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鋒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應用腹腔鏡和相關輔助器械進行手術[1],在患者肚臍孔處進行孔穿刺,微創的特點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大切口,同時有效的減輕患者開刀手術的疼痛,降低患者手術的危險性,且術后恢復較快[2]。本研究對膽囊結石患者12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臨床資料選自2010年4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126例,所有患者經B超和CT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其中男86例,女40例,患者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9.12±4.45)歲。參與調查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腹脹和噯氣等癥狀,患者右上腹部伴有疼痛感,嚴重者放射至患者肩部和背部。126例患者經B超和CT診斷,單純性膽囊結石患者36例,急性膽囊炎兼膽囊結石患者32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兼膽囊結石患者2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息肉患者18例,膽囊和膽總管結石患者2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患者行傳統開腹腔手術治療,實驗組行腹腔鏡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和有無過敏史等情況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術前4 h禁水,術前8 h禁食并控制患者運動量,實驗組患者術前行全身麻醉,手術按照三孔法,患者取仰臥姿態,頭部較高腳相對低,同時行常規術前消毒,取患者肚臍孔和劍突下2 cm位置,行10mm孔徑穿刺,取患者右肋緣下鎖骨中線位置,行5mm孔徑穿刺,將套管穿入后,小心放置腹腔鏡、輔助操作器械。對患者腹腔內的臟器進行探查,待粘連分離且膽囊顯露后,探索解剖膽、肝總管和膽囊管,探索三管一壺腹,首先剖檢膽囊三角包膜處,使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分離,確認動脈后用夾鉗夾緊,迅速剪斷膽囊管,后順逆行切除患者膽囊[3],且從患者的穿刺孔取出,行電凝法止血的方式,仔細檢查有無膽瘺出血現象,手術結束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創面處,保留T管并在溫氏孔處放置引流,清洗切口位置并檢查縫合處有無異常,關氣同時取出醫療器械,繼后關腹,患者在手術后給與抗生素治療。對照組采取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按實驗組取仰臥位并全麻,在患者腹直肌行約10 cm切口,并按常規辦法切除膽囊,在患者膽總管前壁行10mm切口,并用石鉗取出結石,清洗且探查患者膽道后保留T管行常規引流,依次關腹。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程度、復發率和住院時間等。
1.3 評定標準 臨床應用超聲診斷方法,患者膽囊內的結石消失,膽囊壁均勻且厚度未有增加、膽囊功能恢復正常為療效顯著。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3.0進行臨床數據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流血量、住院時間和復發率等方面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術后48 h內拔除置留的引流管,實驗組有1例患者發生膽漏現象,對照組有3例發生,且有1例感染,后經過臨床及時處理后緩和,最后痊愈。

表1 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流血量、復發率和住院時間的比較
膽囊結石臨床較為普遍,且國內外目前均行腹腔鏡治療,腹腔鏡治療術兼具有微創、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易于恢復、復發率低等優點[4],應用腹腔鏡治療膽囊結石的過程中,要明確適應癥,手術過程中要準確解剖患者膽囊三角處,使患者暴露膽囊三角充分暴露,這樣可有效減少手術過程中器械對肝外膽管造成損傷的幾率,在剝離膽囊前,要首先分清三管一壺腹處,并采取適度方式,推吸結合的方式進行鈍性分離,手術過程中不要盲目強行分離,術后借助夾鉗夾閉膽囊管和動脈[5]?;颊咴谑中g中如需緊急中轉,則應立即轉為開腹腔手術治療。
通過本組調查可以看出,腹腔鏡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較之傳統方法相比,手術時間短,術中患者流血量明顯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也有顯著減少,手術后隨訪觀察患者,腹腔鏡切除術患者的復發率為14%,遠低于傳統手術患者的62%,可見腹腔鏡手術較傳統手術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且腹腔鏡術全過程采用電腦操作,精確度高,危險系數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盧正嘉,文福.9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探討[J].醫學信息,2011,41(23):136-137.
[2]易全芳.膽囊結石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09,44(23):611-612.
[3]楊學斌.膽囊結石伴急性膽囊炎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895例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8,18(6):90.
[4]張孟瑜.膽囊結石頸部嵌頓者開腹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比較[J].四川醫學,2009,13(32):29-30.
[5]白鳳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6例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19(2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