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姚建兵
實體經濟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面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外金融局勢,如何保障我國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對于促進我國就業、應對金融危機、改善民生,實現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雖然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并全面推進了國家金融改革,金融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矛盾,“投資難、融資難”等問題越來越顯著。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獲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金融體制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支持仍顯不足。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機構逐步趨于飽和,各類銀行的同質化經營嚴重加劇了競爭,有些領域的競爭甚至已經發展成為惡性競爭。有些銀行為了順利完成考核任務,將目光聚焦于效益良好的大型企業,為從中分一杯羹,不惜大幅降低準入門檻,不論企業是否真正需要資金,或將資金投于何處,一味提高其信貸投入,經營良好的企業常常備受青睞,獲得多家銀行的信貸資金,導致企業信貸過于集中,而某些小型企業卻很難獲得有效的信貸支持。
不少企業未對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管理層急功求進,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過于樂觀,再加上近些年來銀行融資渠道相對便捷,因而導致企業對于對外擴張及投資更加盲目,盲目性的投資及過度擴大規模,導致企業無法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不得不進行經營戰略的轉型。國際經濟形勢的整體下滑、企業經營不佳、民間借貸多、過度融資以及種種擔保問題的出現,均造成企業發展根基松動、缺乏后勁,因而不少企業的流動資金逐步固化,進而使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及生存困難的境地。
一方面,資本市場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不足。不少上市公司多集中于電力、煤炭、冶金等傳統資源型行業,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相對緩慢,融資結構亟待進一步優化;另一方面,貨幣市場發展勢頭迅猛,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還未顯現。民間資本等新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性逐步增強。近些年來,我國小額貸款企業逐步進入正軌,為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補充。
首先,企業內部財務信息不對稱,目前,不少企業財務管理控制不力,導致許多企業財務管理工作規范性不足。其中,財政、銀行、企業、主管部門四張報表的存在導致銀行無法真實地了解企業的實際信息情況。其次,不少大型企業基本信息不對稱。許多子公司及企業關聯模式導致銀行無法全面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為銀行的信貸體系埋下了潛在隱患。
就信貸規模而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由于金融體制的制約,實體經濟的融資能力有限,具體表現在金融機構及民間資金的參與度不足。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由于自身信貸條件缺乏,因而面臨著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大量民間資金紛紛流入虛擬經濟中,導致資源的嚴重浪費,很難滿足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支持的需求。在融資結構方面,直接與間接融資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商業銀行等間接融資占據較高比例,而債券市場的發展滯后導致我國實體經濟太過依賴于間接融資,極大地削弱了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必須針對社會資金脫實向虛等問題,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特別是加強金融服務中、小型企業發展,以解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渠道不暢、激勵不足等問題,政府應從轉變體制機制入手,推動資金逐步流向我國實體經濟,同時,逐步加強政策調控力度,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實現實體經濟效益的逐步提升,為規范金融體系支持實體經濟開辟一條康莊大道。
為了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解決融資困難等問題,一方面,應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鼓勵民間資本流入金融領域,解除準入限制,鼓勵基于民間資本的中小額信貸機構,從而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競爭、秩序井然的金融體系,為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提供途徑。另一方面,逐步降低融資門檻。除了建立試點以外,還應擴容門檻較低的新三板,為更多高新技術小微企業服務。同時,對債券管理體制進行進一步優化,提高債券發行率,全面加強小微企業債券試點的推行,逐步完善小微企業債務融資擔保體系,適當放寬小微企業融資考核指標。此外,還應鼓勵民間融資機構的發展,允許規范化的民間金融機構注冊和登記,尊重民間投資人的意愿及已形成的一套可行的做法,充分發揮信托、租賃、典當等融資形式的支持作用,逐步推動民間金融朝著規范化、合法化方向發展。
滿足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需求,遏制虛擬經濟的膨脹,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利用市場機制為資源配置提供導向,使我國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獲得合法利益,實現戰略發展目標,增強金融服務的內在動力。首先,加強監管,使市場利潤逐步達到正常水平。利用房地產調控政策,逐步形成長效調控機制,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利用行政、司法等多種手段嚴管商品流通領域,嚴打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其次,為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升實業產業的贏利水平,應全面推進稅制改革,提高稅收起征點、增大免征額、推行“營改增”試點,減輕實體經濟的負擔。同時,全面清除融資各環節的不合理費用,減少實體經濟的成本,加快實體經濟技術的研發與創新,調整產業結構的轉型及升級。
加強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為金融機構提供導向,增強我國實體經濟的信貸投資力度,利用地方財政資金增強經濟信貸的投入。采用“以貸定存”考核形式,落實新增存款投放比例,加大新增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同時逐步疏通融資渠道,使多層次的金融投資流入實體經濟。利用穩增政策及“營改增”等減稅政策,提升實體經濟的盈利水平,吸引民間資本流入實體經濟,從而增強其融資能力。
加強貨幣、財政、監管、產業等政策的配合,利用諸如稅收等宏觀調控政策,提升實體經濟的回報效益;利用財政擔保等形式,為金融貸款承諾函、匯票等的開具提供保障,通過財政補貼構建農貸擔保基金,以增強財政支農功能,提升信貸投資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發展實體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根本,為此,必須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規模,減少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最終,實現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王景武.金融應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7).
[2]張健華.支持擴大內需:金融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著力點[J].甘肅金融,2010(8).
[3]李占國.實體經濟集團公司應對金融危機強化財務管理的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3).
[4]陸岷峰.金融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分析[J].財經科學,2013(6).
[5]匡小明.謹防實體經濟“空心化”的戰略思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5(3).
[6]張志鋒.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途徑新探索[J].時代經貿,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