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華/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主任、財政稅收研究所所長、教授
依法監督是財政監督之根本
●曾康華/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財政系主任、財政稅收研究所所長、教授

■加快財政立法,增強財政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是加強財政監督的利器和根本。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決定》是黨中央對現階段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進行深入分析后,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背景下,為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出的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的行動部署,是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把依法治國的理念根植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中,是開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局面的綱領性文件。它不僅對我國的法制建設和完善將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推進財政立法進程并加強依法財政監督將起到有力的、積極的推動作用。
毫無疑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目共睹,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雛形。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仍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現階段我國財政部門的法制建設相對滯后,財政法律法規體系遠遠沒有完善,依法執政的理念沒有深入貫徹到財政工作當中,依法執政的環境還有待優化,致使財政監督“無法可依”,財政監督“疲軟”在所難免。這既和國家法制化建設的進程不相匹配,也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對財政管理工作科學化和精細化的客觀要求。所以,加快財政立法,增強財政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是加強財政監督的利器和根本。
必須看到,到目前為止,我國財政領域除了《預算法》、《政府采購法》、《稅收征收管理法》、《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外,其他的財政法律法規尚處空白,財政法律體系遠沒有建立起來。我國現階段尤其需要加快統領財政工作全局的《財政法》立法進程,因為在推進整個國家法治體系建設過程中,如果沒有《財政法》來統領和規范財政工作,財政領域里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就很難實現國家完善的法治體系。沒有完善的財政法律體系,依法財政監督就沒有根基,也沒有監督力度,加強財政監督就沒有法律保障,而沒有法律保障的財政監督,除了很難加強財政監督外,甚至連財政監督的正當性都會受到質疑。因此,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會極大地推動財政領域立法的進程,從根本上起到加強財政監督的作用。
《決定》強調“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并且明確提出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責任倒查機制、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以及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如果這些工作制度和機制在財政立法中能夠得到體現,則無疑為全面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也加強了財政工作的法律保障,對強化財政監督也會起到根本的作用。■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