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現有本科專業已基本涵蓋經濟與管理類學科主干專業,管理學專業包括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以及信息系統與信息管理4個專業,經濟學專業涵蓋經濟學、國際貿易和金融學3個專業。
堅持教學工作是學院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思想。進一步凝聚師資隊伍,凝練學科方向,打造特色專業,建設重點學科,不斷提高辦學層次,提升辦學水平,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畢業生。
學院堅持深化改革、積極創新,立足新疆、服務西部、面向全國,加強校內外的合作與交流,構建具有新疆特色、開放的教育體系。進而以服務新疆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將學院打造成新疆高層次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基地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決策咨詢基地。
為了適應國家和自治區快速發展的要求,適應中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勢和趨勢,學院在本科層次的培養上,繼續實行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互為驅動的大類培養模式。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思路,既能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變化隨時調整專業方向,還能因為兩大學科具有相同公共基礎課而統一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
按照夯實專業基礎、強化實踐教學、拓寬專業領域、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千方百計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系統的理論知識、較高的經濟管理專業水平、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通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改變就業觀念、進一步拓寬校企聯合的渠道等做法,提高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通過規范教學、學籍管理,全面貫徹學分制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院內跨學科選修課程,計入學分,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通過教學過程管理,通過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增加教學實踐等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改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使教師教學評估優秀率達到70%以上。通過完善教學秩序管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實現規范化、科學化。通過考試制度改革,積極建立專業核心課程題庫,實現教考分離。
在強化實踐教學方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建立實驗實踐一體化、發展學生個性的實踐教學運行體系。完善三個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打破專業界限,加大學科融合力度,整合學科內容,推行實驗教學單獨設課,從簡單到復雜,分層次、多模塊構建基礎型、綜合型、研究創新型實驗課程體系,增加綜合性、研究創新性實驗,增加學生自主與合作實驗項目,積極推行專業實踐和專業創作,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上,整合現有的實驗資源,推行實驗中心負責制,全面開放實驗室,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
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認真貫徹中央16號文件精神,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三個離不開”和“四個認同”教育,加強“三史”、“六個熱愛”教育,強化師生的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發揮團組織優勢,加大學風建設力度,培育優良校風學風。進一步完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意識教育,加強第二課堂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扎實推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多元化的培養教育和教學實踐,畢業生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全院本科生畢業率保持在95%以上,學院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綜合能力,還與外國語學院聯合培養以俄語為主的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通過不斷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本科生就業率較高,名列全校前茅。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生的實踐能力不斷提升,2007年獲得“用友杯”全國財經類高校ERP沙盤大賽一等獎,2008年“金蝶杯”全國高校模擬經營精英賽總決賽一等獎。
近5年,學院校級精品課程獲準立項8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獲準立項1門,培育校級教學名師1人,教學成果獎1項,教改項目2項。這期間,“經濟學教學團隊”獲準為新疆大學校級教學團隊。
研究生培養方面,博士研究生年均招生10~12人,碩士研究生年均招生規模80人左右。目前,在校研究生總規模為270多人。在研究生培養規模擴大的同時,研究生培養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研究生畢業率平均達95.6%,就業率為91.7%,目前已有54人考入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名校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在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設計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分專業排行榜中,新疆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名列第四。高質量的培養體系使得學院所培養的人才90%從事公共管理、教學科研、金融和工業企業的管理等行業領域。目前,學院在高校工作的博士畢業生中,已有10人獲得教授職稱。與此同時,近5年學院還為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了24名博士后研究人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了豐富的人力資本。
在研究生教學科研管理方面,學院采取“統一管理、分散指導”的原則。研究生培養、管理方式中參考了教育部相關學科、內地高校相關學科的培養、管理內容。其中博士生的培養以科學研究工作為主,著重培養博士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碩士生的培養以基礎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工作并重為原則,學會進行創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養嚴謹的科學作風。同時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設置若干基礎理論和專業基礎課,使他們具備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的知識,掌握本專業的研究前沿和最新發展動態。
為了保障研究生培養方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各專業、方向的基本原則、框架已定;師資梯隊正在向穩定、相對合理化發展;公共課、基礎課、學位課、選修課相對穩定。專業學位課、基礎課都在正常運行。按照學院培養方案的規定,一年級課程安排的是公共課、專業基礎課;二年級課程安排是專業學位課、專業選修課、前沿講座、跨專業選修課和開題報告的進行;三年級以撰寫畢業論文為主。目前75%研究生已參與導師主持的國家、省部級課題以及各類橫向課題,在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同時提高了科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些年來,研究生在CSSCI來源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2篇,參加全國性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學術會議27人次,并有2名研究生獲自治區優秀碩士論文。以導師為中心的科研團隊日臻成熟,學術研究氛圍日臻濃厚,研究生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主力軍。
目前,學院在國際聯合培養人才方面也在做積極嘗試,并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簽訂了區域經濟學國際聯合培養合作協議,通過優勢互補、跨國合作,改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