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 張舒
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企業改革,把市場經濟體制引入中國,給中國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嶄新的活力,經過三十余年的長足發展,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功績。但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殘余對企業仍有很大影響,政府在社會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這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社會意義的釋放。隨著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形成,公司企業作為重要資源的集合必將以日趨活躍的姿態發揮其作用。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這是由市場主體作為‘經濟人’的本性決定的”[1]。在此過程中,難免會偏離理性的軌道,損害其他社會主體的利益。因此,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對企業運營機制的糾正,也是對傳統利益理路的修補。
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使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得以整合;世界性大市場的出現,使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加快了企業發展的速度。如此種種,使全球范圍內現代化大公司的出現成為必然。如果我們對公司的經濟作用加以考究,就不會對公司在經濟舞臺上“看不見的帝國”的地位感到驚訝。
作為社會資源的占有者,公司企業的發展壯大勢必使其在經濟領域的影響登峰造極。概括而言,公司作為生產者,決定著市場上主要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數量、質量,左右著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行情變化,還掌控著無數勞動者的就業和生活,作為主要的納稅人又被視為政府財政的最佳來源,一個地區的企業力量又與該地區整個經濟發展態勢息息相關[2]。
企業是資本的集合,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所以企業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然性質。但是,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釋放負外部性的強烈沖動,而市場失靈下的市場機制不健全,又很難對其加以有效約束。企業不顧后果的排污,造成環境污染便是負外部性的典型表現。除卻不顧社會成本地釋放負外部性,企業與社會之間信息分配的不對稱,也增加了企業的道德風險,這使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時損害相關主體之利益有了可乘之機。比如,侵犯少數股東權益,危害消費者利益,忽視員工身體健康、拖欠工資,偷稅漏稅等等。
社會需求結構的轉變,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主要肇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正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理性回歸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主流呼喚,人們越來越要求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在風險社會語境下,現代公司治理愈來愈強調倫理與企業治理的契合。所謂倫理。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準則,哲學領域中的有機理論將倫理所關注的范疇進行了擴展”[3]。這就給公司治理倫理以理論基礎。
公司治理倫理,是指將道德條件和要求融入到企業的管理、治理和控制結構中,它控制的是組織內、組織間以及組織與企業之間的道德行為。它至少包括如下兩個維度:一方面,其首要目標是通過制度的安排解決當前的倫理問題,要求公司治理制度中要有一定的倫理性;另一方面,公司治理倫理是一種動態的治理制度,企業要達成的倫理目標是要隨著倫理觀念的提升而不斷更新的。承擔社會責任便是構建企業治理倫理的重要征象。
股東利益最大化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的唯一目的是營利,是為作為企業投資者的股東掙更多的錢,其他受公司行為影響的有關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實現不是公司的目的,公司的管理機關在代表公司做出某種決議或采取某種行動時,有義務使用一切合法的手段來實現此種目的。由此可見,股東利益最大化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是存在明顯沖突的。
但是這種沖突不僅不會阻礙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前進,反而會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豐富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不是對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反對和全盤否定,而是對它的修正和補充,并不是說改變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而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提出的一個新課題,經濟目標仍是企業的首要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只有實現了經濟目標才能為企業實現其他目標、承擔其他責任提供物質基礎。
“社會經濟觀”并不否認企業的盈利本性,而是認為企業在賺取合理利益之余,還應該把視角延伸向整個社會,積極主動承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加對于利益相關者的人文關懷,通過多種方式增加社會整體福利,促進社會和諧。并且還強調企業經營活動中的盈利方式,排除了以污染環境、損害消費者權益、虛假廣告等非法方式賺取利益的存在基礎。
企業要對社會負責還是由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所決定?!吧鐣洕^”認為,企業存在于社會之中,尤其是在當今強調大社會的理念之下,社會對企業的發展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有消極的抵制作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夠優化二者的關系,為其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拓寬其進步空間。因此,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與社會經濟觀關于社企關系的觀點相一致的,這就為社會責任的承擔提供了經濟理論基礎。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從本質上講仍屬于道德層面的要求,不宜做法律上的強制性規定,但是可以通過原則性的規定將其納入法律法規體系,以彰顯立法機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立法原則立法主體進行立法活動的主體思想,能夠在宏觀上反映出立法者的立法意圖”[4]。通過原則性的法律規定,可以實現從總體上引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既可以擺脫法律干涉過多的困境,又可以實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法治化。
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屬性,政府的特定政策便有了發揮積極作用的空間。政策相對于法律而言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可以不受程序和實施上的諸多限制,因此,就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而言,政策具有相對于法律的天然優勢。政府要出臺相應的鼓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政策,并制定相應的懲罰體制,對于那些承擔社會責任好的企業,給予其財政融資上的優惠和稅收上的減讓,這樣的體制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評價體系,引入聲譽機制,發動多方力量,引導全社會共同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著名的有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多米尼道德指數等,另外《商業道德》、《財富》等經濟類雜志也都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評價體系”[5]??蓢L試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專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客觀獨立地評價。以免受其他機構的不當干預。
在公司治理和戰略層面,要培養包含企業社會責任在內的企業文化,醞釀自覺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整體氛圍;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企業信譽,將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的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當中。
在企業生產和經營方面,要改善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社會大眾對產品的需求;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時處理消費者的質量糾紛,絕對不能有損消費者利益;響應號召,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立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在近期內,改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最為可行的方式是使用年度報告內的單獨一個部分進行披露,在披露的表述方式上推薦使用描述性的披露方式或簡單的社會責任報告表。
[1]譚愛蘭.加強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6(2).
[2]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薛有志.公司治理倫理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4]常媛,高嵐.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構建[J].中國商貿,2011(2).
[5]趙麗瓊.商業倫理的構建——公司治理的一個視角[J].商業研究,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