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文一字


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在《射雕英雄傳》里,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紅樓夢》里的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有房有地有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是45兩白銀。那么,中國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呢?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大米二石,約合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2.5元至4元之間,以中間價3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差不多約合現在的1000元人民幣。由于《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活狀況卻以明朝為藍本,姑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計算,劉姥姥拿到了差不多2萬元的過年費,當然很高興了。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買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3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約合人民幣7000元。這一兩銀子也太值錢了吧!
宋朝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1500—3000元左右。假定南宋銀價與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請黃蓉吃飯,這一餐吃掉了少則三萬多則六萬,難怪黃蓉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清初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于明朝,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國銀兩涌入中國,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兩銀子約合300元人民幣。
綜上所述,關于“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30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1000元;北宋朝中期1500~3000元;盛唐時期的一兩銀子約合人民幣7000元。
古人刷牙嗎?
古人也是很注重口腔衛生的。咱們的祖先老早就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了。再后來,印度人發明的“楊枝牙刷”由僧人傳入中國,又名“木齒”。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藥物刷牙,便可以令牙齒光潔。更簡單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長頸鹿似的嚼嫩樹枝,也可達到類似效果。現代人哪天“野外生存”時,忘記帶牙刷,不妨回歸一下古法。
說到牙齒,那古人要是牙掉了怎么辦?有假牙嗎?這還真有。早在漢代,張仲景就發明了汞合金填充齲洞法。宋朝還出現了鑲假牙的專業醫生。古代的假牙材質很多,除了象牙、牛骨,還有堅硬的檀香。假牙除了能解決實際的用牙問題,還有裝飾和賣弄的功用。“牙橋”,就是用軟金鐵線綁住牙齒,再綁入口內,沒有咀嚼功能,純裝飾使用。這讓人想起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暴發戶一張口,金牙閃倒一片。
古人近視了怎么辦?
古時還沒有什么環境污染問題,也沒有電視、電腦,所以近視的人非常少。通常近視的都是苦讀的書生。鑿壁偷光、囊螢夜讀,不近視才怪呢。古人以為看不清是因為精神不集中,所以,“定志丸”是最常用的藥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針灸來治療眼睛的。明朝時眼鏡從西方傳入中國,仗著眼鏡,大家毀起眼睛來,更肆無忌憚了,或許今人有這樣的想法吧。
古人的鬧鐘只有公雞嗎?
古人們的鬧鐘應該都是靠公雞,這是我們今人普遍的看法。那么,如果那只當鬧鐘的公雞被宰了,怎么辦?古人當然不會吊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咎外,古人還發明了香鐘。就是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準確。再從燃燒后剩余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后來,古人對香鐘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
其實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古代男人都留長發嗎?
古人對三千發絲勞心勞神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古代無論男女都留長發,而且是越長越好。他們幾乎不剪頭發,頂多修理一下邊毛,即便這樣,還得看著黃歷挑日子。男孩到了讀書的年紀,會將頭發挽結成發髻,叫“束發讀書”。古時的“禿刑”,是古人不堪忍受的懲罰,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剃發受辱”。
古人整容嗎?
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會像現代人那樣,主動在自己的身上動刀子的。以前的戰爭很盛行割掉戰俘的鼻子,因此古人研發出一套鼻子的再造手術,就是將手臂割開一個缺口,將手臂固定在受傷的鼻子上,等兩邊的傷口愈合,再從手臂上挖掉一塊鼻子大小的肉,來當作新鼻子。不過,這和為了變美的現代整容完全不同。
古人沒有冰箱,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誰說古人沒有冰箱?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曾出土一件“銅冰鑒”,就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箱。早在春秋時期,奴隸們就冬天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簡單地說,古代的“冰箱”是一個盒子,里頭放冰塊,再將食物放在冰中間,以達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不過,以前的“冰箱”簡陋且功能單一,不像現在,冰箱甚至可以成為驚悚片里殺人兇手的容器。
皇帝一年給妃子發多少“工資”?
在皇宮中為皇帝“打工”,等于是拿著“國企”的鐵飯碗,生活有保障的同時,工資待遇必然相當優厚。那么,作為皇帝的女人,對于那些環肥燕瘦的三千后宮佳麗來說,他們一年的“工資”有多少呢?
早期皇帝給后妃們發放的“工資”是采取食物供給制,以發放谷物和生活用品為主。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唐朝以后,尤其是進入明、清時期,“財大氣粗”的皇帝們則多以貨幣形式為老婆兼員工發放工資。按照當時的貨幣流通方式,這些工資也是以金、銀的形式發放,即所謂的“發元寶”,與現如今公司白領們月結工資的形式就比較接近了。
清朝年間,后宮之中后妃的年俸分為九等。皇太后的年俸最高,每年可以領到黃金20兩、銀2000兩。余下按照位分相應的是: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銀200兩、貴人銀100兩、常在銀50兩、答應銀30兩。
處于不同等級的后妃,所領到的年俸差別也是很大的。這些銀兩折合成人民幣究竟有多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算一下。
當然,清妃的年俸除了銀子外,還有大量的綢緞、貂皮等貴重物品。除了正常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后妃們還能收到各種名堂的“紅包”,如“例錢”、“賜俸”。
除此之外,在清朝,每一個后妃生辰之日都會收到不同的禮物。生孩子、孩子滿月、祭祀,皇帝也都會發紅包。這樣算來,皇宮里僅是后妃們“工資”的支出,就已經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但這些所謂龐大的支出,如果與后妃們的日常生活費和房間用品配置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
古時就有地圖嗎?
傳說大禹治水時,就有地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3幅距今2000多年的漢代古地圖。西晉的地理學家斐秀創立的《制圖六體》,使地圖的編制有了更大的精確度。古代地圖基本上是一步一個腳印量出來的,所以,制作地圖的兄弟們,首先得是跟唐僧似的苦行者。因為,想要制作一張全國地圖,往往需要10多年,是個浩大而枯燥的工程。
鐵杵真能磨成針?
在古代,凡屬于金屬類的東西都算貴重物品,如果典故屬實,那位磨鐵杵的阿婆,算得上有錢又有閑的人了。不過,制作鐵針的確需要很大的恒心和耐心。先要將燒紅的鐵抽成鐵絲,再剪成一段段,將一頭磨尖,另一頭鉆洞。制作用于針灸的針就更煩瑣了,要先插入臘肉中用油脂來填補坑洞,尖端還要磨得又尖又圓,才能避免針戳斷血管。
半夜在街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更夫算公務員嗎?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大部分的古裝劇中都有這樣的橋段。更夫在古代類似于現在的社區巡守隊和管理員,主要負責夜晚鄰里間的巡邏和報時工作。由于夜間出行,他們“撞鬼”的可能性比常人高,港臺的僵尸片里頭,更夫常莫名其妙地暴斃。話雖如此,但更夫好歹是個正經的職業,也算是公務員,因為古代軍隊較低階的士兵,會被安排當更夫。
如果古代的大俠參加奧運會,會大獲全勝嗎?
你覺得蜘蛛俠和孫悟空PK,誰會勝出?這種問題只能激起唇槍舌戰,永遠沒有結論。古人大多數從事的是體力勞動,所以耐力和承受力應該比現代人要好很多。但是,現在的奧運會,是以舉國之力培養那一小撮運動苗子,有財力、人力、技術的支持,古代大俠八成拼不過他們。不過,像一些看重耐力的比賽,比如馬拉松,古人的勝算還是很大的。
除了聽戲吃飯,古人都怎么過生日?
中國講究尊老重賢,只有老年人,才能過大壽。新生嬰兒滿周歲時,會舉行“抓周”。以后每年過生日,往往是父母煮幾個雞蛋就糊弄過去了,這叫“小生日”。直到60歲才有資格賀“壽”,也就是過“大生日”。此時,可以大擺戲臺,親朋好友還會送上珍貴的禮物和美好的祝福。所以,在古代,想要過個像樣的生日,還得有長命的本事。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后也可當腮紅使用。現在琳瑯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古人寫錯字如何修改?
直接用毛筆涂掉是最簡單的辦法。王羲之和顏真卿,就是這樣應付錯別字的。所以,《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稿》算是兩位大書法家的“涂鴉之作”。最普遍的方法是:在錯別字旁邊(通常是右上方)用毛筆加點,保留原字繼續寫下去。還有一種方法是,把名為“雌黃”的礦物涂在錯別字上,有點類似現在的“涂改液”,信口雌黃就這么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