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變化: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2013年提高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初步核算,2013年中國GDP為568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9684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62204億元,增長8.3%,分別比第一、二產業增速快4.3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由于是中國首次出現的年度經濟結構新變化,我們也在研究,看究竟是偶然性的變化,還是拐點性、趨勢性的變化。但不管怎樣,這一變化值得重視。這是我們多年的愿景,即希望服務業加快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二、三產業良性互動。可以說這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大成果。
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是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對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發出重大信號。
一是表明我國經濟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但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也明顯落后于發展程度與我們相當的國家和地區。此后,在我國工業化進入一定發展階段后,特別是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服務業市場容量大增,從業者人數大幅增加,使得產業結構更趨優化,一、二、三產業發展更加協調。
二是政績評價和發展理念將發生深刻變化。在此前的工業化過程中,對地方政府的政績評價機制的設定,過于重視經濟總量,對總量構成或發展質量沒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人口、資源、環境的綜合考慮不夠。隨著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科技服務、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必將在經濟發展中唱主角,而養老、服務業、旅游業以及包括工業配套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也將明顯加快,這有助于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同時,人們對旅游、餐飲、服裝、教育、社交等方面的更高層次需求,也會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大發展。這都有助于建立起以人為本的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有助于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三是經濟社會將有利于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形成“三、二、一”比較合理的產業結構,是經濟均衡發展、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促進投資、出口、消費三者的協調,對于解決結構性生產過剩、防范外部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居民在進一步釋放消費活力方面還有諸多顧慮。而發達的服務業可以提供和優化消費環境,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消費需求。而且,服務業的增長,可以相應約束一些高耗低效的制造業的擴張,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三產業集中表現在其服務行業的屬性,都是與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小康水平主要表現在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上。城鎮居民家務勞動社會化,農村消費需求城市化,吃的方面營養化,行的方面方便化,穿的方面多彩化,用的方面電器電子化、高檔化,生活需求由單純物質方面向精神方面轉化。這些發展趨勢要求不斷開發新的消費領域,尤其是增加高層次的勞務消費,如文化教育、消遣娛樂、游覽觀光、醫療保健等。只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才能適應人們以上的需求。同時,這些又是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之所在。
我國第三產業規模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但與美歐發達經濟體相比較,與我國第三產業潛力相比較,仍然有較大差距。
一般規律是,一個國家在達到中等收入階段以前的快速發展時期,主要依靠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優勢、資本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說到底還是資本資金、資源能源、勞動力資源的大投入模式。也就是高耗能耗資、耗費土地資源的第一、二產業比重較大。假如經濟增長僅僅是靠資本積累和資金投入,即:第一、二產業長期比重過大,而沒有以技術變革創新為主的第三產業高度發展,那么,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是會停滯的。
我國第三產業規模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但與美歐發達體相比較,仍然有較大差距,只能持謹慎樂觀態度。僅就我國第三產業潛力來說,發展空間非常大。目前,城鎮化帶來的第三產業發展機會異常大。現在的2億多農民工將要轉為市民,未來還將有幾億人口轉向城鎮,給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而到2050年,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屆時,我國人口每三個人中,便有一個老人。僅一個老齡化就給服務業的第三產業提出了更高更快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