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欣
何謂“大眾傳播”?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認為:大眾傳播就是指職業傳播者使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和連續地傳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傳播對象中喚起傳播者預期的意念,試圖在各方面影響傳播對象的過程。傳播的過程必須具備3個條件:傳播者、信息和受眾。
隨著大眾傳播的形成和發展,作為傳播行為主體的職業傳播者,逐漸出現了細致的內部分工,而編輯,正是其中的一員。
編輯活動的出現早于大眾傳播。在我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對甲骨骨片的分類編次“三冊,冊凡三”。從簡冊抄本時期到雕版印刷初興的隋唐,從事編輯工作的政府機構和個人層出不窮,如南朝蕭統《昭明文選》,唐代館閣的《北堂書鈔》等。但早期傳播媒介有限,編輯活動嚴重受限。在真正的大眾傳播產生以前,編輯職能基于圖書的基本功能(傳播和積累知識)而存在,主要有兩項:一是信息的篩選取舍,二是信息文本的有限序化,旨在積累而不是傳播。
隨著傳播媒介的改進,編輯活動日益豐富,編輯職能也不斷延伸。公元1450年,德國人古登堡制成世界上第一臺印刷機并大量印制《圣經》,這一實踐標志著大眾傳播的誕生。自此,機械媒介和新興工業手段介入傳播過程,極大地提高了信息控制和擴散的能力,圖書出版業迅速崛起。此時,由于可傳播的信息量依然受制于傳播成本,即印制費用,編輯的首要任務是選擇和過濾信息,初步顯示出為信息傳播服務的特征;圖書的經濟效益也使編輯出版更有針對性,不再局限于文本序化,更關注受眾、市場。此外,受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編輯對信息的加工程度不高。
19世紀產業革命浪潮使大眾傳播發生劇變:首先是印刷業,高速滾筒式印刷機的發明進一步增強了信息復制能力;其次,廣播、電影等新媒介將人類傳播和感知信息的能力上升到新高度;再次,社會發展提高了受眾的知識水平和信息需求,促使傳播行業市場化,要求傳播者充分領會受眾給予的信息反饋,此外也必須兼顧政策法規及行業規律。
這一時期的編輯職能由此發生劇變:不僅要對信息進行全面調節和控制,使龐雜的信息流變得系統有序,而且要基于特定的傳播媒介,產生最佳效果。
對于大眾傳播時期的編輯職能的認識有一個普遍誤區,即:編輯是信息的把關人,把關其實只是編輯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進行信息處理的諸多環節之一。從紙媒介為主的印刷時期發展到多媒介時期,編輯職能就不只局限于把關了。以圖書出版為例,包括策劃選題、組織作者、整合營銷、跟蹤意見等。而在多種傳媒相互競爭、融合,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將編輯局限于以紙媒介為基礎的“傳播者→編者→受眾”流程,顯然是不恰當的。
報紙、雜志、電影、廣播電視再到互聯網,大眾傳媒無處不在,日趨成熟。即使是新生事物——網絡,其媒介特征也已經成型,基于這些媒介的編輯活動已固定成熟。下文將通過建立一個編輯職能傳播效應的動態模式,來揭示大眾媒體時期編輯職能的內在共性。
所謂模式,就是一種由符號和使用規則組成的結構,符合實際存在的某種結構或過程的有關要素,具有構造、解釋、啟發和預測的功能。下面這個動態模式是借鑒棱鏡中光線傳播途徑建立的,故稱編輯職能的“棱鏡效應”模式。以編輯職能為中心,由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源、編輯和受眾3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組成。

圖編輯職能的棱鏡效應模式圖
所有發出原始信息的個體或媒介組織。大眾媒介時期的編輯,作為職業傳播者,直接接收這些信息。
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和服務對象,是一個集合概念,主要是接受大眾傳媒信息的社會人群。
大眾傳媒時期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編輯職能的基本結構相對穩定。各要素依序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對信息的調控。主要包括取舍篩選、整合序化、主動增值。
(1)信息的取舍篩選。把關是編輯最基本的職能,旨在縮減信息量,須依照下列原則對信息進行價值判斷:①社會原則:即符合當下的政策法規、道德準則、文化風氣等。②媒介原則:符合信息載體所基于的媒介特性。③個性原則:進行有個性的信息調控。個性是編輯所在傳播組織的性質、編輯群體自身素質等綜合的產物,并隨著競爭和市場而不斷調整。
(2)信息的整合序化。即內容加工,使可傳播的信息流處于合理的分布狀態,以便受眾理解和接受。例如報紙、期刊整合序化的形式就是劃分為欄目進行歸類。
整合序化依據兩個標準:一是文本體裁的內在規律,使信息分布良好地適應體裁特征(與信息篩選原則有一定相通之處);二是受眾的認知規律,如報紙的“頭版頭條”,讀者視線先到這里,故應放置最重要的信息。
整合序化的本質是在了解的基礎上進多文本優化。從宏觀上包括多種媒介的整合,這就需要編輯對各種媒介都有一定了解和全盤把握的能力。微觀上則主要體現為信息整合。比篩選更富于創造性。
(3)信息的主動增值。即擴充現有信息的傳播潛力,這是編輯對信息進行調控過程中最富創造性的環節。應突出重點,加強控制,凸顯信息的價值。信息關聯是增值的主要途徑。
進行關聯的信息文本,在意義、題材、體裁、創作視角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通之處。需把握其內在邏輯,進而啟動關聯。信息關聯主要包括空間關聯和時間關聯。①空間關聯。體現為版面、板塊的位置安排。與文本的序化幾乎同步,但目的不同:序化是為降低受眾的認知難度,空間關聯則是要拓展認知的深度。如報紙版面的同題集中,除形成規模優勢外,也能引導讀者先關注該主題的共性,再關注個性。②時間關聯。對同一事件、對象進行跟蹤或追溯,按時間順序展開。
篩選、序化、增值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一定內在聯系:篩選是通過價值判斷,確定進入傳播過程的信息,這樣才能進行優化處理,即序化。序化是在進一步了解文本的基礎上實行個體優化,這又是增值,是整體優化的前提。只有信息流有秩序的文本才能通過重組產生規模效應,最大限度地獲得附加值。盡管三者有一些交融,比如增值也寓于序化之中,但總體上,大眾編輯職能基本是按“篩選→序化→增值”的順序,沿著信息流向依次執行這三種職能,正如光線傳播依次經過棱鏡的三個面一樣。因此,“棱鏡”的三角形剖面也依次標記為“取舍篩選”“整合序化”“主動增值”,以模擬編輯職能的序列性。
信息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即作用與反作用。編輯作為傳播過程的主體之一,其職能也必然有所涉及。
(1)信息源與受眾的信息交互。大眾媒介時期,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十分鮮明,受眾更為主動。通過媒介編輯的調節,受眾意見、觀點、要求都可以反饋給信息源,促進信息源尤其是創作者的改變。當受眾發出信息并傳達到信息源的時候,二者就發生角色互換,受眾成為信息發布源頭,而原先的信息源變成受眾。信息源與受眾之間的信息傳遞,和穿過棱鏡的光線一樣,是可逆的,但不是對等的。
信息源→受眾。信息源發布的原始信息,通過編輯調控優化并傳遞給受眾。這個過程中,信息經過了篩選、序化、增值。
信息源→受眾的過程,是信息價值提高的過程,信息量往往有所增加。
受眾→信息源。受眾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種反應。受眾反饋的信息經編輯主觀能動的處理后反饋給信息源,促進信息源的改進乃至新資源的開發。翻開期刊的讀者調查表,里面大都有“您最喜歡本期刊物的哪些欄目或文章”“最不喜歡哪些”“希望刊登哪些內容”之類的問題,主動要求受眾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這是因為受眾的反饋信息數量眾多,內容難以預知,必須加以引導,或是對大量的反饋信息進行提煉。受眾→信息源的過程,信息量大幅度縮減。
信息源與受眾之間信息交互,經過編輯的加工,無論信息量最終增加還是減少,都實現了價值增值。
(2)編輯→信息源、編輯→受眾。編輯對信息源的反饋主要體現為篩選,如通過約稿、退稿、退修等手段將自己對信息的價值判斷返回給信息源,促使傳播者(主要是創作者)改進文本質量。發掘、培養信息源是這種能動反饋的最高形式。
編輯對受眾的反饋主要通過逆向增值來實現。在把握反饋信息共性的基礎上,對受眾的反饋進行引導,如發布讀者調查結果、開辦讀者信箱等。主要通過樹立起范本來實現。在大眾傳媒時期,限于媒介的物質壓力,對受眾的反饋不如對信息源的反饋那么顯著和有力。
(3)編輯的自我調控。正如光線通過棱鏡就會發生散射一樣,在信息傳播途中,編輯主體也會吸收各種有用資訊,進行自我的能動的調整。
編輯的前饋。所謂前饋,就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使用大眾媒介時,事先調查研究,了解受眾的構成、需要、行為,以改進傳播信息,提高針對性和改善效果。前饋是一種先驗性行為,在大眾媒介時期,編輯的前饋是媒介和傳播手段進步的必然結果,又是傳媒業市場化的要求。處于商業社會的大眾傳媒編輯,其活動也要受市場杠桿的調節。傳播能否獲取收益也是編輯前饋的內容。例如投放廣告,據統計,目前我國大眾傳媒的收入有60%以上來自廣告。
而更廣泛的前饋表現為受眾本位的信息取舍模式,20世紀末,被稱為“平民化革命”的報刊周末版浪潮是我國傳播業界最大規模的編輯視角改進,由單方面的宣傳轉向開放接受反饋。熱門節目“焦點訪談”“實話實說”也是前饋的突出范例。編輯的前饋職能恢復了信息源與受眾之間信息傳遞的雙向性,有助于開發信息、優化傳播效果、吸引受眾。
理論研究。隨著人類文明進步,新媒介涌現、傳播方式變遷已是大勢所趨。信息的價值法則以及特定媒介的發展規律都在不斷更新。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揭示傳媒規律并指導實踐,是編輯職能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前饋機能在相關社會群體中的延伸。
歷史證明,編輯活動總是隨著媒介發展而進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按照傳媒量化標準,當一種媒體的使用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20%時,才能稱為大眾傳媒。而據《第1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5.6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41.65%,互聯網已具備獨立的媒介特征、明確的受眾群體和專門市場,已成為事實上的大眾傳媒。
互聯網對信息傳播模式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它的優勢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作為信息載體,互聯網具有幾乎可以無限擴充的信息存貯能力。而傳統的大眾媒體,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由于物質資源相對有限,信息量受到印刷成本、版面、地域、播放時間等因素的限制,需要大幅度削減。以美聯社為例,其發送給各新聞機構的信息最終只有2%能傳遞到受眾。而網絡的信息產品是數據流,不受上述因素制約,只需服務器提供虛擬存儲空間,購買費用較低乃至免費。網上信息的發布和取得便利,只需借助上網電腦或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較少依賴專業器材,更新速度也極大提高。其次,作為傳播媒介,網絡是以往所有傳媒傳播方式的集合,并可同步傳輸,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環境。此外,網絡的超文本鏈接能將各種形式的信息模塊關聯起來,實現多媒介的整合,加上搜索引擎,實現快速便利的查詢。
盡管網絡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先進媒介,但也要受自身所處發展階段的制約。
在大眾傳播(網絡)時期,網絡深刻地影響著傳播形態,它并未替代其他媒體、一家獨大,而是傳統傳媒與網絡并行。
網絡初興時,往往成為傳統媒體進行信息發布的工具,即傳媒上網。這使傳統大眾媒體也能分享網絡的快捷、便利、交互性強和多元化等優點。在這個層面,編輯職能依舊延用傳統傳媒的框架。例如:大型綜合性門戶網站的新聞欄目至今仍具有與報紙版面類似的外觀。與此同時,編輯職能又基于網絡環境產生很多新變化。
(1)基本職能的交融和傳播功能的加強
基本職能的交融。網絡的信息傳播能力有效緩解了無限的信息量與有限的媒介資源之間的矛盾。因此縮減信息將不再是編輯工作的首要任務。篩選信息時更多地依照網站風格和相應的實用價值。根據信息內容同題集中、根據發布時間進行滾動更新的方式占據主流。信息處理的“篩選”“序化”“增值”緊密融合,以當前主題關鍵詞為核心實行信息調控,超文本鏈接和搜索引擎是這些職能的重要實現形式。
網絡編輯的職能依托網絡技術,網絡媒介的綜合性使原有的編輯職能更加集中,交互性更強,編輯流程進一步簡化,序化取代篩選成為網絡時期編輯職能最突出的內容。
傳播功能的加強。網絡為傳播者和受眾構建了一個更貼近、更平等的平臺。信息發布和反饋是雙向的,傳播者通過網絡發布信息,受眾也可直接在網上反饋,能使用網頁評論留言、QQ、微博、微信等工具,與傳播者進行直接交流。
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傳播者要使自己的網站、信息脫穎而出,其反饋和前饋能力必須遠遠高于傳統大眾傳媒。
(2)傳播角色的模糊
網絡在技術、物質層面,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資源的壟斷,改變了傳播角色的內涵。網絡的信息低成本和傳播環境的開放,使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成為專門的網上傳播者。受眾在網上也更有發言權。正如編輯的基本職能在網絡環境中融合,傳播者、受眾、調控者的概念也逐漸變得模糊。
網絡環境下,盡管信息源與受眾的角色可以互換,但一般的網絡用戶和團體,素質和能力與職業傳播者尚有很大差距,其資金、資源、技術、人力、口碑等指標普遍遜于上網媒體、商業網站等專業機構,且往往不具有穩定持久的信息發布能力,因此受眾仍傾向于權威的傳統媒體、上網媒體和專業網站。另一方面,盡管信息源與受眾可以直接交互,但預期效果有限,難以量化評估。
網絡的信息傳播能力空前強大,自由度極高,但過度的自由總與混亂并行。由于沒有傳統媒體那種規范的編輯、監督、檢驗程序,信息發布不夠慎重,虛假及同質重復信息泛濫,認知難度提高。網上信息文本過于直白、缺乏深度,有害信息的篩除更為困難復雜。
網絡作為工具被廣泛應用,網絡傳播的問題也延伸到傳統的大眾媒介。以網絡為信息源的媒體也會產生同質重復、流于形式等問題。另一問題是版權觀念淡漠,尤其是網絡與傳統媒介共享信息的時候。無授權傳播、使用乃至盜版刊用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客觀上是由于網絡媒介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秩序和規范還需要健全。主觀上則表明對網絡過度依賴,創造力和自我約束力欠缺。同時,對于資訊的解讀、關聯和再創造的能力降低,也導致編輯意識的弱化。
大眾傳播時期,編輯的工作內容隨著傳播媒介的進步而豐富,從印刷媒介、多媒體再到網絡,編輯職能始終在以一種“棱鏡效應”的動態模式發揮作用,調控信息流,促進信息源與受眾的互動,同時也在進行自我完善。
到互聯網時代,盡管編輯職能發生了諸多改變,但基本要素依然存在,編輯主體意識弱化的現狀亟待改變。網絡時期仍需要編輯進行合理有效的信息調控。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網絡的信息傳播優勢,而且有助于網絡媒介的發展成熟。因此,包括網絡編輯在內的各種媒體編輯,都應當明確自身定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正如傳播學奠基者施拉姆所說,“讓個人對他們從信息浪潮中所得到的東西負有更多的責任……重點是個人要具有越來越強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
[1]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2]克勞斯·R.控制傳媒的受眾[J].國際社會科學周刊,1968,20(4)
[3]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