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財經職業學院 楊世河
龍游縣地處浙西欠發達地區,東毗金華,南鄰遂昌,西接衢縣,北交建德,東北與蘭溪接壤。目前,龍游縣的鄉村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形成曉溪、大公等知名度較高的農家樂形式的鄉村旅游點,出現了順鑫農莊、劉莊、林家鋪子等農家休閑山莊式的鄉村旅游點,鄉村旅游初具規模。在縣旅游局、縣農辦的指導下,現有鄉村旅游點的帶動、示范作用下,各鄉鎮農民參與熱情高漲,龍游縣鄉村旅游資源類型豐富,交通區位優勢日益明顯,發展潛力巨大。
(1)鄉村旅游產品單一,文化底蘊挖掘不足。目前,龍游縣鄉村旅游點提供的產品以接待(即吃農家飯)為主,旅游六大要素中“吃”相對完善,其他五大要素缺失,造成一定的經濟漏損現象,阻礙了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龍游縣有著濃郁的文化底蘊,民俗文化、竹文化等在鄉村旅游產品中沒有得到充分展示,使得鄉村旅游產品鄉土性、文化性不強,缺乏獨特性和持久的吸引力。(2)鄉村旅游資源與周邊地區存在一定的同質性。龍游縣與周邊地區同屬于山水型風景帶,資源存在差異性和互補性,同時同質性現象比較突出,如葉氏民居與蘭溪市的諸葛八卦村均以古建筑為長,南部山水型資源與周圍地區也存在同質性。(3)某些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具有一定難度。某些鄉村旅游資源分布較散,交通不便,在空間上和線路上難以和其他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同時本身資源等級不高,開發難度較大。
(1)鄉村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某些資源具有較高知名度。龍游鄉村旅游資源既有濃郁的民俗文化、古色古香的民居等人文資源,也有秀美的田園、成片的果園、如海的竹林、巍峨的群山等自然資源,種類豐富,可開發不同層次、面向不同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產品。龍游石窟、民居苑在浙江乃至全國都具有較高知名度,可以有效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2)鄉村旅游資源特色明顯,具備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潛力。龍游鄉村風景優美,為各種戶外創作如攝影、繪畫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基地,各種特色資源衍生了具有鮮明個性的文脈,如芝口坑的紅豆衫林衍生了愛情文化,各種國際賽事衍生了運動休閑文化等。這些獨具個性的資源使龍游完全具備打造中國最運動的鄉村、中國最浪漫的鄉村和中國最寫意的詩畫田園的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潛力。
(3)汽車拉力賽、龍舟賽等賽事的成功舉辦。2003年,全國汽車拉力錦標賽落戶龍游。2006年升級為亞太汽車拉力賽,參賽者除了大陸選手外,還有來自港澳臺及其他國家的選手,比賽規模的檔次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加大。到2006年,龍游國際龍舟邀請賽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吸引了來在國內外多支隊伍,極大提升了龍游縣的形象。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借力于汽車拉力賽和龍舟賽,依靠強大的賽事經濟,盤活鄉村旅游資源,加快鄉村旅游發展,延長賽事經濟鏈條。
(4)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鄉村旅游順勢而動。龍游地處金華市和衢州市的連線上,浙贛鐵路復線橫貫境內。公路交通四通八達,320國道、46省道、50省道連結全縣的主要鄉鎮,衢州民航機場距縣城30km。有內河(衢江)航運里程28km。到四省周邊各中心市之間也將形成兩小時交通圈。隨著杭金衢、金甬、金溫、杭新景高速開通,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龍游交通便捷優勢進一步凸顯,同時,周邊著名景點聯線成網已成可能,區域資源整合優勢將更加明顯。交通區位優勢為龍游鄉村旅游發展插上了一對翅膀,憑借這雙翅膀,龍游鄉村旅游必將騰飛。
(5)政府重視。龍游縣政府十分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縣旅游局和縣農辦等部門積極、大膽提出制定全縣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設想,為鄉村旅游發展指明方向,提供依據。并積極開展鄉村旅游點示范工作,成功開發了廟下曉溪、社陽大公殿等旅游點。
(1)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層次較低。現有的鄉村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吃”上,“行、玩、購、住、娛”等旅游要素成為龍游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因素。“農家菜”層次較低,經營規模小,沒有形成產品體系,缺乏自身特色,吸引力不強,旅游收益偏低。
(2)鄉村文化內涵尚未有效挖掘,開發存在一定難度。龍游的鄉村文化十分豐富,既有少數民族風情,又有豐富的民俗活動、傳統民居,這些鄉村文化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中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鄉村旅游以鄉村環境為背景,以鄉村生產、生活為主題,鄉村居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協調居民、環境、旅游之間的關系中存在一定難度。
(3)鄉村旅游季節性強,淡旺季明顯。受自身條件制約,鄉村旅游產品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一般夏、秋季節是鄉村旅游的黃金時節),且淡旺季明顯(周末、黃金周為旺季)。出現“旺季無處吃飯,淡季無人吃飯”的尷尬局面,造成環境超載和資源閑置等問題,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鄉村道路不暢,阻礙旅游發展。各鄉鎮通往鄉村旅游點之間的道路不暢,雖然大部分道路為水泥路面,但道路等級不高,道路寬度不夠,大部分為單行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駕車旅游。大部分鄉村旅游景點基礎設施不完善,如缺乏固定停車場,接待規模有限,團隊旅游接待難度大。
(5)鄉村旅游點分散,基礎和服務設施嚴重不足。鄉村旅游以鄉村為發展背景,這就決定了鄉村旅游點分布較散的特征。同時,鄉村旅游范圍較廣,受經濟及其他條件限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不足,如農村給排水系統、環境衛生系統、醫療服務系統等等,這些因素對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構成威脅。
(1)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村旅游獲得迅猛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在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特別是2006年被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之后,鄉村旅游發展得到全社會的關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也是建設和諧農村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些外部條件為龍游鄉村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浙江鄉村旅游點評選定級活動。浙江鄉村旅游的發展具備雄厚的基礎,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較早的制定了《鄉村旅游點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辦法,對鄉村旅游點進行等級劃分。在2007年,開展了“美麗鄉村旅游評選活動”,推動浙江鄉村旅游的發展。龍游的鄉村旅游點可借浙江省各種評比活動,提升知名度,從而獲得快速發展。
(3)回歸自然和健康旅游的興起。現代旅游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需求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客源市場細分已成必然趨勢。對于生活在城市森林中的人類而言,回歸自然成為他們出游的重要目的之一。隨著健康意識的覺醒和深入,游客對旅游活動的健康性給予了極大關注。自然性、健康性恰恰是鄉村旅游的特征之一,為龍游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
(4)旅游強縣建設目標的提出。2000年,龍游石窟開發項目得到國家貸款支持,并于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景區。2003年,龍游成功舉辦了全國汽車拉力賽;2004年,龍游又成功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這一系列大的動作極大刺激了龍游旅游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伴隨著民居苑、浙江大竹海、三門源以及沐塵畬族風情村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龍游加快旅游強縣的建設步伐,旅游強縣目標的提出為鄉村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
(1)浙江鄉村旅游點眾多,競爭激烈。浙江鄉村旅游發展時間長,鄉村旅游點眾多,截至2006年11月,浙江省共有各種類型的鄉村旅游村(點)1868個。同年,浙江省開始鄉村旅游的評級工作,選出了5個一星級鄉村旅游點,6個二星級鄉村旅游點和11個三星級鄉村旅游點,這些星級鄉村旅游點在知名度、產品、管理上都具有很大的比較優勢。在這種諸雄并起的時期,龍游鄉村旅游要突破重圍,競爭必然十分激烈。
(2)鄉村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同一地理區域內,鄉村旅游產品“跟風”嚴重,導致鄉村旅游點處處開花,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影響整個鄉村旅游產品的提升。對于龍游鄉村旅游發展而言,必須建立自己的特色產品,樹立“重復就是死亡”的產品開發理念。
(3)資源、環境保護與鄉村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鄉村旅游開發建立在鄉村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之上,游客活動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資源、環境與鄉村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制約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鄉村旅游開發與居民受益間的挑戰。旅游業開發的最大受益者是旅游開發商和游客,社區居民的利益處于劣勢地位。鄉村旅游開發具有其自身特點:鄉村居民是環境、資源的擁有者,鄉村旅游開發與鄉村居民自身利益非常密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協調鄉村旅游開發和居民受益是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中國最運動的鄉村”是本次規劃提煉龍游鄉村旅游的核心亮點,“中國最寫意的詩畫田園、中國最浪漫的鄉村”是重要特色,因此本次規劃將從產品設計、項目策劃、形象宣傳、市場營銷等諸多方面僅僅圍繞這三個主題大做文章;同時,以上三個主題也是龍游鄉村旅游走出衢州、面向長三角和全國的主打宣傳形象。
龍游鄉村旅游的發展最終仍然要落實在具體的鄉村旅游點上,但是,全縣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可能是鄉村旅游點的遍地開花。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矛盾,本規劃從各個鄉村旅游點的資源稟賦、旅游區位、吸引市場的不同等因子出發,架構了龍游鄉村旅游發展的三個層次,即重點鄉村旅游點、次重點鄉村旅游點、一般鄉村旅游點,力圖使龍游鄉村旅游發展更為層次化、重點化、清晰化。在三個層次的產品梯隊中,本規劃建議重點打造第一層次的鄉村旅游點。
龍游鄉村旅游從大的方向上講,主要分為以浙江大竹海為主的南部鄉村生態旅游片區和以明清古民居為特色的北部鄉村文化片區,龍游南部多山地、北部為丘陵。因此,本規劃將僅僅圍繞鄉村生態游、鄉村文化游兩個方面做深、做透文章。
目前國內旅游業正經歷從大眾觀光向休閑度假轉變的時刻,國內鄉村旅游也在經歷從低級的農家樂、果品采摘等向鄉村休閑度假的轉變。因此,本規劃將秉承鄉村休閑度假的思想進行規劃,使龍游鄉村旅游的發展以鄉村休閑度假為主打,鄉村田園觀光為輔助。
龍游鄉村旅游作為龍游旅游發展歷史上的一個新生事物,其從發展到壯大并不是孤立的,必須和龍游石窟這一成熟景區的營銷手段及客源市場,與龍游亞太汽車拉力賽實現捆綁發展,借助它們的知名度迅速發展,做好賽事俱樂部,向鄉村運動延伸發展,這是本次規劃的核心思路之一。
[1] 程先菊,勞學政,李建平.關于山區型“農家樂”旅游的對策思考——以龍游縣南部山區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20).
[2] 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04).
[3] 王兵,筍振鵬.郝四平對北京郊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旅游學刊,2006.
[4] 林剮.石培基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認諷——基于對20個鄉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開發研究,2006(6).
[5] 余昌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對策思考[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5(1).
[6] 郭煥成,呂明偉.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濟地理,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