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 香港地球之友中國大陸項目經理
三十年的跨境環保路
陳志強 香港地球之友中國大陸項目經理
香港地球之友于198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是香港主要的環保團體之一。在成立的30年間,地球之友始終用創新思維從事環境保護,不人云亦云,不甘于人后;無論是在香港回歸之前還是回歸之后,香港地球之友都義無反顧地參與中國內地的環保工作;在與有關政府、環保NGO以及其他團體的相互溝通中,地球之友無疑成為推動兩地環保事業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香港地球之友是最早關注中國內地環境問題的香港環保組織之一,它在中國內地的工作始于1992年,那正是中國內地民間環保剛剛起步的時候,可以說香港地球之友是中國內地民間環保興起的重要見證者。
說到香港地球之友在中國內地的環保工作,就不得不提到吳方笑薇女士。她是香港地球之友第一位華人總干事,擁有著國家環境使者、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獲得者、聯合國“世界500佳”等多項榮譽。正是在她的執掌下,地球之友才能夠堅持跨境在中國內地工作超過20年,并始終將中國內地的環保工作作為香港地球之友的主要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地球之友發起了對三江源的保護。那段時間,吳方笑薇女士多次前往處在高原地區的三江源進行考察,新穎的環保理念引起了當地的重視。經過有效溝通,地球之友最終與青海省政府達成合作,建立三江源保護的長效機制,推動了三江源保護站的建設。這一創舉,不僅開創了與政府部門良好互動的合作模式,也為日后香港地球之友在中國內地的環保工作定下基調,那就是“與政府合作并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
其后她走遍中國內地各大省市,不遺余力宣傳環保理念,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多年來從不間斷。
不得不說,在香港還沒有回歸之前,來一趟中國內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對于從小在香港長大和在國外接受教育的她,若不是對于環保有莫大的堅持是無法做到的。
90年代的中國內地,民間環保力量剛剛覺醒,一大批有志于環境保護的干部、民間人士、學者和青年學生開始積極探索環保之路。早期的香港地球之友,通過環境教育交流和教師培訓工作坊等形式與中國內地建立聯系,并借助經驗分享和能力建設對中國內地的環保NGO和大學生環保社團提供多種支持。
1996年,由地球之友支持的國內第一個大學生環保社團網絡——“綠色大學生論壇”成立,以北京為基地,全國約150所大學的環保社團參與其中。通過這一環境網絡,他們互相交流創意和資源,社團之間的合作和互助也更為密切。由此開始,青年人的環保教育和環保行動也成為香港地球之友在中國內地的重要工作之一。
星星之火在燎原之前,需要更好地呵護。為了鼓勵民間的環保力量,1997年,經國務院港澳辦及國家環保總局的批準,由香港地球之友與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設立了當時中國最高的環保獎項——“地球獎”,借以表彰國內個人及團體在保護環境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而今,自然之友的創始人梁從誡先生、綠家園志愿者的汪永晨女士、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的劉德天先生以及麋鹿苑的郭耕先生等諸多知名環保人士均獲此殊榮。可以說,這不僅是對他們敬業精神的極大鼓勵,也帶動了更多的新聞和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環保事業中來。
吳女士一直堅信婦女在環境保護中的潛力巨大。在受聘聯合國發展計劃國際顧問期間,吳女士就中國婦女如何領導動員草根階層推動環保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并傳授了許多實踐經驗。在協助聯合國發展署進行“婦女與環境”培訓期間,吳女士為中國
婦女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環保活動。2006年,由吳方笑薇女士和香港地球之友支持的“陜西媽媽環保志愿者協會”項目在英國倫敦獲得“阿什登可持續發展能源獎”,成為第一個獲此大獎的中國環保項目。

在香港舉辦的“飲水思源東江行”活動

考察東江源頭

吳方笑薇女士在做培訓

吳方笑薇女士(左一)考察陜西媽媽環保協會
(供圖/陳志強)
2004年,香港地球之友又啟動了“寸草心”環境教育培訓項目。環境教育培訓與傳統的培訓方法不同,主要為環保知音搭建信息平臺,以獨特的風格和手段,示范國際上的教學方法。在強調環保教育重要性的過程中,催化學員教學的思維,解答學員的難題,鼓勵學員相互啟發、共同設計,從而影響到更多關心環境保護的人士。
在2004年-2006年間,由吳方笑薇帶領的以“地球獎”獲獎者為主要成員的講師團訪問了全國15個省市,共行走29200公里,輻射人次達87萬。他們歷盡艱辛和險阻,為婦女、兒童、NGO、新聞記者、旅游業人士、政府官員、企業和農牧民等獻上環保的“寸草”之心。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內地的民間環保氛圍漸濃,越來越多有遠見卓識的行動者加入環保的行列。這時的香港地球之友意識到,以培養環保意識、鼓勵環保行動為主要策略的時代可以告一段落,重新探索機構的定位和策略成為他們著重思考的問題。
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想要解決需要一點一滴做起。香港地球之友希望通過專業化的項目運作,結合青年參與的理念,從而推動區域內環境問題的解決。

香港地球之友舉辦的“第八屆東江之子”參與者合影。
自2007年10月開始,香港地球之友與廣州市綠點公益環保促進會聯合發起“平步青云講壇”,國內外商界與環保界資深人士、NGO領袖均有參與。活動通過輕松活潑、互動親切的交談,分享了大家的環保經歷和人生規劃,使立志投身環保事業的年輕人認清了目標。目前,“平步青云講壇”活動范圍已擴展至廣州、南昌、東莞、惠州、珠海、江門等城市,一共舉辦了26次,直接參與人數超過5000人。
東江是珠江的三大水系之一,除了供應深圳、東莞、惠州等珠三角重鎮之外,還供應香港超過70%的飲用水。目前,香港地球之友在中國內地最主要的環保項目是于2008年正式啟動的“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伙伴計劃”。該項目致力于拉動東江上下游共同關注東江水,推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以及公眾參與水資源保育協商平臺,實現東江的保育和永續利用。
在江西省尋烏縣,地球之友已與當地政府一道,通過植樹造林、農村沼氣、生態改廁、環保教育以及替代農業等方式保護和改善東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同時,在東江下游開展大量的公眾宣傳和政策倡導,讓更多人關注河流的保護與管理,并以實際行動回應東江的環境問題。在上下游的聯動以及公眾參與中,大家共同關心的水資源問題實現了流域內的有效協商,東江水的永續利用變得不再遙遠。
展望未來,香港地球之友會繼續推動東江跨境流域管理問題的解決,拉動更多的公眾,尤其是年輕人參與環境保護。
環境問題沒有地域之分,沒有制度之別,無論是中國內地的環保組織,還是境外環保組織,大家共同的愿望是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建設一個更環保的中國。正如吳方笑薇女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與天地同心,山河同脈,中華同根,風雨同路。”香港地球之友愿與各界熱心環保人士共同為創造一個更美麗的中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