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峰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112)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報告
——基于在杭六所高職院校650名學生的調查
謝曉峰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112)
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能否成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才、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有重大意義。目前對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評價不一。以個人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全社會責任感和培養途徑為內容,在2013年對浙江6所在杭職業院校650名學生進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初步分析,從自我責任感方面、他人責任感方面、全社會責任感方面和對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初步統計和分析。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
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就提出: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應該是21世紀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在論及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時指出:“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里提供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雹倏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提升將是未來一個時期內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
我們選取高職學生作為本次調查的對象。理由是:他們是一極具代表性的群體。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發展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到2012年,高職院校招生規模超過300萬,高職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的47.67%,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萬人,中國高職教育已經占據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通過調查,了解高職學生真實的社會責任感水平,可以從一個側面去了解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狀況,有利于保障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通過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情況、踐行情況、影響因素和提升機制研究,從而為如何提升全體國民的社會責任感找到途徑和方法。
社會責任感的概念,國內學者基本一致認為,社會責任感是指個人或社會群體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建設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②。群體的社會責任感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精神風貌。
社會責任感的內容,段志光認為可分為家庭責任感、他人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國家和民族責任感、人類社會責任感;王易認為可分為自身責任感、家人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全社會責任感;馮霞認為應包括社會價值取向、社會理想信念、社會公德意識及主體社會權力和義務的認知和理解;張倩、商士杰、劉慶東則將社會責任感分為自我責任感和他者責任感兩部分,并進一步細化為價值取向、責任意識、責任判斷、責任擔當等四個方面;陳翔認為社會責任感應化分自我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他人責任感、職業責任感、組織集體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和生態環境責任感7個方面。
課題小組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將社會責任感分為個人責任感、他人責任感、全社會責任感三部分內容,他人責任感包括陌生人、朋友、家人的責任感,全社會責任感包括集體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全人類責任感。其中個人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他人責任感是延伸內涵,全社會責任感是升華。三部分內容在社會責任感的比重應該是5:3:2。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是社會責任在個體內心世界和實踐中內化的結果。個體通過社會實踐,將社會認知內化成個體的自我情感,并在實踐中深化,最終形成個體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課題界定的社會責任感定義和內涵,從個人責任、他人責任、全社會責任、提升機制四個方面自編一份問卷,共30題。在2013年1月至5月,隨機抽取浙江5所高職院校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650份,收回有效問卷596份,有效率為91.7%。被調查學生基本情況表1:

表1 被調查學生基本情況表
本次調查屬于初步調查,藝術類學科樣本缺乏,3年級樣本數比例略低,對被調查學生社會責任感發展情況的跟蹤調查正在進行當中。為了彌補調查問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調查中對部分三年級學生進行了重點談話,還聽取了部分體育教師、公共課教師和藝術教師的看法和意見,以更全面地了解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
1.個人責任感方面:大部分高職學生能肯定自身責任,認識清醒,但是缺乏對自身負責的行為能力。
在受調查的學生中,有71%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個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其中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有80.6%的學生表示“愿意當一名無報酬的義務志愿者”,男女差別不大;79.7%的學生表示非常支持“大學生勤工儉學活動”,尤其是大一年級學生;有71.4%的學生“認為高職學生的責任不僅僅是學習”。
當問及“你是否會闖紅燈過馬路”時,64.5%學生表示偶爾會:而對于高職學生考試作弊和論文作假現象,有高達73.1%的學生表示“無所謂”;當問及“你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以保持身體健康”時,只有8.7%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68.2%的學生表示“偶爾參加”,23.1%的學生表示“從不參加”,且男女差異顯著,女生占“從不參加”的72.1%。
2.他人責任感方面:對陌生人的責任感強烈,戀愛中責任意識比較淡薄,對家人的責任感認識比較復雜。
當問及“在地鐵或公交上遇見需要幫助的人”,有71.2%的學生表示“會主動讓座”,有20%的學生在“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時才讓座”,8.8%的學生表示“別人請求時會讓座”。
當問及“如果剛好路過車禍現場,你會首先做什么”,56.7%的學生表示撥打120急救中心電話,24.5%的學生表示急速離開,17.8%的學生表示會去圍觀,1%的學生表示會站出來指揮交通。
當問及“發生自然災害時,你會做什么?”的回答中,有17.5%的學生表示會“做志愿者,親自到災區去支援”,13.5%的學生表示會“獻血”,60%的學生會“捐款捐物”,其中文理科學生比例為63::37,9%的學生會“什么都不做”。
當被問及到“你是否同意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甚至發生性行為”時,僅有13.4%的學生表示“非常反對”,有64%的學生表示“可以接受”,選擇“可以接受”的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2:48,差異不顯著。
當問及“你對父母包辦將來一切的看法”時,11%的學生認為那是“父母的義務”,其中87.4%為獨生子女家庭,37.2%的學生“不喜歡但是接受了”,31.7%的學生認為那樣不能讓自己得到鍛煉,很反感,另有19.9%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其中大部分為從商家庭。
當問及“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報答父母”,66.7%的學生會“將他們接到身邊自己照顧”,其中男女比例為35:65,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獨生子女家庭,21.1%的學生會“請保姆照顧,自己定期回家看看”,7.5%的學生選擇“將父母送進養老院”,5.3%的學生選擇“按月給他們匯錢,在金錢上滿足他們”。
3.全社會責任感方面:對社會的責任感明顯淡薄,缺乏社會信仰,政治參與意識較弱,社會行為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
當問及“你認為黨的十八大和大學生有關嗎?”,10.9%的學生表示“不知道這個事情”,68.9%的學生表示“和我們有關系”,19.8%的學生表示“那是大人和領導的事情,和我們無關”,文科生表現明顯好于理科生。
當問及“你認同當前社會應該見義勇為嗎”,66.7%的學生認為“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應該盡力幫助”,11.7%的學生表示“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17.8%的學生表示“不計報酬的奉獻太難做到”,3.8%的學生表示“見義勇為犧牲自己太不值得”,這反映出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功利主義行為傾向。
當問及“如果祖國需要你去經濟不發達、交通落后的偏遠山區工作”,18.7%的人“會去,因為祖國需要我”,其中會去的學生人數隨年級增高而遞減,29.3% 表示“會去,因為有利于今后發展”,其中學生人數隨年級增高而增加,45.1%的學生表示“不去,顧慮到家庭因素”,其中是否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差異不大,6.7%的學生“不去,因為環境太惡劣”,其中以知識分子家庭為主。
當問及“你是否參加過災區捐款等愛心活動”時,54.3%的學生表示“偶爾有過”,“經常參加”的占18.3%,剩余的27.4%表示“從未有過”,在此項中,男女差別不大。
4.對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總體評價:調查顯示,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狀態,家庭環境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最大,學校教育需要進一步改進方式方法。
當問及“你覺得目前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只有14%的學生認為“高職學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當問及“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多選),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是多種原因的影響,49.4%的認為是社會環境變化、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質的共同作用,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最大。
當問及“你認為目前大學能否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的高職學生”,有14.2%表示“完全可以”,43.9%的學生表示“可以,大部分”,33.7%的學生認為“可以,小部分”,4.2%的認為“不可能”,其中文理科差異不大。
當問及,你認為當前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應該如何體現,18.9%的學生表示“好好學習”,20.1%的學生選擇“志愿服務社會”,49.4%的學生選擇“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11.4%的學生選擇“不知道”,男女認識差異不明顯。
當問及你對目前學校和社會組織的培養提高社會責任感的活動看法時,4.6%的學生認為“完全是浪費時間”;45%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
當問及最愿意參加的學校校園活動時,61.9%的學生選擇“學校組織參加的青年志愿者義務活動”,其次是“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的宣傳”、“參加班級活動”、“聽取學術講座”和“參加學生會或社團組織的活動”,認同感最低的是“通過政治課堂教育”,各年級差異不大。
當問及你最愿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方式中,65.4%的學生表示想參加“學校組織的寒暑假社會實踐”,其中文理科比例為68:32,其次是“參加義工組織”、“參加教學實習”、“朋友同學一起旅行”、“父母帶領下參加勞動”。
當問及你是否愿意做些工作以改變社會上存在的某些弊端,21.9%的學生表示“愿意,并且正在做”,53.8%的學生表示“愿意,但是不知道如何做”,24.3%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因為自己無法改變”,在各項中男女差異顯著,男生比例普遍高于女生。
注釋:
①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2010-2020)[J].中國高等教育,2010(15):5.
②王易.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31.
[1]蔣國勇,應小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原則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03).
[2]許振華.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09(05):18-21.
[3]馮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與培養研究[J].學術論壇,2009(02):12-17.
[4]王易.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5]鄭琪.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J].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repor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650 undergraduates in 6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e Xiao-fe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Zhejiang, 311112, China)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can become a main forc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personnel,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not a sense of. Taking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thers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ways of training content, based on the Zhejiang 6 in Hangzhou occupation colleges 650 students in 2013,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from the self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to others, the sense of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overall evaluation of four aspects of the preliminary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graduat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715
A
1000-9795(2014)01-0204-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3-11-24
謝曉峰(1981-),男,江西贛州人,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
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編號:2013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