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 畢鵬 周子元 秦梓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所帶來的阻滯日漸明顯,因此,社會和就業市場對于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缺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學校對于不同專業類型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創新型人才教育思想的提出,實現了我國教育模式從知識技能傳授到注意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重點轉變。
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并支持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高等學校通過將教學、研究和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來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于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提出的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如何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培養經管類本科生的創新能力是經管類本科生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部門改革的主體方向。本文首先對國內外關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和梳理,并結合經管類本科生的特點,提出產學研背景下經管類本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期促進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開展合作,可實現各部門間的資源互補,通過知識轉移和融合來促進和帶動國家整體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是針對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的合作結構及不同合作結構中各個部門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
國外對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早,初期研究中對于合作模式的種類較少,且研究內容注重于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知識轉移于企業過程中的方式和途徑。Shan等(1994)將產學研合作的形式概括為:合作企業、直接合同、技術許可、制造或市場協議、研究人員交換與轉移等[1]。隨著各種創新模式(如學術咨詢、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產業園區等)的涌現,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的范圍也得到進一步的擴展。Christoph(2008)提出個體協商咨詢方式和確定的法律合同形式相結合,才能保障產學研合作模式實現專利和技術的有效轉移,獲得較高的創新績效[2]。Annamaria(2004)指出不同合作模式的績效受到各合作主體間互動和協作的影響,依據合作主體間的交流方式及合作水平兩個維度將現有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進行劃分,其中契約式和聯合攻關式研究屬于最為復雜的正式的合作研發模式[3]。
我國學者依據現有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運作機理和特點進行模式分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合作模式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王章豹(2000)從產學研合作的動機出發,提出人才培養、研究開發、生產經營和立體綜合四種類型的合作模式[4]。李炎炎(2004)從產學研合作結構出發,提出政府主導、企業主導、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主導、共同主導四種類型的合作模式[5]。王文巖(2008)對現有產學研的合作模式進行系統歸納和總結,提出技術轉讓、委托研發、聯合攻關、共建科研基地、內部一體化、共建研發實體、人才聯合培養和產業技術聯盟八種類型的合作模式。李成龍(2011)依據創新網絡層次、主體地位和企業吸收能力對現有產學研合作模式進行劃分,并對不同類型模式的組織形式展開闡述。現有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劃分,劃分標準的不同導致合作模式的多樣化,為進一步開展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縱觀現有國內外關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現狀,研究的重點在于對合作模式分類、合作模式的組織形式及各合作主體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而缺失了對產學研合作模式下高等學校相適配的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分析。本文擬從現有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基礎上,探究高等學校針對經管類學生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保障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有效運行。
經管類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管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突破、改進和再創造。由于現有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教學重點普遍偏向于理論學習和模式實驗,其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盡管學校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安排中加入實踐環節,但對于經濟管理類本科生所能接觸的崗位和實際操作的內容技術含量低,簡單重復的基礎性工作占了較大部分,無法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
目前,經管類本科生的創新能力現狀表現在創新的主動性較強、創新思考能力欠缺和所取得的創新成果較少這三個方面。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如何在產學研合作模式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經管類本科生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學校需要重視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對已有研究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從經管類本科學生的創新能力現狀出發,提出如下產學研背景下的幾種人才培養模式。
現階段,高校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相互獨立的內容,特別是本科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學科基礎理論的講授,而科研工作多是研究和解決國家發展、企業生產實踐和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然而,科研工作中的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程度和運用情況關系著產學研合作的成效。
實際上,如果學生能夠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不論是理論研究,實證研究還是調研工作,不僅可以為教師們提供新的思路,發現和探索新的研究點,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降低學生參與研究的門檻,允許其參與教師的現有研究或者獨立申請企事業單位的研究課題,為學生參與研究提供機會。對于經管類學生,其專業學習的內容和將要從事的工作多為企業管理方向,在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和畢業實習階段,企事業單位可為高校教師和學生們更好地完成研究內容而提供便利,深入企業部門進行實際調研、深入生產實際和參與企業管理相關內容,接觸和處理具體問題,開拓思路的同時提高創新能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培養和鍛煉,高校師生可將經典的理論管理方式、方法和生產管理實踐相結合,不斷摸索和創新適合于當地企業發展的理論和管理方法。當然,這樣的培養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勇于、樂于深入研究問題本質的精神。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多是以聽為主的被動接受知識,留給學生自身進行思考的時間較少,阻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方式適用面較廣,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傳授較多的信息,但是教學形式過于死板且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想學生能夠在接收知識的同時,產生新的思想和提出新方法,需要教師改變和創造性設計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不斷升級,企業的組織形式進行著適應性的改變,有針對性解決不同問題的團隊結構應運而生。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高校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設計和安排適合學生以團隊形式學習和解決新型教學形式。如要求學生對本地區某一類產品的需求特點進行調研時,可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的研究、對高校合作的企業進行實地調研、運用互聯網對需求方的需求心理和要求展開調研等內容。對學生在團隊合作中的表現和最終取得的成果質量進行評估,作為學生成績評定的一部分。
對于創新型教學方式的轉變,對高校教師提出較高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又要有較高的教學設計能力。高等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創新教學方式的重要性,從制度建設方面加以轉變,提高對經管類創新教學研究的投入和支持,為教師和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和教學提供平臺。
產學研三方的有效合作可發揮各主體的優勢和特點,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高等學校具有充足的人才資源,科研院所具有強大的科研實力,企事業作為微觀主體在社會中發揮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來自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深入理論研究最終都要落實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并對科研內容的有效性進行實際的檢驗。對于高等學校開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運用產學研合作的契機,更進一步地實現更為深入的合作體系,實現產學研三方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在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中,重點做好高校同科研機構的合作方式和高等學校同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方式。
對于經管類高校教師來說,在開展科研工作過程中,其項目的研究重點集中于經典經濟管理理論的再剖析、再思考和再創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一些專門的科研院所,其研究人員較多從事實踐性研究,直接指導和處理生產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較強的實現性。結合兩個主體的特點,可改變經管類本科生單一的高校培養主體的狀況,聯合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加強校研合作。高校可通過特約聘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對學生進行授課,指導學生實踐環節,同時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有機會加強研究交流,豐富和完善研究項目的體系。
經管類本科生具有較強的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其畢業后的走向多是從事企業的管理技術崗位或管理行政崗位。然而,經管類本科生盡管具有較好的經管素養和專業知識,由于缺乏實際的管理實踐經驗,使得學生在畢業時期應聘時覺得茫然,較少學生有機會直接進入企業的管理崗位進行工作。高校需同企事業單位進行加強深化合作,成立獨立的經管研究中心,將企業發展中遇到的企業現存的組織結構不合理、員工績效低下、對宏觀經濟的預測、企業的生產計劃、更為有特色的營銷計劃等現實問題,可通過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和調研研究幫助企業實現走出困境和實現更好的發展。
在當前強調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時代,高校如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聯系,關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發展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問題。由于高校本科教育理念的滯后、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同市場需求錯位、師資隊伍水平等因素,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創新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社會要求等問題。新時期,高校進行教育改革需要充分重視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高校需加強同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深化合作,聯合教育和培養學生,不斷創新和完善產學研背景下經管類本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多種形式開展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
[1] 王章豹.產學研合作:模式、走勢、問題與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3).
[2] 李炎炎,葉冰,等.產學研合作模式分類及其選擇思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0).
[3] 王文巖,孫福全,申強.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5).
[4] 李成龍.產學研耦合-互動創新機理研究[D].東華大學,2011(10).
[5] 尤祖明,遲強,潘明財,謝緒磊.產學研用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