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贏 馮應馨
聚焦中石油吉林油田10年違法排污
周贏 馮應馨

2013年11月28日,中石油及其下屬的吉林油田分公司因惡意排污十年之久,被中華環保聯合會提起公益訴訟。一時間,輿論嘩然。
查干湖冬捕,因沿襲了蒙古族最原始的捕魚方式,被稱為中國奇觀。每到冬季,查干湖所在的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前郭縣)都吸引著大批旅游者前去觀光。但2013年的冬天,前郭縣卻因石油污染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烏蘭圖嘎林場位于前郭縣西部。2002年,一位當地人投資240萬,承包了林場60公頃土地。這些地被用于養殖鵝、草雞、農家豬、有機蘑菇等,同時還種植了大面積的經濟林木。除了定期回家看望親人,這位林地承包戶幾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這里。
培育期過后,林場逐漸開始有了收益。2009年,單賣豬這一項收入就有60多萬元。
可到2010年,母豬流產的現象接連發生。在多項預防措施都宣告無效之后,工人對水源產生了懷疑。林地承包戶帶著井水前去化驗,結果被告知:水源已被石油污染,不適宜喂養牲畜、灌溉作物,更不能飲用。
林場主表示,除了賤價處理掉剩余的牲畜和作物,自己別無選擇。十幾年的心血,就此毀于一旦。
可這水是如何被污染的?
問題出在林地里的石油滲坑。
石油滲坑專門用來儲存采油采氣和維修油井所產生的廢水。承包戶表示,他的承包地里共有4個滲坑,均屬中石油下屬的吉林油田分公司松原采氣廠私自挖掘的,自己并不知情。他曾經嘗試過勸說制止,卻被挖坑的工人指責為“破壞國家建設”。
當滲坑被排滿石油廢水后,通常都是直接用土填埋。經這位承包戶估算,最大的一個滲坑用了將近7000m3的實土才填滿。現在林場中一個約2米高、40米寬、100米長的土坑,就是挖土填坑后留下來的。他說,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每天都有大量石油廢水排入了這個滲坑。
由于廢水中含有大量石油殘留物,時間一長,坑里的廢油上返,會造成土壤板結,根本無法耕種。其中一處填埋已久的滲坑,表面的土地已經變成黑色,還散發著石油臭味。地上也只是零星長著幾棵雜草。
在下雨天,有的滲坑會漲池外溢,淹沒林地。而廢水流經的地方,農作物將會受到危害。林場主帶記者去看一處被石油廢水泡過的田壟,土壤硬得像石頭,用腳都踢不動。據說,這里本是松軟肥沃的黑沙土,可以輕松插入一指深。
據這位承包戶估測,林地中總的污染面積將近20000m2。
前郭縣是松原采氣廠礦井分布較多的地方,排放廢水的滲坑在這里很是常見。一位村民稱,他們村的油井有100多口,他曾見過四五十口油井的附近都有排污坑。
至于那些被填埋的滲坑,石油污水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下滲。其大量的有害物質,對地下水產生了嚴重污染。從林場打出的井水,呈現明顯的黃色。人稍微靠近,就能聞到刺鼻的石油味。
另一位村民也表示井水渾濁發臭。他家雖然有一口48米深的水井,但只是用井水來澆地和喂牲畜,飲用水一直都從鄰居家打。鄰居家的水井有97米深,但即便出自這口井的水,其質量依然令人擔憂。在松原市里上學的孩子每次回家,只要喝水,必然會鬧肚子。
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接到舉報后,多次赴地方調查,發現松原采氣廠違法排污行為始于2003年。而在松原市下轄的前郭縣、乾安縣、農安縣等地的一些油氣井附近,還存在管道泄漏、地下水污染等現象。
環境專家趙章元表示,土地一旦被石油污染,恢復周期最長要達到幾十年。而石油中有毒物質會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研究表明,這些有毒物質對人的神經、泌尿、呼吸、循環、血液等系統都有危害。
根據調查情況,中華環保聯合會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遞交起訴書,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屬的吉林油田分公司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同時,索賠6075萬元(暫定),用于環境修復。
對于吉林油田分公司松原采氣廠違法排污的行為,中石油總部的環保負責人表示,這是松原采氣廠私自采取的措施,而且方式十分隱蔽。所以總部雖然曾對該廠進行過多次檢查,但均未發現污水處理有問題。
而在對偷排污水數量的調查中,一位曾在松原采氣廠工作過的業內人士給出的說法是,偷排污水的量實則就是采出廢水的總量和聯合站已處理污水量的差值,每天大約外排1000m3。
通過對產值產能的計算,就可以輕易得出每日污水的偷排量。這讓人感到中石油的例行檢查不過是走過場,流于形式。
但是,中石油總部的環保負責人卻依舊強調,“中石油在油氣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污水99%全部回注地層。”
“十一五”計劃期間,中石油完成油田管網系統化,實現了油田廢水的循環使用。按照中石油總部規定,從油氣田中采出的廢水應全部輸送到聯合站,由聯合站負責油氣分離、污水凈化、廢水回注等工作。凈化處理后的廢水再次回注地層,一方面補充了采礦所需的水壓,一方面也保證地表的承壓力。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按照中石油總部生產改造的初衷,油田廢水理論上可以達到“零排放”。但同樣也是這次的生產變革,造成了松原采氣廠環保工作的多頭監管。
在聯合站全權負責污水處理工作的同時,污水監測的工作卻被分散在了生產、基建、開發各個部門。這也意味著,在松原采氣廠中,環保部門不再負責具體工作環節,只擔負總體監督責任。這樣的監督如同隔靴搔癢,無法觸及環保中存在的實質性問題。
近年來,為推廣清潔能源,國家大范圍推行“煤改氣”,國內油氣資源的開發已處于滿負荷狀態。中石油的天然氣業務占據75%左右的市場份額,同時作為一家大型的國有企業,其“保供”壓力著實很大。
事件曝光后,中石油總部在積極認錯的同時,還下達多項命令以盡量補救:緊急關閉松原采氣廠80口油井,以滿足氣田污水處理要求;查處12名相關責任人,并對松原采氣廠廠長予以免職。
總部環保負責人坦陳,當前環保壓力很大,而以吉林油田目前的人員配備上,要做到從自身排查風險確實比較困難。同時這位環保負責人也承認,中石油內部確實存在從上到下對環境問題不夠重視的情況。
但面對已成事實的石油污染,出臺再多的措施恐怕也只是亡羊補牢。而在環保領域,中石油表里不一的形象早已為人所知。
“作為一家負責任的能源公司,我們把環境保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中石油給出的官方承諾。從2009年開始,中石油總部在每年度都會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中會詳述其在清潔技術革新、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等方面的成果。
2013年底,中石油作為大型上市公司,在《福布斯》全球企業排行榜中位列第九。同期,中石油發布官方數據,已形成的油氣管網總里程達到10.62萬公里,范圍覆蓋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
而相比于每天1000m3違法偷排的石油廢水,以及難以落實的環境監管問題,中石油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很是令人擔憂。

中華環保聯合會工作人員從滲坑中取出石油廢液。
保守計算,中石油松原采氣廠一年會有二、三十萬立方的污水排放到附近的土地中。而研究顯示,石油廢水對生態系統及土壤、水有著嚴重影響,即使是暫時存放進蓄水坑池,也要進行嚴格防滲漏處理。
2013年6月,兩高司法解釋明確指出,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都已經構成刑事犯罪。
為此,中華環保聯合會對中石油提起公益訴訟的同時,還分別向吉林省和松原市的公安機關報案,以追究事件相關方的刑事責任。目前公安機關已經立案調查,一旦企業被判有罪,環保部門或將面臨“行政瀆職”的控告。
按國家要求,油氣開采項目,必須保證污水“零排放”。而吉林省環保廳公布的《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松原采氣廠2009年產能建設工程環境影響公開信》中,也提出:“油田采出水、洗井水、修井廢水等運至聯合站處理,污水達到回注水標準后回注地層,不向環境排放污水”的操作規范。
從事實來看,這條規定顯然沒有對中石油松原采氣廠肆意排污的行為起到威懾作用。
通過中華環保聯合會調查發現,中石油松原采氣廠在2003年就開始大面積違法排污。但從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事件曝光前,當地環保部門并未就松原采氣廠的違法行為作出力度相宜的處罰。
林地承包戶表示,前郭縣環保局在2012年曾就自己承包地里的滲坑對松原采氣廠處以2萬元罰款,但對于個人損失卻并未給予相應補償。前郭縣環保局的說法是,環保局只能處罰企業污染行為,并不能為個人追討利益損失。
記者曾多次嘗試與負責屬地管理的前郭縣環保局聯系,但截止發稿之日,都未得到相關回應。
在媒體曝光違法排污事件2個月之后,環保部門的處罰才姍姍而來。
最新消息顯示,2014年2月12日環保部通報了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松原采氣廠違法排污案件的處理情況。前郭縣環保局已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對該企業處以50萬元罰款,并責令限期改正違法行為,同時責令該企業對環境污染進行修復。現前郭縣環保局已將案件移送前郭縣公安局追究刑事責任。
在調查本次事件的過程中,記者還發現了另外一些現象。
在2012年國家審計局發布的審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1年7月,中石油下屬的1座油庫、1368座加油站未經環保部門批準即開工,還有4座油庫、1個煉油工程和1座加油加氣站未經環保驗收即投產。
對于“未批先建”的情況,雖然《環評法》第31條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責令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可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然而上限不超過20萬元的違法成本,對于動輒投資上億甚至幾十億元的大型建設項目來說,實在是軟弱無力。
一位環評機構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前確實有很大一批項目雖然在審批程序上因“環評”或“三同時”有問題而被擱置,但卻照樣投產運營。
《環評法》本意是著力于“建設期”項目,以期在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法條本身的硬性規定還不明確,《環評法》的嚴肅性并未受到企業重視,致使“環評”違法現象屢禁不止。客觀地說,當前環保部門在污染防控中確實比較尷尬。
據悉,這一情況也有望在即將完成修訂的《環保法》中予以改善。

林場承包地里的石油滲坑。
2013年12月25日,北京二中院下發裁定書。因中華環保聯合會主體不適合,中石油吉林油田違法排污案件暫不受理。
中華環保聯合會法律中心副主任馬勇認為,按《民訴法》第55條規定,中華環保聯合會具備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
《民訴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爭議來自于“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于“有關組織”是否需要法律規定,民間說法不一。而立法機關至今為止還未作出權威解釋。
實際上,在2013年全年,中華環保聯合會一共提起8起公益訴訟,8起均未被受理。而且,全部都被卡在“主體資格”這一門檻之上。
從2012年8月至今,《環保法》一直都在緊張的修訂中。而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公益訴訟主體資格這一項。在《民訴法》沒有明確的地方,只能寄希望于《環保法》。當前,《環保法》修訂案雖已進入四審階段,但仍未出臺可行措施。
如今,全國近6000家環保組織,都只能在環境污染事件層出不窮的現實中,觀望公益訴訟。
不少專家指出,違法成本低是多年來環境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還缺乏針對重大環境污染的成熟的賠償機制。在此狀況下,企業違法污染的成本與所獲利益相比,幾乎為零。
與此同時,由于訴訟主體的限制,公眾監督又不能訴諸于法,對污染主體形成強制處罰。
沒有了法律的威懾,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民眾基本權益的保障都將成為空頭支票。
2014年1月2日,就中石油及其下屬吉林油田分公司的違法排污事件,中華環保聯合會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遞交上訴狀。
這一次的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
“希望能推動一下。”馬勇說。(實習記者于馨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