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三更枕
人來客往民國風味菜館一個在戲中,一個在嘴里
Renlaikewang: A Restaurant with the flavor of Old China
文圖+三更枕


重慶有兩個叫做“人來客往”的小酒館。一家開在戲中的民國時期,一家開在渝北石子山體育公園。它們是同一個小酒館,卻又存在于兩個不同的時空,聽起來這個地方是不是很玄乎?
說起“人來客往”,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叫張新,曉得他的人可能不多,但是他曾經參演過的角色就家喻戶曉了。《山城棒棒軍》中的“王欻欻”(音:chua)就是張新扮演的。除了當演員,這個“王欻欻”還是國家一級導演,少為圈外人所知。《人來客往》本是張新導演的一部同名連續劇,講述民國時期的一間叫做“人來客往”的小酒館中發生的山城軼事,在街坊鄰居的嬉笑怒罵間,上演著一幕幕山城民國“浮世繪”。
不過,就在這部戲緊鑼密鼓地拍攝時,一間“人來客往民國風味菜”由張新的侄子王藝霖開在了渝北。在這個“平行時空”里,另外一些當下的故事也同時在發生。
第一次想進“人來客往”嘗嘗,是因為它吊腳木樓的門臉,像極了小時見過的街邊老店。二樓小廊小窗,支出一張酒襠子以為招徠。一層有木墻,上貼紅紙黑字的各式告示。有門神的實木門大敞,旁開小窗,是老雜貨鋪的樣式。若有人在這兒倚窗販酒,肯定叫人以為走錯了時空。名副其實,這小鋪面總是人來客往,還有不少人坐在街沿大“春凳”上排隊。
跨過門檻進去,一切都古香古色。入口是賬房,南墻貼字畫,北墻掛著菜牌和“童叟無欺”的毛筆大字,西端是木樓梯通往樓上雅座,抬頭是一片朱砂色,由數把紅色油紙傘裝飾著。木格畫窗、舊雕花八仙大桌,頗有清代遺韻,桌上皆是嶄新的青花杯盤碗盞,亦拙亦巧,想來店主定是個講究的老人。掌柜的迎來,卻是堂堂少年。他便是王藝霖,一問才知是個90后。
問道小王老板有什么菜式推薦,他只說“人來客往”葷素只有十來道菜,但道道都值得推薦。一看菜名的確是聞所未聞,信口點上幾道,菜式菜色也是頭回見過。聽王老板說,這些“民國風味菜”不全是照著民國時期的菜譜,更多是對民國時期菜式的一種追溯。一部分得益于重慶老板凳廚師的回憶和口授心傳,另一部分則是年輕廚子的天才創造。不究于這菜是不是從民國時傳下來的,但說這色香味,絕對稱得上是一流的好菜。
笑談間王老板送來“私釀如意梅子酒”,執杯淺嘗,酸甜可口卻又酒意濃重。據說是民國時那個“人來客往”老板娘陳如意的發明。投梅入釀,幾番研究,成了現在這壇私釀。王老板雖不善推銷,卻是個性情中人,喝起酒來豪爽得可以。微醺間聊起這風味菜館,便聊起了與姑父張新一起參與拍攝電視劇“人來客往”的事來。小王大學也是念的影視,做了段時間攝影師,覺得勞累便想另覓出路。于是和姑父一商量,姑父說正在執導一個關于小酒館的片子,要不做個小酒館,這下是一拍即合。姑父王新拿出自己收藏的古董家具,小王負責經營,這兩叔侄三下五除二便把這“人來客往”弄得紅火了起來。
至于戲中民國時期的“人來客往”是實是虛,是那個“人來客往”在先,還是現今這“人來客往”在先,王老板也沒說出個究竟。不過這個都不重要,只是叫我改日再來大飲大聊。如果不慎醉倒,估計就走到現實社會與虛幻民國的重疊處了吧。
這里有民國風情的鋪面,有民國時期的收藏,更有民國風味的菜。更特別的是,有一個民國時期的“人來客往”,與之遙相呼應著。
地址:渝北區余松路立交天鄰風景南門(紅星美凱龍往體育公園前行100米)區
最難忘的特點:“人來客往”菜單上只有幾道菜、一種酒,卻值得反復去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