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
迎接“經濟決定財政”的回歸
●葉青/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
■十八大以來,情況有所變化,一系列與財政分配有關的改革舉措,推動了財政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筆者認為就是對“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于經濟”這一財政工作總規律的回歸。

筆者1979年起學習財政學,首先學習到的就是“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于經濟”的財政規律。但是,近20年來,聽到最多的卻是“一年增收一千億稅收”,“一定要超額完成稅收計劃”等,稅務干部、企業叫苦不迭。
十八大以來,情況有所變化,一系列與財政分配有關的改革舉措,推動了財政事業的健康發展。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筆者認為就是對“經濟決定財政、財政反作用于經濟”這一財政工作總規律的回歸。
2013年11月三中全會后,針對財政系統如何實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的“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革目標,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需從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方面入手,首先要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目前我國預算制度的核心是收支平衡,那么每年的財政收入必須完成預算安排,這樣一來,客觀上容易帶來預算執行的“順周期”問題,使得稅收不能發揮自動穩定器的作用。所謂的“順周期”,就是當經濟比較熱的時候,完成收入任務比較容易,財稅部門會傾向于少收點,“藏稅于企”,造成民間的錢更多,經濟就會越熱;而當經濟比較冷的時候,財稅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就傾向于多收,造成“過頭稅”,民間的錢就會更少,經濟會更冷。
最為關鍵的是,《決定》提出,審核預算的重點由財政收支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在預算審批以支出為重點后,稅收就不再是任務,而是預期,這是一項重大的機制變化。
類似的觀點,樓繼偉部長在今年8月底,新《預算法》通過之后也做了系統的表述。他強調,原《預算法》規定預算審查的重點是收支平衡,同時要求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完成上繳任務,于是在客觀上帶來預算執行“順周期”問題。這既不利于依法征稅,也會影響政府“逆周期”調控的政策效果。
如果只把稅收任務當作一種“預期”,完成也行,多收、少收也行,那么,筆者認為,就是回到“經濟決定財政”的正常軌道上來了。一定是經濟決定稅收,而不是相反。為了完成稅收計劃而增稅,受損失的只能是經濟。況且,現在的財政不僅僅反作用于經濟,還應該反作用于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同時,如果認可收入是有彈性的,而支出卻是剛性,那么同樣會出問題。因此,必須是收支“雙彈性”,即筆者提出的“鉛筆理論”,圓柱部分是收支,有保障且對應的,圓錐部分是有彈性的,稅收不能完成預計的任務,支出也要減少,或者動用上年的結余。
新《預算法》是推進財政監督工作的依據,為確保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新《預算法》要求各級預算收入的編制,應當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財政政策相銜接;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
對財政監督工作來說,這是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