曹孟勤 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
非補不可的生態裂縫
曹孟勤 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
發生在歐洲的啟蒙運動是一場人的解放運動,而人的解放的內容之一是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主義,大力提倡凡人的幸福和世俗生活,強烈追求物質生活的舒適享樂和感官欲望的充分滿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形式作為西方啟蒙運動的實踐形態確保了其價值理想的實現,為人類社會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但幾百年來的代價卻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縫。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不僅如此,在馬克思以后的年代,資本主義社會更是魔鬼般的呼喚出令人嘆為觀止的物質文明,保證了人們在物質豐饒中縱欲無度,使人們陶醉于物質享樂之中。
然而,就在現代人歡呼雀躍這豐功偉績時,大自然卻在流血,在一步一步走向破敗與衰亡。人類毫無節制的開發掠奪大自然,并把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排放給大自然,造成物質家園不堪重負,使生態危機驟然降臨人世。能源枯竭、森林減少、土地沙化、河流污染、溫室效應等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嚴重問題。在所有實現工業化或現代化的國家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經歷了自然環境破壞、污染嚴重的狀況。正如恩格斯所言,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都遭到了自然的無情報復。啟蒙運動向往的本來是人類獲得解放、求得幸福,最終進入千年福祉的自由王國,可實際結果卻事與愿違,人類不得不呼吸有毒的空氣,喝著被污染過的水,吃著帶有各種添加劑的食品,聞著城市垃圾散發的臭氣,看著滿目瘡痍的自然環境。
仔細分析工業文明的這一惡果,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所運用的生產方式和實行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只注重商品數量的豐富,櫥窗的琳瑯滿目和五光十色,卻忽視了與自然環境密切關聯的人們的生活質量,誤以為不顧自然界死活的奢侈和浪費是幸福生活的標志。
實際上,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僅是水平的增加,還有質量的提高,尤其是當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會超過對水平的要求。人們不僅要求吃的飽、喝的好、穿的光鮮,還要求呼吸新鮮的空氣,飲用干凈衛生的水,享受令人心曠神怡的自然美景,避免不良自然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威脅。高質量的物質生活是包含著自然環境的美麗、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棲居于破爛不堪的物質家園當中,何以談物質生活舒適爽怡。也就是說,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達到了現代化境界時,良好的自然環境就開始內在于人們的物質生活當中,成為人們物質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環境美麗良善與否已經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高低的尺度,成為社會發展是進步還是倒退的標志。
人們對良好自然環境的需要,必然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容和動力,因為經濟的存在與活躍源自于人們的需要。從這一意義上講,保護自然環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所謂大力發展經濟是指超越人與自然分裂與對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模式,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完成“物質變換”的經濟增長方式。所謂提高生產力水平是指不僅促進生產力的量的增加,更注重生產力的質的提高,即將保護自然環境納入到生產力發展當中,并成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從而確保人們物質生活的高品質。
保護自然環境和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并不是要開歷史倒車,退回到農耕文明,而是要建構一種全新的超越于工業文明的經濟增長方式,即生態文明的發展經濟的方式。因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取向,過上美好的社會生活、實現人們的物質幸福是人們的終極價值追求。人民對幸福的這一需要,決定了任何剝奪幸福需要的禁欲主義做法都是不合乎民意的,都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對和唾棄。就當下來說,破壞、污染自然環境固然是可恥的,但是為保護自然環境而剝奪人們的正常需要,同樣也是道德不合理、生態不正當的。保護自然環境只能是在經濟發展當中實現,通過經濟的合理發展而促進自然環境的良善和美麗。

7月5日,山東青島,一位養殖戶帶著鮑魚飼料在堆積滸苔的海水中行走。CFP/供圖
工業文明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以掠奪和占有自然界的方式,不顧自然界死活、單純地實現人們對物質幸福的數量追求,認為對自然界掠奪占有越多,創造的物質產品越豐富,人們就越幸福。生態文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僅滿足人們幸福生活的數量,還要滿足人們幸福生活的質量;不僅占有和利用自然界,還要保護自然界,使自然界和諧美麗穩定。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的統一,幸福生活的數量與幸福生活的質量的統一,是大力發展經濟的基本動力,是生態文明經濟形態的根本要求。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明確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的代價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出現了中斷,出現了無法彌補的裂縫,即從土地當中生產出來的東西不能再有效地回到土地中去。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從人與自然關系而言,就是要彌補人與自然之間出現的物質變換的裂縫,最大化的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所謂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指人從自然界中所提取的物質資料,經過人類加工使用之后,能夠再回到自然界中去,完成物質的有效循環。物質變換包含兩項基本內容:一是人們向自然界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物能夠被自然界所利用所吸收和所還原,最低限度是不污染自然界、不破壞自然界;二是不可再生資源和不能被自然界所還原的廢棄物要在社會生產內部循環使用。根據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要求,大力發展經濟意味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保護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并不是矛盾的,那種認為發展經濟必然破壞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環境必然阻止經濟發展是一種奇談怪論。
如果我們轉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到人們對幸福的向往不僅需要物質的豐富,還需要自然環境的美麗,那么,發展經濟與保護自然環境必然協調統一起來。經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當經濟發展本身內在蘊含了生態責任,企業家把保護自然環境視為提高生產力的基本道義時,我們相信,生態文明必然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