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麗麗 達爾問環境研究所理事
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然之友
竇麗麗 達爾問環境研究所理事

自然之友是中國無車日最早的倡導者之一,每年都組織多次騎行活動,倡導低碳出行。
提到中國環保民間事業的發展,甚至是整個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自然之友是必然會被“點名”的。作為中國最早的全國性環保民間組織之一,自然之友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每一次重大的環境事件中。從早期的滇金絲猴、藏羚羊等物種保護行動,到圓明園防滲工程行動、呼吁首鋼搬遷,再到云南鉻渣污染公益訴訟,這些行動都產生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
從1994年正式注冊成立至今,自然之友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這20年里,中國的民間環保組織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國人的環保意識從零開始不斷提升,各地公眾自發的環境保護行動不斷涌現。這20年里,自然之友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自然之友新任總干事張伯駒把自然之友的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1994年 ~1999年、2000年 ~2004年、2005年至今。在每一個階段,自然之友在環保事業中所扮演的角色、產生的影響力都有所不同。
在第一階段,自然之友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啟蒙,這種啟蒙作用既包括意識層面,也包括行動層面。自然之友成立以后,通過各種形式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包括演講、接受采訪等;同時通過保護滇金絲猴、藏羚羊等行動,讓更多的人知道,發展劃分成三個階段:1994年~1999年2000年~2004年2005年至今環保不僅僅要有意識,也需要有行動。這些行動也讓環境保護走進了更多公眾和決策者的視野。
從第二階段開始,自然之友在環境教育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多,并逐漸成為環境教育的引領者。1997年~1999年期間,自然之友組織教師團隊赴德國考察,學習德國的環境教育理念,了解德國中小學的環境教育情況。這一批赴德國考察的教師在回國以后成為第一批環境教育的骨干力量,至今仍活躍在環境教育領域。自然之友也研發和引進了一系列的環境教育課程和活動,至今依然被廣泛使用。在那段時間,自然之友還啟動了羚羊車流動教學、綠色希望行動、美境行動等環境教育項目,很多在校教師因此而接觸到環境教育理念并在學校進行推廣。環境教育也成為眾多民間環保組織開展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
2004年以后,自然之友在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也開始了機構自身的變革。2004年6月,自然之友面向全國公開招募總干事,這意味著這個機構想要擺脫領袖的個人影響力,開始尋求制度化、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機構過于依賴個人的影響力,是很多民間環保組織共同面臨的問題,自然之友的變革也是民間環保組織的第一次嘗試,希望能給整個民間環保行業提供一些可借鑒的經驗,推動行業的長遠發展。
致力于推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推動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不斷改進。
自然之友的機構變革并非一帆風順,總干事的頻繁更迭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第一任總干事薛野在自然之友待了22個月,隨后由代理總干事李君暉和副總干事劉勇主持日常工作。2008年初,在副總干事劉勇辭職后,自然之友的創始人之一梁曉燕暫時出任總干事一職,在主持日常工作的同時,梁曉燕帶領自然之友進一步深化變革,用半年的時間開展了自然之友的第一次戰略規劃,調整并確立了自然之友的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讓自然之友明確了發展方向。2009年初,李波出任自然之友總干事,任期3年。2012年初,李波期滿離職,梁曉燕再次暫時接任總干事,直到2013年8月新任總干事張伯駒走馬上任。
從2004年自然之友的機構變革啟動,至今已經有10年的時間。在進行制度化建設的同時,機構業務也在不斷調整,以便能更好地回應社會需求。
2005年,自然之友成立調研部,并啟動了《中國環境綠皮書》項目,以民間的視角來記錄和思考中國的環保行動。自然之友也致力于推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推動環境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不斷改進。通過一系列法律方面的行動,包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公益訴訟等,探索民間環保組織通過法律途徑推動環境保護的可能性。
同時,自然之友也努力在一些重要的環保議題上起到推動作用,比如垃圾議題、重金屬議題等。除了開展自身工作外,還努力推動環保組織的合作進程,2011年底成立的“零廢棄聯盟”,以及正在成形的重金屬污染網絡都極大調動了環保組織間的相互協作。
很多人都知道,自然之友的創始人梁從誡、楊東平、梁曉燕和王力雄都是知識分子,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且憑借梁從誡先生的個人影響力,自然之友獲得了第一個合法身份——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但是,這一切都改變不了自然之友是個純草根組織的事實。
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之初,就背負著沒經驗、少資金兩大包袱。與生俱來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窮,第二個特點是沒經驗。該怎么運作一個環保民間組織,大家都得摸著石頭過河。梁從誡先生在1999年“自然之友的五年工作回顧”中提到:“自然之友的早期形態更接近于一個俱樂部,管理者主要考慮的只是如何為大家組織一些受歡迎的集體活動,一些項目也是臨時‘撞上’的,缺乏長遠的項目規劃意識?!边@其實也是絕大多數環保民間組織在發展初期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在2007年11月~2008年5月所開展的戰略規劃中,自然之友意識到,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實施條例》、《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公眾參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政策性的支持,政府也表達了對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正面態度。同時,隨著公民意識的不斷普及,更多人開始形成了保護環境權益、健康權益的意識,相關的行動也呈增加之勢,這些都是自然之友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在這次戰略規劃后,自然之友將機構使命確立為:“建設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平臺,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成自覺的行動”。
張伯駒說,自然之友做的是“人”的工作,是通過推動公眾環境意識、行動意愿的提升,讓更多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從而帶來環境的切實改變。這是自然之友從創立至今貫穿始終的核心,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這條主線來開展。
自然之友在推動公眾參與方面相較于其他環保組織有很大優勢。自然之友是一個會員制的機構,成立至今累計發展了1萬多名會員,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0個會員小組,在北京地區成立了3個主題小組。京外會員小組大部分已經獨立注冊,在當地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張伯駒說,會員是自然之友的寶貴財富,他會努力在自然之友的各項工作中搭建平臺,讓更多的會員和公眾能參與進來。這種參與不是簡單地聯署公開信、呼吁書,不是轉發一條微博,而是在當地開展有針對性的行動。張伯駒說,自然之友將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發現、培育和支持綠色公民,推動他們的自組織行動,這是自然之友將來要努力的方向。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自然之友都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近幾年才弄清楚,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的成立比自然之友還要早一些。不管怎樣,頂著“全國第一”的頭銜走過了這么多年,自然之友得到了很多肯定,也遭遇了不少的質疑。比如,在圓明園聽證會之后,自然之友的活躍度大幅下降,有公眾反映幾乎不了解自然之友在做什么。也有公眾質疑自然之友不接地氣,沒有回應社會的期望。
需要融入到社會脈絡中,讓更多的會員、公眾在他們所在的地區開展行動,產生影響力,推動變化。
在自然之友成立15周年的時候,自然之友創始人之一的梁曉燕曾表示:“回顧歷史,自然之友每隔幾年就有一兩個標志性事件做出來,正是這些事件讓人們記住自然之友是什么。 比如,很多人對自然之友的認識都停留在2005年的“圓明園防滲膜”事件,此后雖然我們也持續做了很多工作,但給外界印象都不深??梢妼τ谝粋€面對公眾的環保組織來說,選擇標志性的環境問題并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p>
當年剛剛上任的總干事李波則認為,自然之友要有意識地應對一些重大環境議題,并且根據現實的發展對項目進行修正,以便更好地回應變化中的社會需求。
現在,自然之友的主要工作包括:垃圾減量與善治,低碳家庭和社區建設,環境教育,環境法律及政策倡導,會員支持。不難看出,這些工作內容既包含了環境議題,也包含了推動環境問題解決的方法。自然之友希望在議題上能做得專業、深入、透徹,也希望在推動環境保護的方法上能有更多的嘗試和探索,并積累出可以推廣的經驗。
自然之友現在擁有一支20人左右的工作團隊,其中不乏專業人士。但是,這支20人的團隊不可能去關注所有的環境問題,不可能去回應所有的社會期待,它必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自然之友成立15周年的時候,第一任總干事薛野曾表示:“‘回應社會期望’的問題,實際上是響應能力的問題。面對種種期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誰,能干什么。要細分需要響應的對象,要理智地去擔當一些責任。這樣到最后,大家不會期望你做你做不到的事情。這其中,‘有效的傳達’很重要,讓大家知道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里需要一個平衡,在你回應說‘這件事情我不能做,那件我不能做’的同時,你得有一項必須做的事情讓人非常振奮,無論如何一定要做到。如果沒有后者,這個氣就提不起來。”
張伯駒則認為,在重大的環境事件上發生和采取行動,固然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公眾能通過這些事件看到自然之友這個機構,但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融入到社會脈絡中,讓更多的會員、公眾在他們所在的地區開展行動,產生影響力,推動變化?!拔姨貏e希望看到,‘自然之友’成為一個個人、一個個群體,他們代表自然之友的精神,為自然之友的使命付諸行動,他們就是‘自然之友’。我希望在很多人的價值觀里就有自然之友,希望自然之友的使命、愿景能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長時間的堅持和努力。這些工作不會轟轟烈烈,但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睆埐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