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煥銀
摘 要: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稻麥秸稈不再作為農民生活的必需燃料,為方便耕種,農民養成了焚燒田間秸稈的不良習慣,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目前,秸稈綜合利用還處在起步階段,秸稈全量還田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新沂市在江蘇省稻麥科技示范項目基地展示了江蘇省農科院和揚州市農科院提供的技術,連續3a示范稻麥秸稈雙季全量還田面積累計達200hm2。現將該技術要點整理如下。
關鍵詞:稻麥;秸稈;還田;技術
中圖分類號 X710.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3-04-32-02
稻麥兩熟制是新沂市糧食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全市常年種植小麥面積5.3萬hm2,其中稻茬麥面積占50%,稻、麥單產分別為600kg/667m2和400kg/667m2左右,稻麥兩熟制所產糧食約為40萬t,占全年糧食總產的近60%。然而,前茬秸稈清理始終是困擾農民的難題。近年來,為了解決秸稈利用問題,結合實施江蘇省稻麥科技綜合示范項目,在新店鎮紅旗村流轉土地66.7hm2,連續3a分稻麥兩季,全田示范秸稈全量還田輕簡栽培技術,其要點如下:
1 稻草全量還田小麥勻播栽培技術
1.1 水稻機械收割 以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代表機型:洋馬,久保田,人民號等)收割水稻,并配備秸稈切碎裝置、勻鋪裝置,完成水稻收割與秸稈切碎、勻鋪同步作業。優點是切碎后的秸稈長度一致,碎草分布范圍和厚度均勻,不會出現稻草被揉搓成團現象,有利于下一步還田作業。
1.2 稻草機械還田 滅茬是稻麥秸稈還田的重要環節。目前,滅茬還田機械類型眾多,特色各異,適應區域各不相同。我市示范使用的是連云港市興安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反轉滅茬旋耕機,動力機械配置“東方紅-LX900”拖拉機,埋草、旋耕、施肥同步進行,效果較好。
1.3 小麥機械勻播 使用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制的“小麥(均)勻(擺)播機”播種,動力機械配置S-195手扶拖拉機。與傳統免耕條播機相比,主要優點是無開溝器和排種管,解決了水稻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因刀軸纏草和開溝器堵塞導致缺苗斷壟問題。對土壤質地、含水量及平整度的適應性明顯提高,在稻草全量切碎、旋耕掩埋的條件下可以正常播種作業。通過機械勻播,實現全苗、勻苗。
1.4 播后機械鎮壓 水稻秸稈全量還田后,小麥田間出苗率大幅度降低,根系發育不良,幼苗發黃和冬春凍害死苗現象比較嚴重。主要原因是水稻秸稈全量機械還田后耕層土壤過于蓬松,透風失墑快;小麥根系與土壤不密接,根系在土壤中懸空;透風干凍則導致冬春凍害加重。因此,播后鎮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使用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制的以手扶拖拉機為配套動力的“麥田專用鎮壓器”鎮壓,效果非常理想。
1.5 配套技術
1.5.1 適當增加播種量 水稻秸稈全量還田后,即使土壤墑情適宜,整地質量良好,小麥田間出苗率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要增加15%左右的播種量才能獲得預期的基本苗數。
1.5.2 C/N調控 基于因秸稈還田后土壤微生物分解耗氮而造成的階段性C/N失衡問題,通過增加8%~10%的基施N肥用量,滿足小麥苗期N素需求,培育壯苗。
1.5.3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由于秸稈還田后土壤表層微環境的改變,導致麥田雜草出苗期延長,化除時間應適當后延;秸稈還田后病蟲基數有所增加,要加強以小麥紋枯病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
1.5.4 化調化控 針對水稻秸稈還田后土壤較為疏松,小麥扎根偏淺的特點,強化化控,降低植株基部節間長度,提高抗倒伏能力。
2 麥秸全量還田水稻機插栽培技術
2.1 麥秸全量機械還田耕整
2.1.1 碎草勻鋪 前茬小麥成熟時,用久保田類聯合收割機距離地面10~15㎝收割小麥,開動切碎裝置,切碎麥草,麥草長度5~10㎝,并均勻分散于田面。
2.1.2 灌水泡田 灌溉水層浸泡2~3d,留薄層水(田面水層高處見墩、低處有水為準),目的是泡松土壤,提高機械旋耕埋草作業的效率。旋耕埋草前田間保留薄水層,一般以田面水層高處見墩、低處有水為準。水層過深,表層泥土不易起漿,影響泥草均勻混合;水層過淺,不利于田面平整。
2.1.3 施足基肥 在機械旋耕埋草前,按照總施氮量的50%,施足基肥。并要增施磷、鉀肥。
2.1.4 旋耕埋草 選擇反轉旋耕滅茬機或正轉旋耕機進行秸稈還田與滅茬作業,旋耕深度15㎝。選用反轉滅茬旋耕機1遍基本滿足播種要求,選用正轉旋耕滅茬機需作業2遍才能滿足小麥播種要求。耕整后,田面允許露出碎草在90根/m2之內。
2.2 埋草田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
2.2.1 育苗 機插秧確定適宜播種量,將苗質與盤根有機協調;掌握適宜苗齡,一般機插秧苗齡15~18d,葉齡3.5葉為宜,不插超齡秧。
2.2.2 大田沉實 還草農田土體疏松度增加,沉實度降低,影響機插質量。因此,要沉實田土,特別是土壤粘重的田塊,要在耕整耙田后2~3d,待土壤沉實后機械插秧。
2.2.3 機械栽插 根據還草田土壤沉實情況,調整適宜栽插深度,并根據品種類型調整栽插苗數;精細操作,防止漂秧、漏插和倒苗。機插行距30cm,株距13cm,1.6~1.7萬穴/667m2,每穴3~4苗,插足6~7萬苗/667m2。
2.2.4 本田管理 (1)水漿管理。生育前期,因為麥秸淺埋分解產生有害物質會影響水稻分蘗期的根系生長,進而影響分蘗發生,所以應及時露田增氧,排除毒素,防止僵苗發生;生育中期,由于大量麥秸還田,土壤不實,易造成根倒,應及早進行分次擱田,使土壤沉實;生育后期,由于還草田土壤孔隙度相對增加,土壤持水量也相對增大,水分管理應實施間隙灌溉,既保水又透氣。
(2)肥料運籌。針對麥秸全量還田稻作前期秸稈的分解耗用土壤的速效氮,后期再分解釋放的特點,要調配肥料運籌策略。一般而言,粳稻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為7:3,即分蘗肥比習慣施肥增加10%,中期控制苗情穩長,促花肥20%、保花肥10%。
(3)病蟲草害防治。麥秸全量還田旋耕稻作有利于清除田面雜草,也有助于防治“雜草稻”的發生。應根據病蟲草發生動態,及時防治。
2.3 需要注意的問題 (1)機插稻麥秸還田后土層松浮,需要沉實土壤,防止機插倒苗、漂秧的發生。
(2)麥秸還田前期產生有機酸等有害物質,可能加劇緩苗程度,需要肥水調控,促進早發。
(3)在高產條件下,易發生倒伏,需要根據還草稻田麥秸分解前期吸氮、后期釋氮的特點,調整肥料施用策略。
參考文獻
[1]楊四軍.基于秸稈全量還田的稻茬麥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技術[OL].(www.doc88.com/p-579185198132.html)
[2] 譚長樂,趙步洪,戴正元,等.全量麥草旋耕還田機插稻生產技術規范[J].江蘇農業科學,2007(1):22-25.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