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論為官

管仲像
管仲(前719—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與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第一相”。
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很早便挑起家庭重擔。他曾先后經商、從軍,后來幾經輾轉,經同鄉好友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管仲在國內大興改革,使齊國迅速發展,國力日盛,并最終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托管仲之名而成的《管子》一書,雖為后人編撰,但其中記載了大量管仲的言行,體現了他的主要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
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也。動無非法者,所以禁過而外私也。(《管子·明法》)
大意 先王治理國家,既不在法度之外花費心思,也不在法度之內私行恩惠。任何行動都不離開法度,就是為了避免罪過以及排除行私舞弊的情況。
簡評 管子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國”的主張,并反復闡述法治的深刻意義和作用。他的法治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大意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它順應了民心;政令之所以會廢弛,在于它違背了民心。
簡評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決定著國家的興亡與政權的興衰。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曾引用這句名言,強調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茍種之,如神用之。(《管子·權修》)
大意 若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五谷;若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若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種谷,是一種一收;種樹,是一種十收;培育人才,則是一種百收的事情。如果我們注重培養人才,其效用將是神奇的。
簡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來源于此。所謂“樹人”即培養人才。時代不同,“樹人”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就當代而言,應該圍繞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培養道德高尚、人格獨立、身心健康、理想信念堅定、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術》)
大意 和顏悅色、善意待人,就會使人們親如兄弟;惡聲惡氣、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傷人。
這小孩的臉上蒙了很厚的一層灰,只有那雙大大的眼睛是亮的。甲洛洛笑笑:是男孩還是女孩?幾歲了?叫什么名字。登子回應:是男孩,好像兩三歲了吧,叫小阿布。小阿布又悄悄地擠到甲洛洛身邊,握著甲洛洛的手指。甲洛洛很喜歡這個孩子,看著登子:你下次卸貨的時候把他帶上。登子看著小阿布:怎么好呢,那是做事的地方。甲洛洛摸著小阿布的頭:我喜歡這個孩子,你卸貨的時候我幫你帶著。
簡評 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和氣相迎、團結互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氛圍,是工作進步、生活舒心、事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務為不久,蓋虛不長。(《管子·小稱》)
大意 弄虛作假,用不了多久就會被識破;遮蓋虛假的事情,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揭發出來。
簡評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突出了求真務實的重要地位。反對弄虛作假,弘揚實事求是之風,是黨之所求、國之所需、民之所盼。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管子·乘馬》)
大意 各項事業都產生于周詳的思慮,因為辛勤努力而獲得成功,因為驕奢放縱而失敗。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勢解》)
大意 大海不拒絕涓涓細流,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浩瀚無際;高山不拒絕一土一石,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高聳入云;英明的君主不嫌棄百姓,最終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士人求學孜孜不倦,最終成為了知識淵博德行高尚的人。
簡評 秦國丞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思想:“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弊怨乓詠?,有大學問、能成大器者,無不具備虛懷若谷、勤學不倦、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品德。
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管子·霸言》)
大意 圣人善于捕捉時機,而不與其擦肩而過。智者即便善于謀事,也不如能抓住時機。
簡評 機遇無處不在,如何搶抓機遇,推進事業進一步發展,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具有強烈的機遇意識。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面對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