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珍
“尋水·瓶裝水水源地安全調查”
——第二站巴蜀奇源守住源頭好水來 合理利用求發展
劉建珍
“環境真好,要醉氧了!”步入世外桃源般的水源地保護區,大口呼吸著山間的清新空氣,尋水專家一行直呼醉氧。
10月17日,蒙蒙細雨中,“尋水·瓶裝水水源地安全調查”項目組一行奔赴廣安市黃蓮丫水業有限公司,考察其“巴蜀奇源”山泉水水源地,進行環境評價并取源水水樣送檢。
調研團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副秘書長謝玉紅帶隊,總裝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志仁、北京保護健康協會會長趙飛虹、北京工業大學李軍教授、來自媒體的記者及《中華環境》雜志社尋水項目工作人員一行9人組成。
“巴蜀奇源”山泉水源自華鎣山中段西麓海拔1100米的山隙間,源頭森林密布,鳥語花香,生態環境優美。經原地礦部地質專家勘察測量,此山泉水徑流經過了秦嶺、大巴山、華鎣山多層礦化,無地表水滲透,四季水量如常、增減甚微,年流量達950多萬噸。
從廣安市區驅車一個多小時,進入“巴蜀奇源”水源地保護區,山路崎嶇,汽車顛簸前行。40多分鐘后,黃蓮丫水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謝輝告訴記者,汽車不能再繼續進入,要徒步1公里才能進到核心保護區。
“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很久沒有在這樣原生態的環境中走走了。”北京工業大學李軍教授前行路上不斷感慨。
山路濕滑,叢林茂密,沿著一條潺潺而流的山澗步行30多分鐘后,到達水源頭。蒙蒙細雨中,高達50米的山崖上“巴蜀奇源”四個紅色大字十分惹眼,山崖下便是護圍重重的水源地。
記者看到,水源頭搭建了專門的保護房,警示無關人員一概不能入內,奔涌成溪的泉水做了隔離保護措施。水源地附近樹立了距離標注牌、水源地界碑、政府保護水源通告等。
“有好的源頭才有好水。我們有專人巡視水源地,杜絕無關人員進入水源保護區。”謝輝強調。
專業人員取水樣后,調研團一行隨后考察了黃蓮丫水業有限公司設在深山里的“巴蜀奇源”山泉水生產車間。
17日下午,稍歇片刻后,項目組召集舉行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媒體記者與水企負責人就水源問題交流并進行環境評價。
專家們對“巴蜀奇源”水源地的保護表示肯定并提出了相關建議,按照“尋水”操作流程對水源保護區環境進行評估打分。
北京保護健康協會會長趙飛虹指出,干凈對水來說是第一位的,“巴蜀奇源”做得很好,但此處屬山泉水,水的活性比較高,應進一步加強保護,建議考慮開設電子監控。同時,水源地林木密布,應對樹木做一定程度的清理,防止影響水濁度。
北京工業大學李軍教授認為,此處既然也是農民飲用水水源地,就要對用水量進行合理控制。對此,水企負責人謝輝表示,目前水量只用了30%,在合理范圍內,以后也會嚴格控制。企業主張“一水一世界,一生一夢想”,一直秉承帶動當地群眾共同發家致富的理念,就地安置村民,謀求長遠和諧發展一直是緊繃不懈的弦。
謝輝表示,專家的肯定是對企業最好的激勵,也很榮幸參與了此次尋水項目,收益頗豐。好的水源是企業發展之本,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對水源地保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公司會后將第一時間整理專家建議并盡快實施。
按照“尋水”項目的操作規程,源水水樣隨后將送往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境監測中心進行檢測,項目組對專家環境評估表進行回收并完成信息統計。

“巴蜀奇源”水源所在地。

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媒體記者與水企負責人就水源問題交流并進行環境評價。

山路崎嶇,車輛不便前行,項目組徒步一公里前往水源地。


參觀深山里的水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