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鋒
當前,課堂教學要完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重目標,表明了教學改革要重視課堂的人文因素,實現培養情感與培養能力的統一,肯定學生作為獨立的人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再把學生當作永不生銹的“螺絲釘”來培養,也不能把學生看做只為社會服務的產業者來培養,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價值觀,通過人文關懷,促進人性回歸.為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高舉人文關懷的旗幟,成為教育改革的追隨者.那么什么是人文關懷呢?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人文關懷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關心、理解、尊重;把知識、能力的培養與非智力品質的培養統一起來;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一、人文關懷對于課堂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1.課堂的人文關懷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真正的愛
人文關懷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表現.課堂人文關懷是教師在課堂關心學生的具體行為.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主要發生在課堂,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都沒有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那么還能說教師愛學生嗎?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思維,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學行為的藝術性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尊重,是學生健康的成長前提.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飽含著教師對學生的真愛.
2.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培養能力、掌握知識的手段
學生是活的個體,有思想,需要理解、尊重,希望了解社會,思考人生.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很好地滿足學生的渴求,因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熱情,學生的思維因此活躍,學習的效率因此提高.課堂上,教師不僅想到所教的學科,而且要注意到學生的感知、思維、注意力和腦力勞動的積極性.教師在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減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就越高.這說明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之外,傾注了人文關懷的熱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智力品質.例如,在對人教版七年級數學《正數和負數》的教學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效率.教材用三幅畫概括地表示了數的發展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這三幅圖表現了不同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的文化服飾特征,更包含“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哲學原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強烈地吸引.教材中還出現了中國古代用于計算的算籌的圖示,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表示負數.可以適時進行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豪感.教材例題還出現了三個學生合作稱體重極富生活情趣的插圖,可以增強學生對正數與負數的理解.這說明當我們在課堂上注重了人文關懷,就會發現理性與感性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它們是彼此交織,互相穿越的,共同作用于人對知識的學習,對世界的認識.
3.課堂人文關懷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
非智力品質的培養,不能只依靠學科知識的學習來完成,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課堂的人文關懷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如:1.教師對學生的呵護、關愛,密切了師生的關系,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鼓勵,增強了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培養了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3.小組學習給學生充分自主思考、自由發言的機會,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4.課堂中滲透人文知識的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5.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水平設計的教案能讓學生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愉悅;6.平等對待每位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民主的思想;7.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無條件地接納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可以消除學生的惰性與心理障礙.可見,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品質.
4.人文關懷是構建和諧課堂的需要
和諧課堂一般有以下特征:井然有序;師生互相理解,真誠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寬松、寬容;充滿活力;關系融洽,心情愉悅.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人的幸福與和諧.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構建和諧的課堂.和諧課堂讓學習成為一件幸福的事.課堂的人文關懷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礎.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遵從學生的發展規律,教師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共鳴,師生之間才能坦誠相見.這樣才能營造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二、課堂中實施人文關懷的做法
1.像關心學生的學習一樣,關心學生的健康
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學生精力不濟、學習吃力、性格憂郁等情況.蘇霍姆林斯基經過幾十年的觀察與研究,得出的答案是:這些學生中85%是由于身體健康出了問題.他認為所謂思維遲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由于大腦皮層的生理和功能改變,而是孩子的整個機體出現了毛病.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是關于孩子身心發展的眾多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實際上,課堂教學中有多少教師把關注學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了呢?我曾遇到過一位中學生,他上課嗜睡,任課教師、學校領導圍繞學習目的、學習態度開導他,但都沒有效果,后來有人發現該生上課睡覺是暫時的生理因素原因,不是他精神方面的原因,便決定允許他上課睡覺,但課后要求其盡量自學補上所學新課內容;另一方面,要求家長每天花較多時間陪他鍛煉身體.經過半年的努力,這位學生身體素質增強了,上課不睡覺了.一年后他順利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首先要關心其健康狀況.如果教育不是首先維護人的快樂、健康,教育的其他一切智謀、手段、信念,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課堂教學的人文理念便無從談起.
2.呵護課堂的生態環境
課堂是時空立體,課堂是多重因素的組合,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對學生生存狀況的高度負責.記得劉國正先生說過一句話:“教室的四壁不應稱為水泥的隔離層,而是多孔的海綿,透過多重孔使教學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通.”環境與人文是統一體,對環境的呵護實現了對人的關注.課前與課中,教師努力消除環境對課堂造成的負面影響.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課堂環境:1.教室的清潔衛生;2.學生課堂的坐姿;3.課堂上學生的服飾;4.教室物品的擺放;5.教室四周的文化布置;6.教室電器的使用情況;7.教室光線;8.氣溫變化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對學習環境的關注,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比如,坐在教室前面的學生容易出現“燈下黑”的現象,做出小動作;坐在教室后面的學生接受信息困難多一些,容易走神,教師要前后巡視,兼顧全體學生.這些看似不經心之處,無不在影響學生的生存狀況、學習狀態.呵護了課堂教學環境,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細致入微的關懷.
3.打造教師的親和力
課堂上的人文關懷的顯著特征是教師與學生作為人的因素共同存在,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又要引領學生學習知識,實際上是扮演了雙重角色:與學生的人格平等者,指導學生學習的知識長者.既要與學生做朋友,又要駕馭課堂,演好教師這個角色,這就需要打造教師的親和力.那么如何打造親和力呢?1.用精湛的教學藝術感染學生.教師從事的是一門大愛無痕,大教無形的藝術,優秀的教師都應該是一名合格的藝術家;2.擁有淵博的知識,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氣和靈氣,學生的學習才會如魚得水,才會敬重老師;3.讓課堂充滿民主的氣息.課堂上教師自始至終顯現對學生的愛,真誠地與學生溝通,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可以營造課堂民主氛圍,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
4.滲透人文教育
所謂人文教育,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科教學內容,滲透理想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社會常識教育、人性意識喚醒教育.人文教育的內容可以是:歷史、地理知識,社會新聞背景,哲學規律,文化傳統等.比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可以滲透如下人文教學的內容:數學的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愛國主義教育、數學之美、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等.學科教學中滲透了人文教育,既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又能讓課堂豐滿、生動.當然,滲透人文教育不能偏離學科教學內容,要突出學科特征,要為學科教學服務.
課堂中的人文關懷是為全面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存在的,要密切聯系教學內容設計.要實現課堂中的人文關懷,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愛,需要教師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有平和、寬容的心態.課堂的人文關懷要貼切、自然,避免矯揉造作.
總之,課堂教學中重視人文關懷,是教學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時代的進步.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把學科知識教學與人文關懷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鐘發全,張朝全.贏得課堂精彩——教師的天職[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3]郭立眾,冉小琴.打造高效課堂[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