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春鳳
哪些城市更“好走”?NRDC發布《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香港獲評“步行天堂”
匡春鳳
在“非常適宜步行”的城市中,市民絕大多數的日常活動可通過步行和公共交通完成;而在“不適宜步行”的城市中,步行交通不便,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機動車出行。

停在人行便道上的汽車,完全擋住了行人的去路,人們只能到行車道上繞行。攝影/申占龍
隨著城市邊界的不斷外延,越來越多的人行空間被馬路和機動車擠占。機動車的“霸主”地位常令步行者膽戰心驚,人們能通過步行便捷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少,對汽車的依賴越來越強。在人車矛盾日漸突出的今天,還有哪些城市適宜步行?什么樣的街道讓人愿意步行?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于 8月27日在北京發布《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35座城市的步行情況進行了評價與排名。
什么指標能衡量一個城市是否適宜步行?報告研究者針對我國城市以車為本、無序蔓延造成交通擁堵、人行空間喪失、生活質量下降等現狀,推出了國內首個城市步行評價體系,從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政策管理等四個維度將城市分為步行天堂、非常適宜步行、適宜步行、較適宜步行和不適宜步行五個等級。
報告認為,在“非常適宜步行”的城市中,市民絕大多數的日常活動可通過步行和公共交通完成;而在“不適宜步行”的城市中,步行交通不便,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機動車出行。
按照這一評價體系,香港榮登榜首,成為真正的“步行天堂”;深圳、上海、廣州、大連位列第二梯隊,進入“非常適宜步行”等級;青島、廈門、濟南、海口、九江、北京、重慶、威海成為“適宜步行”城市;昆明、成都、銅陵、遵義、杭州、長春、寧波、西安、南京、天津、南寧、西寧、張家口、武漢、常州、哈爾濱、沈陽等17個城市被評為“較適宜步行”城市。而鄂爾多斯、鶴崗、常熟、榆林、吐魯番等5座城市則登上“黑榜”,成為“不適宜步行”城市。
“在我們評價的35座城市中,唯一達到‘步行天堂’標準的城市是香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擁有汽車就可以方便地使用街區中的各種娛樂和生活設施。”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區主任錢京京介紹說,香港以89.69分排名第一,在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政策管理四個維度的得分均名列前茅。
報告指出,香港之所以被評為“步行天堂”有多重原因,嚴苛的駕照考試制度、嚴格的交通執法等帶來了步行的安全性;緊湊高效的用地和路網設計使得步行可達性很高,行人步行非常便捷;而空中步道等設施也為步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加了分。

本來寬敞的人行道上停放著各種車輛和雜物,盲道被占,無法通行。攝影/申占龍
在北上廣三座城市中,上海和廣州評價是“非常適宜步行”,而北京在總分為100的評價體系中,得分51.99分,未能及格,在35個城市中排名第11位。
NRDC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謝鵬飛介紹,在12個具體指標中,北京的城市路網密度、人均汽車保有量、空氣質量指數和人行道管理得分較低。其中人行道管理滿分5分,北京得分為零。而在“政府表率”方面,北京得了滿分4分。
謝鵬飛說,人行道管理主要是考慮是否有專項法規約束、重罰違法行為以及嚴格監督檢查等因素。“人行道好不好走不在于道路的寬窄,在于管理的效率。北京相關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如廣州和上海等城市。
謝鵬飛認為,北京作為首都,城市的性質決定了用地的性質,也有嚴格的歷史文化保護要求,這些都增加了改建現有結構的難度。但北京可以從其他方面切入,比如增加林蔭路覆蓋率、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加強停車設施管理等。尤其在建設新城的時候,可以按照集約的小街區模式來發展。
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進程之中,與之相伴生的交通機動化和忽視“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建成區的快速擴張和無序蔓延、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能源緊缺、土地資源浪費、居民生活費用上漲、社區歸屬感喪失等。而隨著城市道路的不斷拓寬延長,城市范圍的不斷處延,人車矛盾已成為大城市的通病。越來越多的人行空間被馬路和機動車取代,機動車的“霸主”地位常令步行者膽戰心驚,人們能夠通過便捷步行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越來越強。
今年3月份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強調要加快綠色城市建設,而步行友好性無疑是綠色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報告認為,步行是人類的本能和需要,是最為健康、最為低碳的出行方式。步行友好的城市能使居民的日常生活更為便利,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增強街道的步行友好性還能促進周邊的商業繁榮,增加安全性,提高土地價值,為城市發展帶來直接經濟收益;設計和建設步行友好的城市,可以帶來更緊湊的城市空間布局、更節約的土地利用模式,從而抑制城市的無序蔓延。”在NRDC中國項目主任錢京京的眼中,步行友好城市有著數不清的優點和長處,對促進城市朝著低碳、生態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報告認為,我們不是在為汽車和大樓建設城市,而是在為人建設城市。為此,城市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中應真正把人放在首位。提高城市的步行友好性,當是城市回歸人性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步行的安全性不在于道路的寬窄,步行的舒適性也不只是建設‘綠道’,步行的便捷性更不等同于‘步行街’;在步行友好中,‘軟件’同樣重要。”錢京京說,步行雖然只是城市交通領域的一個分支,但提高城市的步行友好性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
“良好的城市步行環境首先依托于步行友好的城市規劃和設計,具體涉及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統規劃和步行環境設計等。”報告分析指出,土地的多功能集約利用能夠有效促進可步行性。比如,區域內更多的學校、便利店、報刊亭以及其他基礎設施能夠促進人們步行;將學校建設在居住區附近能夠鼓勵學生步行至學校;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尤其能夠鼓勵老年人步行。
由于步行的適宜范圍為1公里以內,長距離出行必須伴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高品質的公共交通系統以及步行友好的公共交通規劃與路網規劃對改善步行性也非常重要。因此,城市在進行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過程中應注意公共交通與步行道路的接駁,在居住區、商業區、娛樂中心周圍建立安全便捷的步行系統,比如醒目的人行橫道、較好的照明系統等,還要提供配套的步行基礎設施,并且強調其與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的聯系。
此外,良好的步行性還依賴于安全、便捷、舒適甚至是引人入勝等人性化的步行環境設計。
據了解,近些年來,城市步行環境的建設已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2013年年底,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對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的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做出了詳細規劃。該導則提出,2015年前,設市城市要編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在城市道路新建、改擴建以及城市“綠道”、“河道”等工程建設中,加強行人過街設施、自行車停車設施、道路林蔭綠化、照明等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促進城市交通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今年4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專業研究院也進行了城市步行性評價研究,提出我國城市道路交通設施規劃建設的新目標:實現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公交優先”的轉變,打造“人性化公交都市”,并按照“步行—公共交通—機動車”的路權分配次序進行道路規劃設計。
■相關閱讀
住建部鼓勵單位發綠色出行補貼
9月16日,住建部召開2014年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城市對開展無車日活動認識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鼓勵政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推行綠色通勤政策。
住建部要求,城市政府要以無車日為契機,制定發展綠色交通的永久性措施。按照《中國城市無車日活動承諾書》的要求,參與活動的地方政府應“至少實施兩項新的注重實效的政策措施,切實改善綠色交通出行安全和服務,促進汽車出行方式向綠色出行方式轉變”。
每年9月22日為城市無車日,今年城市無車日的主題是“我們的街道,我們的選擇”。住建部鼓勵政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推行綠色通勤政策,如給予步行、乘自行車或公交車出行的員工一定經濟補貼、福利等。
據了解,中國無車日活動自2007年舉辦以來,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2013年,承諾開展活動的城市達到154個,涉及超過2億人口,至少有85項改善綠色交通的長效機制得以實施,這些措施涉及自行車和步行基礎設施、完善公交設施和服務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