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維珍,呂文亮,馬維平 孫權,吳正興,劉世紅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北荊州434020)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中醫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從業人員職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高職中醫學類 (包括中醫學、針灸推拿、中醫骨傷)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全面的能力要求。因此如何提高高職中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各高職中醫類院校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對其人才培養的評價是一個綜合的、多因素的復雜問題,大多數的因素都是定性的描述。我校近年來開展在中醫學類專業中構建以醫學生未來發展為目標的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建立客觀的以能力評價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于了解高職中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現狀和相關影響因素,更好地為農村、基層、社區醫療機構培養應用型人才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為制定高職中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篩選專家是德爾菲法預測成敗的關鍵[1],對咨詢專家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較高[2]。專家選擇的條件:①具有一定的高職中醫學類專業學生培養與管理的理論知識或實踐經驗;②熟悉高職中醫學類專業教育質量管理工作或長期從事中醫學類專業教育研究,在中醫學類專業領域工作十年以上;③能積極參與本項研究;④能保證在課題研究的實踐內持續參加本研究的幾輪函詢。根據以上標準和年齡、職稱、職務等,本研究邀請了高職相關院校教學管理專家、中醫學教育專家、附屬醫院、臨床學院和實習教學醫院的臨床中醫學專家共22名,以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專家完成咨詢工作。
本研究中在事先與相關領域專家溝通后,最終選擇了高職相關院校教學管理專家、中醫學教育專家、附屬醫院、臨床學院和實習教學醫院的臨床中醫學專家共22名,最后20名專家均參加了第一輪和第二輪咨詢。年齡36~58歲,平均年齡 (47.6士5.02)歲,其中40~50歲年齡組占50%。專業領域涉及到教學管理、中醫學教育、臨床中醫學等。在學歷結構中,全部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碩士6名,博士4名,兩者合計占50%。工作年限11~34年,平均工作年限 (25.7士6.09)年。正高職稱10名,副高職稱6名,中級職稱4名。
專家咨詢的積極系數反映專家的關注程度,通常用調查問卷的回收率來表示。本研究兩輪專家咨詢的回收率分別為90.9% (20/22)和100.0% (20/20),遠高于文獻 [3]標準,部分專家還對指標分級及其內涵提出了可行的建設性意見,表明專家的積極性比較高。
協調程度是指全部專家對全部指標的評價是否存在較大分歧,用協調系數表示。協調系數的取值范圍0~1,協調系數值越大,表示協調程度越好。經統計分析,本研究一、二級指標總體協調系數高,顯著水平均小于0.05,表明專家意見高度協調,足以可信。見表1。

表1 一、二級指標協調系數
第二輪咨詢專家意見的集中程度很高,意見趨于一致。
專家的權威程度一般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專家對指標作出判斷的依據,二是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某指標權威程度 (Ca)等于該
指標判斷系數 (Ci)和其熟悉程度系數 (Cs)的算術平均值,即:Ca= (Ci+Cs)/2。專家的權威程度以自我評價為主。
判斷依據中我們提供4個方面的問題,請專家自我評價,見表2。
此專家判斷依據的評分標準根據Ci=1.0對專家意見影響程度最大,Ci=0.8影響居中,Ci=0.5影響最小的原則。Ci為0.7、0.75、0.8、0.9、1.0人專家分別為1、1、8、8、2名,全部專家自評總和的加權平均數為0.8525。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分為5個等級,很熟悉、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了解,熟悉程度系數分別為:1.0、0.8、0.6、0.4、0.2。判斷依據的考察內容如表3。

表2 專家判斷依據的評分標準

表3 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
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自評結果,見表4。

一般認為Ca≥0.70為可接受信度。本組Ca為0.841,表明本研究中專家對此次評估內容及問題的權威程度較高。

表4 專家對指標的熟悉程度自測量化表
課題組通過參考有關文獻,與專家、學生座談,根據高職中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中醫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大綱要求,結合我校的初步研究成果,首先草擬4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及各指標內涵,組成了第一輪專家咨詢的備選指標。經兩輪專家咨詢,最終確立了由4項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組成的高職中醫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見表5。

表5 高職中醫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及指標內涵
高職中醫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目前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指標來進行評價。本研究針對當前高職中醫類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急需評價質量的現狀與缺乏針對性、實用性的評價方法這一矛盾,運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其優點在于不需要具備樣本數據,專家僅憑對評價指標的外延和內涵的理解即可做出相應判斷,集中體現了專家們的意見,其結果是合理可取的,因此有著極廣的使用范圍。此法對一些模糊性指標仍然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斷,可以有效針對人才評價時用到的一系列定性指標。其不足之處在于,專家對指標的認識不可避免的受到主觀性的制約,比如選擇的專家地域大多在省內,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克服和完善德爾菲法的這一缺陷,尋求更合理、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尚有待進一步探索。
[1]王東梅,鄭曉英 .中醫護理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評價指標的研究 [J].護理研究,2011,25(8):2149-2150.
[2]林穎欣,胡志堅 .應用德爾菲法建立福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適宜技術評價指標研究 [J].福建中醫藥,2010,41(3):52-54.
[3]李軍,陳晨,彭迎春 .關于建立北京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效果、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9(1):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