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朱小峰
公益創業是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公益創業與傳統創業具有很大不同。傳統創業過程中,創業者的成果往往是通過贏利和投資回報率來衡量的;而公益創業過程中,創業者的成就則來自于其活動對于社會的影響。
高校學生的公益創業活動,就是將公益創業所需要的意識、精神、知識、能力運用到具體實踐活動的過程。從現實來看,高校學生的商業創業活動因為功利性太強以及占用上課時間過多,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負面效應,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活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相比較而言,公益創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應該在大學生中積極倡導公益精神,尤其是那些熱衷于創業活動的大學生,大力鼓勵他們進行公益創業活動,這是當前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新內容。
目前,公益創業教育在國內還是一個嶄新的話題,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湖南大學率先探索構建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學+就業+創業”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公益創業教育模式,開設了系統化的公益創業課程,成立了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將公益創業實踐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與服務社會與促進經濟發展相結合,在公益創業教育方面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他國內高校,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和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也開始關注公益創業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總體而言,公益創業教育在我國剛剛興起,學術界對公益創業的專門性、針對性的研究和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公益創業理論體系,對指導大學生開展公益創業實踐,培養其創業能力與優良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理而言,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研究和探索公益創業教育理論,突破傳統商業創業教育的束縛,引導高職學生投入公益創業活動中,實踐自己的職業夢想,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既可以幫助其解決就業與創業問題,也能夠進一步優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
高職院校開展公益創業教育,激勵學生進行公益創業的嘗試,這是一個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有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職業人才,拓展高職院校的辦學功能定位。國內外高校公益創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成功受到較多的因素制約,其中包括:(1)公益創業者必須要有真正的企業家實干精神,具備一定的專業和商業化管理技能;(2)公益創業者必須對社會弱勢群體有同情心和包容能力;(3)公益創業者的創業活動得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以及公眾的認可。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學生的公益創業活動單單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學校必須提供給他們一個強大的支撐體系作為推動力與依靠力量,保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熱情的高職學生,在公益創業這一嶄新領域能夠做出一番成就。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公民社會進程發展較為緩慢,大眾的公益慈善文化觀念比較薄弱,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公益創業缺少自然生發的合適土壤,公益創業的觀念未能被廣泛接受。高職院校應利用現有的各種宣傳手段和渠道,比如學校網站、官方微博、校報等媒介手段,向廣大師生宣傳與推廣公益創業的理念,讓公益創業逐漸走進師生的視線,并通過具體的公益創業實踐活動進行效果示范。例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組織學生收集廢舊報紙籌集資金,為貧困學生募捐,活動持續了五年,效果明顯。一方面,貧困學生得到了救助,另一方面,公益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校內得到了響應,教師們紛紛把家中的閑置物品捐贈給有需要的學生,師生合力,形成了濃郁的慈善公益文化氛圍。
各高職院校應有效依托現有的創業教育資源,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對學生進行公益創業活動所需要的理念、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育。從教育的概念來說,系統化的公益創業教育體系實際上包括了教學、研究和實踐三個部分。在教學方面,首先應對學生公益創業的內涵進行合理化定位,組織教師開設相關公益創業類課程,將公益創業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整合創業教育師資,吸引公益性組織管理者參與課程教學起來,豐富公益創業教學資源。
在公益創業理論研究方面,高職院校應組織力量對國外的公益創業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的探究,在消化吸收這些先進的理論和實踐模式的基礎上,組建公益創業相關研究機構或部門,并以具體的創業實踐活動研究為支撐,開展公益創業課程的教學探索,探索建立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在實踐方面,學校應積極建設以校外創業實踐基地或創業園(創業中心)為依托的,集公益活動、專業學習與創業實踐于一體的公益實踐平臺,組織各種形式的公益創業大賽、公益創業互動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公益創業能力。
在我國,公益性社團是指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以發展公益事業為宗旨的社會團體或教育機構。高職院校公益性社團是大學生開展校園公益實踐的重要載體,它是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聯系紐帶,以開展公益實踐活動,從事社會公共服務為發展理念,協商制訂組織活動章程,自主開展環境保護、扶貧支教、法律咨詢、心理輔導等社會公益服務活動的學生活動團體。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點扶持公益性社團,利用各種有效的手段,積極打造學生開展公益活動的初始化訓練基地,大力倡導校園里的公益實踐,發揮其對學生公益創業實踐的基礎性保障作用,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社會公益意識等創設有利的條件。
例如,為了將公益創業理論與學生的創業活動實際聯系起來,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陽光”公益創業團隊,開展了為富陽市環山鄉貧困學生建立圖書角的“陽光計劃”等一系列公益實踐活動。同時,學校還在學生創業園中建設公益創業孵化基地,組織教師為學生開展公益創業培訓,激發學生的公益創業熱情,并對學生設計的可行性公益創業項目提供支持。
通過參加公益性社團活動,學生的公益理念得到了培育,社會責任得到了明晰,他們開始自覺樹立感恩社會、勇擔責任和甘于奉獻的價值觀,尤其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正向心理體驗,將自己的社會使命感融入日常價值判斷中,這將為今后繼續從事公益事業夯實了基礎。
為了提高學生公益創業的實際效果,高職院校應積極聯系有關部門,提供學生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公益創業招投標,使其獲得與商業企業平等的競爭機會。這既能夠使學生的創業活動獲得經濟利益回報,激發其繼續從事公益創業的信心,又能夠通過實踐檢驗學生的公益創業能力,為其日后更深入的公益創業行為積累豐富的經驗。
例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學院黃志益同學,在商業創業取得不錯的收益以后,將學校后面圍墻的骯臟墻面粉刷干凈,并聯系了藝術設計專業的同學進行墻面設計和繪畫,既美觀了環境,又擴大了學校學生創業園的影響力,回饋了學校。黃志益同學的公益活動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學校對其公益行為進行廣泛的宣傳,周圍的企事業單位,包括杭州市濱江區國土資源局,也慕名而來,聘請其為他們設計手繪墻,實現公益與財富雙贏的局面。
實踐表明,公益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其積累社會資本,為其日后就業與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在公益實踐過程中,學生有機會與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深入接觸,從而將社會散落的關系資本整合積累起來,留待以后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調取運用,并將直接影響自己日后的公益創業成效。
其次,學生在通過公益活動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敏銳地發現社會公共服務中存在的隱性需求,并主動結合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提出解決方案,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為將來的公益創業提供有益的的經驗支持;另一方面,通過與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交流合作,學生也能夠獲得豐富的管理技能和個人發展規劃能力,同樣為其將來的職業選擇創設良好條件。因此,高職院校應鼓勵學生多多接觸社會,積極對外拓展人際交往,積累人脈資源,提升個人創業能力。
社會責任意識與社會使命感是公益創業的動力源泉。公益創業的源動力就是通過創業活動實現回報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因此,只有具備社會責任意識與社會使命感的人才有公益創業的愿景與資格。高職院校應首先通過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他們有意識地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自覺樹立公民意識、慈善意識奉獻意識以及和履行社會義務的自律意識,提升其公益素養。
其次,公益創業的順利開展必須有堅實的創業技能作為保障,僅僅具備社會公益意識,還不足以推動創業活動的進行。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學生的創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加強專業知識論學習的同時,有意識地將專業發展與創業能力地養成結合起來,并通過校外實踐活動與校內公益社團活動的開展,進行公益項目的策劃與公益服務的實施,增強自己的創業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公益創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應該在高職院校學生中積極倡導公益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素養。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大對于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并采取相應措施,給有公益創業愿望的同學提供一個強大的支撐體系,為其創業活動保駕護航,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1]曾建國.我國高校公益創業教育現狀與思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2(04).
[2]鄧白君.淺談高職如何開展公益創業教育[J].現代商業,2010(10).
[3]王傅.高職公益創業教育本土化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
[4]何曉民,朱曉華.高職院校公益創業教育探析[J].職教論壇,2013(20).
[5]蘇海泉,周志強.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社會支持探究[J].青年探索,2012(05).
[6]楊志.大學生公益創業理論及實踐[J].宜賓學院學報,2012(03).
[7]潘加軍,劉煥明.基于公益創業實踐基礎上的大學生就業推進模式探討[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