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學院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肖洪磊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旅游者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光、度假旅游,而是轉向更具健康生態與自我實現的旅游方式,其需求呈現出更多的個性化、生態化、健康化、參與化、休閑化等特征[1]。農業生態旅游作為產業融合浪潮中的一種新型產業業態,所具有的田園風光、農事節慶、鄉村景觀、鄉土文化極大地迎合了旅游者對個性、健康、生態等消費意愿的滿足,同時對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加速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具有積極的意義與作用 。因此,農業生態旅游已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熱點之一。
對農業生態旅游的認識是隨著“農業”這個概念的不斷延伸與產業交叉融合而逐漸出現的[2]。截至目前,業界雖然對農業生態旅游的論述較多,但尚沒有形成公認的概念界定。本文在歸納前人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生態”及“旅游”這三個主題詞,將“農業生態旅游”界定為: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業科技、鄉村景觀、農事活動等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農耕文化為本質,以都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以農業自然文化資源的生態教育、生態保護、生態傳承為主要目的,基于農業、旅游業等產業交叉融合的一種新型旅游活動。
(1)產業的雙重性。農業生態旅游作為農業與旅游業交叉融合的活動方式,肩負著旅游業與農業的雙重使命與特性,并在生態原則的導引下加以發展。為此,在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中,首先要注重對傳統農業的繼承與發展,即由傳統的農業開發向綠色農業教育、農業生態種植、高科技農業加工等一系列現代生態農業轉變。此外,旅游業也面臨著生態旅游教育、生態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挖掘與保護等任務。通過與農業的生態結合,最終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
(2)功能的融合性。在農業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有效地融合了農業與旅游業的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集生產、加工、銷售、觀賞、考察、參與、娛樂、餐飲、購物、學習、度假等于一體[3]。這種功能的融合特性,必將在開發的過程中通過產業的連帶效應、乘數效應,帶動除旅游業、農業外的旅游交通、餐飲、旅游購物、住宿、文化、教育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繁榮。
(3)較強的參與性。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通過讓旅游者參與農業觀光、民俗鄉情體驗、農耕活動、農業科技展示、鄉村特色文化欣賞等旅游活動,獲得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和精神享受。并通過參與活動,使游客獲得新的視覺和體驗感受,提高了旅游質量,達到更加珍惜農業生態資源,激發熱愛勞動、生活、自然的熱情的目的[4]。
(4)文化的核心性。農業生態旅游自發展伊始,就處于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態系統中,不僅是自然資源的集合體,也囊括了豐富的人文資源,例如飲食文化、農耕文化、種植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宗教文化等,通過對這些文化資源的感受,使旅游者獲得健康休閑與自我實現。為此,在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文化要素,將自然景觀和鄉村文化融為一體,防止其流失或異化,提升農業生態旅游的質地與品味[4]。
(5)生態的保護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生態旅游的基礎與先決條件,也是持續發展的保障,為此在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管理中,堅持對其生態開發,加大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力度,確保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綠色、環保的開發,實現當地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突破了兩大產業的局限。作為農業與旅游業融合滲透的農業生態旅游,不但繼承了兩大產業的優勢與特性,而本身特有的一些品質,例如對生態的保護,對資源的合理規劃開發,對鄉土文化、農耕文化的繼承與保護。通過旅游業的利用與參與,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也可以通過多層次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規避旅游淡季時游客減少、旅游收入降低的風險,突破了兩大行業的局限[1]。
(2)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現今“三農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均衡發展的重要阻礙,而其內含問題的復雜程度,也一直難以解決。農業生態旅游的興起與發展,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對破解三農問題有著積極的意義。首先,通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轉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其次,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的收益。再次,增加了農民就業的機會,并有效地實現了經濟收入從城市向農村的轉移,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4]。此外,通過完善交通、通信、醫療等農業生態旅游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業生產發展條件,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條件。
(3)保護了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現今我國因為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各種文化思想的不斷碰撞融合、工業化對鄉村自然文化資源的蠶食,農村正面臨著環境惡化、資源破壞、文化消亡、人員流失等一系列問題。而以鄉村景觀以及鄉土文化等資源為前提的農業生態旅游,對于緩解乃至解決以上問題,就具有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4)推進了產業間的有效聯動。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涉及農業、旅游、餐飲、住宿、交通等多個產業與部門,而其所具有的旅游產業乘數效應,對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推動產業間的融合,加速產業間的發展,推動鄉村經濟的繁榮具有重要價值。
因受交通、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祿勸縣旅游業起步較晚。1991年轎子雪山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1993年9月轎子雪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8年9月成立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旅游局,一直到2010年才接待旅游者7.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62萬元。但在2011年編制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1-2030)》中,針對祿勸縣的資源稟賦,在旅游功能分區中特別提出了“農業生態旅游區”功能區,以及“則黑森林公園、馬鹿塘濕地公園、馬鹿塘農業生態園”等旅游重點開發項目,這極大地促進與推動了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5]。
(1)優越的區位優勢。從地理區位上看,祿勸距離省會昆明僅72千米,隨著武昆高速的竣工,昆明至轎子雪山旅游專線的修建,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從旅游區位上看,祿勸處于“昆明北部旅游圈”的重要節點上,毗鄰云南省主要的旅游集散中心昆明,且處于昆明、曲靖、楚雄城市假日休閑圈之內,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從經濟區位上看,祿勸位于云南省省會昆明周邊,收益其健全的示范、輻射和擴散機制,必將為其發展奠定扎實的經濟基礎。
(2)優質的旅游資源。祿勸縣的自然景觀資源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品質高端,其中森林、峽谷、溫泉、湖泊等各類自然資源共計160種;歷史文化沉淀深厚,歷史遺跡眾多,古鎮、遺址等人文資源共計216種。而且祿勸縣旅游資源品質極高,例如金沙江百里長湖、練甸溫泉小鎮、普渡河峽谷、三臺山鳳家城遺址、普渡河沿河溫泉等優質的旅游資源都為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豐富的農業資源。祿勸縣不但擁有優質的旅游資源,而且有著堅實的農業基礎。例如大地岔特色村落、黑森林公園、馬鹿塘農業生態園以及馬鹿塘濕地公園、翠華萬畝蔬菜基地等,這些都為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4)充足的客源資源。祿勸位于云南省旅游業“一個中心五大旅游區”的中心區域,是昆明市北部五縣區的重要節點,客源資源豐富,例如在“十一五”期間祿勸縣共接待旅游者58.48萬人次,2006~2010年旅游者年均增長為52.5%[5]。現今隨著祿勸旅游業的整體開發,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旅游監管力度的加大,旅游人次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充足的客源資源,對于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起到強大的推動力。
(1)基礎設施滯后。雖然祿勸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發展態勢良好,但與現今農業生態旅游的要求相比,卻顯得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城鎮至各景區的交通發展滯后問題突出,景區間交通的快捷通達性和道路舒適性差。高星級賓館數量較少,所占比例較低,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規范。
(2)主題定位不清。生態農業旅游一定要有鮮明的體驗主題,但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處于比較混亂的狀態,沒有明確的主題定位,存在大量模仿其他區域的現象。因此祿勸縣必須重新定位,區分旅游開發主題,加大旅游項目開發力度,強化重點旅游項目的推出,從而達到擴大游客規模,提高旅游收入的目的。
(3)文化內涵缺失。目前祿勸開發的農業生態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高,與本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融合不夠,這直接導致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吸引力不夠,難以吸引到高端游者,旅游業創利能力較弱。因此,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增加文化附加值,吸引高端客源,就成了祿勸農業生態旅游所面臨的任務。
(4)營銷力度不大。祿勸縣雖然在旅游營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因經費等因素的制約,仍存在旅游宣傳力度小、吸引力不夠、影響不大、效果不好的問題。因此,祿勸必須通過合理選取互聯網、微博、報紙、電視、廣播、旅游大賽、旅游節慶等方式,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提升知名度,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1)加快景區開發。祿勸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并有神秘的彝族苗族文化、土司文化、羅婺文化等與之交相輝應,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潛力十分巨大。因此,在開發中應發揮其資源優勢,整合自然、文化、歷史、民俗、民族等各種資源,結合各景區實際,加快開發力度。
(2)完善基礎設施。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健全的基礎設施,但由于歷史、經濟、意識等的局限性,目前祿勸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因此,在今后的開發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的作用,同時還要培育旅游社區居民的旅游意識,發揮其積極性,加快基礎設施的完善,為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加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3)培養旅游人才。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行業,其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各種類型與層次的旅游人才,但在目前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無論在旅游服務人員的層次還是結構上,都與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要求相去甚遠。為此,祿勸縣旅游管理部門必須加大旅游人才的培養力度,采用自身培養、人才引進、輸出培訓、專家授課等方式增加旅游專業人才。
(4)健全管理體制。農業生態旅游涉及土地、山林、水等各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如果政策法規不健全,在發展中就會面臨瓶頸和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6]。因此,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應健全相應的管理體制,做好其監督和管理的工作,設立旅游行業的行業協會及完善的協商機制,統一協調、促進祿勸農業生態旅游的全面快速發展。
[1] 魏奇斌.基于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度假村建設研究[J].旅游經濟,2013.
[2] 賈照雪.城郊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研究——以南寧那馬生態農業示范園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2.
[3] 周波,于洪雁,韓東.基于產業融合理論的黑龍江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現代商業.
[4] 李娟.農業生態旅游中主要法律問題研究——以保護農民環境權為視角[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5] 云南農業大學.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旅游發展規劃(2011-2030).2011.
[6] 景俠,張翊君.體驗經濟下黑龍江省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