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阮靜
師以載道
———訪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蔣經法
●本刊記者 阮靜

真誠熱情是多數人對蔣經法教授的評價,不論是財稅圈內好友還是本校外聘的國際學者,甚至是學校后勤工作人員,提起蔣校長,大家都覺得他并不是那位行政大樓里高高在上的校領導,更像是一位身邊的老朋友。筆者采訪他時亦有如此感受——甫一見面,他一邊為筆者泡上一杯“貴人茶”,一邊講述著校園特色和校園周邊環境近年的變化。猶如老友,整個采訪過程更像是敘舊交流而非人物專訪。
彼時,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剛剛召開了“2014年教研團隊建設暨資深教授從教三十周年座談會”,蔣經法與其他三位資深教授作為該院今年已滿三十年教齡的教師出席了座談會。采訪間,談及自己執教三十年的感受,蔣經法特別提及教師職業的幸福感——“越做越有樂趣”“時間相對自由、思想不受約束、心態則可永葆年輕”。
但對于“為師之道”,蔣經法有著更多的理解,甚至成為某種原則或者信念,時刻影響著他從事的任何一項工作,包括教學、科研和行政管理。他倡導師生間的平等,總是在第一次上課就告訴學生:“古人之所以稱老師為‘先生’,就是因為老師就是比學生早些出生的人,即所謂‘先生’而已,因‘先生’而經驗更加豐富,所以學生要做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老師要做教學的主人”;他篤信“活到老、學到老”,認為師者自身要勤奮刻苦、不斷學習、追求進步,在科研上不斷進益的“身教”勝過“言傳”;他要求自己毫無保留地“傳道授業解惑”,比如在自己兩次出國訪學歸來后,即為本校學生開設《國際財政研究》《國際會計準則》等課程,希望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也能兼具國際視野;甚至在他擔當國際學院首任院長時也常常以老師應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激勵自己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在江西這片紅土地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是蔣經法為師的標準,不論是教學、科研還是管理,他都以一位師者的標準要求自己。相信“師以載道”。
蔣經法,男,196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常州人,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財政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江西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高校教學名師,江西贛鄱“555”人才。
1984年畢業于江西財經學院財政學專業。兩次赴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和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進修學習。先后擔任江西財經大學財政稅務系副主任,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國際學院院長,江西財經大學校長助理。2008年12月起任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
主要社會職務:中國財政學會理事、中國財政學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外國財政學會理事、江西稅務學會副會長等。
主要研究方向:財政、稅收理論。近年來,財政制度與政策設計、稅收制度優化、生態財政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先后在《財政研究》《財貿經濟》《稅務研究》《光明日報》《JournalofAccounting》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科基金及財政部、江西省政府重大招標項目、亞洲開發銀行等國家、省部級課題近20項,有多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
生于江蘇常州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樸實堅強的性格深深影響著蔣經法。1980年,蔣經法參加高考,由于數學基礎好,他選擇到財經類大學學習,并立志到財政部工作。當年,高考成績非常不錯的他被江西財經學院(今江西財經大學)財政系錄取。這一志愿選擇受蔣經法當時高中的老校長指導而敲定。老校長認為,江西財大與上海財大、湖北財經學院一樣都是財政部部屬院校,但江西財大植根于紅土地,在這里讀書能讓年輕人接受更好的政治洗禮。因而,蔣經法來到紅土地江西,并于此一扎根至今三十又四年。
1984年,本科畢業的蔣經法服從學校分配安排,與其他6位同學留校任教。當年的他并不十分認可教師一職,覺得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且考慮到自身英語基礎差,并不看好自己在高校教師崗位上的發展。而性格使然,既然遵從了這一安排,就要努力做好工作。一方面,他認真備課,站穩講臺;另一方面,為了夯實進一步深造讀研的基礎,在一年內他自學完成《許國璋英語》全套六冊教材。回頭看,他既是當年留校7人中唯一仍堅守在江西財大教研崗位上的老師,也是當年本科同學中為數極少的在今天能用英語交流、能勝任全英文授課的教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蔣經法在采訪中說道。不論是求學的勤奮與堅韌,還是在講壇上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蔣經法堅信這一最為質樸的法則。時至今日,在擔任副校長一職后,除卻繁忙的行政和科研工作,他仍然保持著每周8節的課時量,其中至少4節為本科生授課。這種在教學上始終如一的勤勞在當今身兼行政職務的學者中并不多見。他的勤奮也讓他較早地獲得了學校首屆“高克成獎學金”、首屆“教學十佳”,以及江西省“高校教學名師獎”等榮譽稱號。
他曾飽含深情地寫道——
“杏壇耕耘、學海探究,轉眼已三十年。除去平時的行政工作,下班之余或者節假休息日,我都比較喜歡留守在辦公室,或靜靜地看書,了解資訊,豐富自己;或默默地進行專業探究與思考,梳理思路,感受未知。遇有上課的時候,認真準備,引用專業前沿的理論,教書育人,與生為友,常常讓我覺得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價值得到體現,偶爾收到學生的問候,心中很是寬慰……”在蔣經法心目中,教師是終生職業,是他扎根紅土地耕耘收獲的緣由,是他一經選擇就不再動搖的堅守,也是他要求自己投入畢生熱情與愛的事業。

2014年7月江西財經大學蔣經法副校長帶領學校師生下鄉調研
從華盛頓到維也納的兩次外出訪學經歷,在蔣經法看來對其后期學術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996年,蔣經法前往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進修學習,在這一世界性學術平臺上,蔣經法全方位了解了全球不同發展中國家的財政問題,提升了全球視野下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與研究能力。“比如,基于怎樣的背景,某一發展中國家和世界銀行會共同制定某種政策以完成一定的發展目標”,蔣經法說道,“再比如東歐轉型,遇到了怎樣的情況?世界銀行為這些處于轉軌經濟中的國家制定了怎樣的援助政策,且相關政策出臺的依據何在?”世界銀行的學習經歷讓蔣經法接觸到了這些問題,自此宏觀經濟研究構成其教研工作的重點之一——不僅多年堅持為博士研究生講授《國際財政研究》,科研上也對包括全球性公共品提供等宏觀經濟問題持續關注,并已發表多篇有學術見地的成果。

江西財經大學蔣經法副校長給留學生授課
全球性公共品供給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政治經濟關系中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全球性公共品供給的組織形式、激勵機制、實施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一個國家國內公共品供給。全球性公共品供給不足造成世界各國的福利損失,無論是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2008年,蔣經法在《財貿經濟》上發表了《加總技術條件下全球性公共品提供及激勵機制設計》一文,針對全球性公共品供給不足的現狀,從公共品供給技術層面探討了如何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來保證全球公共品的充足供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全球福利的帕累托改進,得出如下頗具實踐意義的結論:
全球公共品主要是以能促成最終產品供給的中間產品形式出現,它可以具體化為:全球性環境改善、艾滋病及其他國際性傳染病防治、國際經濟穩定與金融體系穩定、全球貿易良性規則的制定等。所以全球公共品的供應充分時有利于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所提倡的全球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來看,由于缺乏擁有征稅等公共權力的國際政府存在,全球公共品的供給一直處在不足的困境當中。為了破解這一困境,有必要設計出不同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各國的自愿供給。而利用由于不同公共品供給加總技術導致供給方受激勵程度不同的機理來設計提供機制是最可行的辦法。
在今年的一項研究成果中,蔣經法進一步探討國際合作供給全球公共品的制度設計,并引入中國參與路徑的討論。結合中國自身經濟發展和財政能力,該成果認為“中國參與全球公共品供給應以地區供給為主,全球集體供給為補充”,理由是“對于中國來說,以經濟合作促進地區的認同,規避各國現存的歷史和現實摩擦,以機制和規則來保證合作的穩定性,并在合作中使單鏈條的認同逐漸轉變成復合和緊密的認同模式,這才是符合東亞自身需求的全球公共品供給模式,也是中國供給地區性公共品的戰略選擇?!?/p>
不難看出,基于國際視野的宏觀經濟分析以及公共品供給研究是蔣經法的一大治學特色。而在他的治學軌跡中,還有一條脈絡是從微觀視角出發對各個市場主體的觀察與關注。
1998年,蔣經法前往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學習,師從國際會計領域的頂級專家。在這一年的學習中,通過對國際稅法、國際會計準則等的系統了解與研究,為其在微觀層面探討企業管理效率提升,尤其在制定財稅政策時如何更多地考慮各市場主體的需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其選定并完成博士論文《企業所得稅研究》奠定了基礎。所得稅研究也是蔣經法重要的治學關注點,在其一系列所得稅研究成果中,基于所得稅理論淵源、所得稅立法精神與宗旨、所得稅制度建設、所得稅與財務會計準則、財務會計制度的協調與兼容、所得稅法的一體化研究等視角,明確提出了“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應以資源配置為主要職能,而個人所得稅在現階段應該強調收入再分配”等結論。而結合其產業經濟學博士學習階段的專業背景,蔣經法在財稅領域的研究思路得到進一步拓展,更加側重于財稅政策、財稅政策理論對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與國內需求調整的影響,更加立足于產業發展原理提升財稅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如《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財稅政策研究》《江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研究》等多項省部級課題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等專著。近年來,蔣經法也不乏從產業發展角度思考的成果,其中《促進收入公平分配需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求解”》一文通過對“由投資推動型發展向消費推動型發展轉變”“由出口導向型發展向內需導向型發展轉變”“由粗放、高能耗發展向集約、低碳式發展轉變”的梳理,分析了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缺陷及其在居民勞動報酬、行業壟斷、通貨膨脹和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就如何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入手緩解收入分配不公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系統梳理蔣經法的治學歷程,其國際視野可圈可點,微觀研究有聲有色,加之宏觀微雕,構成其頗為全面的研究基礎,在當今財稅學者中也實為難得。自然,這一治學特色為其進一步做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不滿足于對現行財稅政策的解釋以及對西方既定財政學理論的探研,他更希望開辟新途、研以致用,即使這一方向布滿荊棘、困難重重。
蔣經法選定的另一研究方向是立足于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財稅制度設計和政策研究。早在2005年,蔣經法就在《光明日報》撰文《生物產業發展呼喚財稅政策扶持》,指出“生物技術產業具有資源依賴性強、產品多樣性強、技術通用性強以及壟斷性差等特征,它為生物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我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解決我國的貧困問題、公民健康以及提高資源再生利用效率,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從“設立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制定國家財政計劃”“完善資本市場、為生物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各級財政應在疏通生物企業融資渠道、破解生物企業融資難題上發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作用”“擴大公益性生物技術產品的政府采購力度,在擴大其市場空間的同時,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導向作用”“制定有效的稅收激勵措施,降低生物企業稅收負擔,提高生物企業的自身積累能力”等層面提出了對生物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發展的財政稅收扶持政策。今天來看,該文仍然頗具現實指導意義。蔣經法認為,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會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方向。這一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國家利用調控這一有形之手引導社會更好地朝生態經濟方向發展,制定與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相匹配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方針。“因為人類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過度工業化是不利于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的”,蔣經法說道,該研究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頗具研究高度和前瞻意義,“我國提出科學發展觀,不論立足國內還是放眼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經濟發展都應是未來的科學發展方向。這就面臨著重大的政策調整和相關體制機制的創新,有效的財稅政策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比欢?,生態經濟發展研究是一個綜合性課題,不再是過去單一學科知識領域能夠解決的問題,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拍腦袋設計不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制度,全面廣泛深入的實地調研是題中應有之義。

在《江西融入“美麗中國”建設發展戰略研究》開題論證會上講話
蔣經法不僅在理論上開始著手于生態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更是借力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這一實踐平臺,深入調研,在這一方向上逐步發力。他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稅費改革后農村基層組織運行及公益事業發展研究》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公共品供給機制研究》,接連發表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與公共品供給研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公共服務市場化程度研究——以教育、醫療和生態保護為例》等多篇論文,并利用各種機會在不同的公開場合呼吁財稅學者關注生態經濟發展,他還整合教研力量籌辦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協同中心。
“要深入實際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從生態經濟出發,蔣經法談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研究中國問題必須到中國的實踐大舞臺中去,必須從中國企業和農村的需求出發,把握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發展方向?!比缡钦f,也如是做,蔣經法的治學研究正走出一條宏觀微雕、研以致用之路,為后來者鑒。

訪問奧地利、捷克高校

2014年6月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蔣經法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斯金探討學術問題
2009年10月,人民網等門戶網站發表了《中國最被低估的十所大學》一文中江西財經大學入選。推薦理由是:“江西財經大學是財經界非常有實力的一所大學,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經濟人才,但因為地域原因,知名度與其歷史和實力不成正比?!笔聦嵣希诮魇冉髫斀洿髮W有著“江西第一學府”的美譽。而國際學院則可謂這“第一學府”內的一顆明珠。蔣經法作為國際學院首任院長,則是這顆明珠最初的締造者、開拓者之一。
在蔣經法看來,教育國際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所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參與國際化競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江西財大在邁入21世紀后,依托本校經濟、管理學學科背景和專業優勢成立國際學院,從建院起就致力于高層次國際化辦學,是江西財大本科教學改革的實驗區、對外合作交流的門戶和國際化辦學的窗口。2002年創辦之初,受學校委任,蔣經法擔任首任院長?!霸诋敃r的歷史條件下,在欠發達地區辦國際化教育,讓江財學子‘不出國門也留學’,確實存在著眾多困難。比如,師資的缺失、辦學經驗的嚴重不足,沒有可參照的模本等”,蔣經法回憶起建院初期的情形說道,“可以說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探索而來?!?/p>
如今,國際學院辦學已經十二年,堅持“教學相長、中西合璧、外引內聯、高位嫁接”的辦學方針,通過國際化的師資、國際化的教學、國際化的交流和國際化的環境,培養具有“信敏廉毅”素質的國際化經濟管理人才。畢業生中已有數百學子進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經、帝國理工等全球商科前百位高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大批學子供職國內知名企業、世界頂級金融機構、跨國公司;部分任職中國海關、中國外交部、海內外高校等國家政府機構,部分自主創業學子在業界也實力初顯。
成績赫赫,談及此蔣經法也難掩其自豪之情,他猶記得第一屆國際學院畢業的學子中有一位獲得全亞洲地區托福考試第二名的優異成績,也還記得當年第一屆畢業生中有相當一批進入花旗、匯豐等知名跨國企業的優秀學子。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來??疾鞎r感慨道“在江西進行國際化辦學取得這樣的成績真是不容易”……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首任院長拓荒般的探索努力密不可分。蔣經法任國際學院院長期間不僅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引進國內外優秀師資,而且學院每來一位外籍教師,作為院長的他都全程陪同,虛心求教。正是通過這些先期的有效探索和全力付出,才逐步建立起了今天國際學院的優秀口碑,為后期工作的順利推進及成績的開花結果奠定了根基。
“你的成功就在于開始”,采訪中蔣經法也頗為意味深長地說道。作為當年全校副院長中同時擁有“財政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江西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稱號且有兩年出國訪學背景的蔣經法,是當時國際學院首任院長的不二人選。盡管對學術研究的熱愛大過對行政管理工作的興趣,蔣經法仍然接過這一重任且最終帶領國際學院旗開得勝取得佳績?!耙驗槲沂抢蠋煟蠋熅鸵趯W生面前做示范,完成工作崗位賦予你的職責且盡可能多地施展你的才華”,談及當年擔當起這一重任的考量,蔣經法說道。從當年國際學院的院長到如今分管全??蒲泄ぷ鞯母毙iL,蔣經法在行政工作中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盡管行政瑣碎、身不由己,但作為校領導,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的教學模式與育人理念得到更多人認可與施行,讓學生獲得學校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這也是一名普通教師難以成就的。當談及對當代青年學者有何寄語時,蔣經法說道:“第一,要有專注的學術精神,不可因世俗觀點影響自己的學術追求;第二,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學術耐性,要在學術上出成績,并非三五日就可以有成果,特別是要成就學術大家,一定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第三,要緊跟理論前沿,廣交學術朋友。交流與討論能激發人的思路,開闊人的視野,特別是與學術名家的交流,會讓青年學者在學術精神、專業見識等諸多方面取得收獲;第四,要關注學術國際動態,拓展國際化視野?!?/p>
所謂“師以載道”,大概這些就是師者蔣經法結合個人教研經歷分享給后來者的治學之道吧。吾輩共勉之。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

會見美國莫瑞州立大學副校長DonRobertson一行

作“轉變生產發展方式需從收入分配中求解”主題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