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謝光義
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村雖然已初步實施農村養老保險,但并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比重的10%,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85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3.7%,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的加劇以及農村打工者大量涌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現象更加嚴重,如何解決農村人口的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農民收入還是普遍較低,難以承擔養老保險個人繳費的保費。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的75%,但受觀念、制度、經濟條件的制約,約有80%以上老年人沒有參保。從目前情況看,經濟發達地區投保的農民多,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投保少,而且投社會養老保險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絕大多數老人沒有被納入社會化養老體系之中。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低、養老保險覆蓋面小,已成為制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瓶頸”。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而65歲以上特別是高齡的老人成為增長最快的又一個群體。農村老年人一無儲蓄,二無收入,而這些高齡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醫療費用高,患病率也高,部分老人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在洗澡、穿衣、上廁所、吃飯等方面,16.7% 的人或多或少需要他人的幫助,5.1%完全依賴他人。而且農村青壯年大量涌入城市打工,這對農村養老保險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養兒防老,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將越來越多的農村子女與其父母所在地域分開,同時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也使家庭規模趨于小型化。農村逐漸出現“421”的家庭、“丁克”家庭,傳統的養老模式已難維持,農村的養老觀念也在日益改變,養兒防老的思想傳統也在逐漸變化,這迫切需要在農村建立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導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各省市的發展也極不平衡,已經籌集的農保資金主要集中在東部少數幾個發達省市,這些省市經濟發達,財政收入多,財政支持多;而中西部多數地區經濟落后,財政難以提供有力的支持。從保險基金規模上看,東部經濟發達的省市保險基金占全國農保基金總額的70%以上,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保險基金總額占全國農保基金的比重還不到30%。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個人繳納一部分;企業繳納一部分,國家給予適當補貼。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民收入不高,農民無力承擔過多保險費;而且大多數企業無力或不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給予更多補助,并且國家財力有限,投入很少,這使得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來源嚴重不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緩慢。
目前,全國養老保險基金雖然由各個省級勞動保障部門進行管理,但在許多縣級單位,基金管理職能還沒移交,社保基金依然由民政部門管理。保險基金處于分散管理的狀態,很難對其有效的利用,不能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一些地方政府挪用、盜用的保險基金現象屢見不鮮,從而破壞了保險基金的完整性。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廣大農民習慣于“養兒防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保障的意識淡薄,他們認為養老保險可買可不買,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地宣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制。
另外,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建立多層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時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同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原則;二是要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三是同農民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時,必須從我國農村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出發,各項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項目、范圍和具體標準的確定,必須與農村實際情況和農民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要理順養老保險管理體制,首先要統一管理養老保險基金的人、財、物。要改變現有的縣級統籌與管理的模式,統一由省級單位來進行統籌與管理。國家制定基金運營管理方法,運營管理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并對統籌單位負責。其次要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力度,積極催繳企業拖欠的養老基金,對有能力而長期拖欠保險費的企業進行曝光,必要時采取一些強制措施。三是嚴禁滯留、挪用養老保險基金,確保基金的完整性。最后要加強基金運行的監管,實現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是政府的一項責任,需要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成本支出。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投入,將農村養老保險納入法制軌道,要明確其在財政預算中的比例,并形成長效增長機制。現階段,政府應把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保障制度,兌現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責任。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來源主要有:個人、企業、國家,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單靠加大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支持力度來解決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問題,這不太現實,因而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繳納保險費的能力;二是鼓勵農民購買商業保險,提高農民風險保障程度;三是要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力度,積極催繳企業拖欠的養老基金,對有能力而長期拖欠保險費的企業,進行曝光,必要時采取一些強制措施。對繳費情況好的企業,政府可給予企業適當的稅收優惠,鼓勵企業積極繳納保險費;四是在保險基金投資方面,除了購買債券,儲蓄以外,還可以進行股票投資,不動產投資,提高投資收益率;五是必要時發行社會保險福利彩票。在現階段,發行社會養老保險彩票,可以解決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嚴重不足的燃眉之急。
[1] 史錦華.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創新的若干思路[J].開放導報,2007(6).
[2] 史維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7(6).
[3] 李逸波,胡靈紅.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體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4] 彭典.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09(6).
[5] 成海軍.中國農村養老方式的現狀與前瞻[J].廣東社會科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