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蔡震坤
國際保理業務的比較優勢與面臨的問題分析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蔡震坤
本文基于國際保理的涵義,分析了國際保理業務的主要功能及比較優勢,闡述了國際保理在我國中小型出口企業中面臨的歷史機遇以及廣闊發展空間,剖析了制約國際保理業務應用的內、外在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國際保理 信用證 貿易融資
在國際貿易逐步成為買方市場的趨勢下,賒銷貿易日漸興盛,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國際保理業務迅速增長。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公布的數字顯示,21世紀以來國際保理正在逐步取代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L/C)成為主流的結算方式,并且業務量繼續呈增長趨勢[1]。在我國,國際保理業務尚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
2012年6月,商務部下發了《關于商業保理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2],同意在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開展商業保理試點;同年12月,同意港澳投資者在廣州市、深圳市試點設立商業保理企業[3]。這表明在歐美國家普遍應用、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商業保理業務最終獲得國家層面認可,從而為我國的國際保理業務規范、迅速地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契機。
適應當今的國際經濟環境是我國許多出口企業,特別是眾多中小型出口企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國際保理的特點決定了其對中小企業的適用性,國際保理業務的迅速增長說明其有著巨大的優勢。本文就國際保理業務與傳統結算方式等的比較優勢以及制約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期促進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中小企業中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國際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是國際保付代理的簡稱,國際上對國際保理并無統一定義,即使在國內各機構與商業銀行對其定義也不盡相同。綜合國際保理商聯合會( 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簡稱FCI)于2005年7月修訂的《國際保理通則》的條款規定和國內實際運用情況,其涵義是:出口商在國際貿易中以賒銷(Open Account,O/A)、承兌交單(Document against Acceptance,D/A)等信用方式向進口商銷售貨物時,根據保理合同由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進口商的資信調查、擔保應收賬款的催收和追償、承擔(100%)信用風險、資金融通和財務管理等若干項服務于一體、收取一定費用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國際保理現多采用雙保理(國內保理商和國外保理商共同保理)機制。商務部明確了商業保理公司的功能:設立商業保理公司,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銷售分戶賬管理、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應收賬款管理與催收、信用風險擔保等服務[4]。從商務部明確的功能看,國際保理的功能基本上涵蓋了信用證的功能范圍。實際業務中核心內容是以出口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與收購為基礎向出口商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
國際保理業務與信用證業務一樣,對出口企業具有保證應收賬款安全功能。國際保理業務比較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國內,2011年以前國際保理業務基本上都是銀行的業務范疇,與信用證業務一樣屬于銀行信用;2012年以來,非銀行的、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專業商業保理公司發展迅速,信用風險同樣低。國際保理的安全是以出口應收賬款債權的轉讓與收購為基礎的。
國際保理業務與信用證業務相比有優勢。信用證(L/C)是指開證銀行應申請人(一般為進口商)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受益人一般為出口商)開出的標明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符合規定的單據付款的書面保證文件。由于開證行在開出信用證后即成為第一性付款人,實質是銀行的有條件支付承諾,其性質為銀行信用,信譽度高,信用風險低。信用證業務在國際貿易曾普遍采用,一度成為國際貿易中最主要的結算方式。
隨著貿易環境的變化,國際貿易成為買方市場,特別是歐美金融危機以來,L/C業務大幅度的下降,全球貿易中80%均采用賒銷方式(O/A)。國際保理業務憑借其優勢迅速發展。在國際保理業務中采用的是賒銷(O/A也稱記賬、放賬)、承兌交單(D/A)的付款方式,進口商只需與進口保理商簽訂保理協議,無需辦理其他手續,所以也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有利于進口商擴大進口,當然也有利于擴大出口。不計算出口商要承擔的融資利息等費用,其費用大體與信用證業務中需承擔的費用相當,但手續大大簡化。
在信用證業務中, 涉及的當事方較多,其程序較復雜。各種費用較多:開證手續費、信用證通知、議付費用、信用證轉遞、審證、轉讓或保兌費等各項費用和一定比例的開證保證金,無授信企業甚至要支付全額保證金。占用進口商較多的資金,降低了進口商現有支付能力下的購買力。費用方面,通常情況下,開證行以內的銀行費用由申請人(進口商)承擔,開證行以外的銀行費用由受益人(出口商)承擔。
國際保理業務與基于銀行信用的信用證業務同樣信譽度高。但在實際業務中,兩者對出口企業還是不完全一樣。UCP600[5]對信用證業務的實施有詳細規定,概括其核心,一句話就是出口企業必須做到單證一致、單單一致。從純技術的角度講,這對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來說也并不是非常簡單的事,再如果信用證開證申請人在信用證中故意設置“軟條款”、為進口商人為制造單證不符提供便利等“技術含量高”的“陷阱”,可能導致出口企業蒙受意外損失。
國際保理業務中在通行的雙保理模式下只涉及進出口商、出口保理商、進口保理商和進口商四個當事方,出口商與出口保理商簽訂協議,將債權通過保理協議的方式轉讓給國際保理商,一切相關事項均可由出口保理商辦理,獲得全部的保理服務。國際上較流行的是無追索權保理服務,國內情況較復雜。保理商“買斷”出口商的應收賬款債權,應收賬款風險隨之轉移給國際保理商,保理商承擔百分之百的壞賬擔保。可見,國際保理業務對出口企業在信用風險方面安全,非信用風險方面更加安全,尤其適合中小型出口企業,解決了在語言、法律、貿易等方面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問題。
保理業務在壞賬擔保方面與出口信用保險相比有優勢。在國際保理業務中,出口商與出口保理商簽訂保理協議,獲得包括信用風險擔保在內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將應收賬款風險轉移給國際保理商,可向出口商提供最高達100%的壞賬擔保;出口信用保險作為保險的一種,其合同形式上與其他保險合同一樣,被保險人(出口商)通過繳納保費的方式,將應收賬款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但是信用保險呆賬壞賬的賠付率通常僅為金額的70%~90%,并且是呆賬壞賬形成4~6個月后才實施賠付。
對于出口商而言,國際保理業務與信用證業務都具有貿易融資功能;但在信用證業務中,對于進口商方面卻是占用資金。在信用證業務中的融資是出口商所在國銀行對出口商的融資,無論何種形式都是以進口商開具的信用證為前提。
在國際保理業務中,保理商可以通過承購應收賬款,向出口企業提供一定數額的即時融資(通常為出口合同金額80%左右),這比貸款更及時、更具有指向性。保理融資不需要抵押擔保:保理融資的基礎是企業的應收賬款,通常情況下,企業的應收賬款作為保理融資的擔保物,不需要其他的擔保或抵押。中小型企業往往并無太多的資產可供抵押。
對于進口商方面,由于基于信用銷售,保理業務可使進口商免去信用證方式下的開證費用和10%~100%的保證金支付,而且利用賒銷的優惠付款方式,進口商可以在收到貨物甚至將貨物出售后再行付款,避免了資金占壓,降低進口成本,從而擴大了進口商現有支付能力下的購買力,對買賣雙方都有利。
在信用證業務中,信用證結算周期較長,即使在授信條件下也要繳納一般不少于10%的信用證保證金。資金被開證銀行占用,加重了進口商的負擔。
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是國際保理業務的基本與核心功能之一。由于保理商需要向出口企業提供一定數額的貿易融資,即使是有追索權的預付款融資,對保理商而言也存在相當的壓力。在西方發達國家,信用評估相當完善,政府商務部門和專業社會信用評級機構都進行各種信用評估。個人信用評分、企業信用評級、證券信用評級、項目信用評級和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等,眾多而精確、透明。專業的保理商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對貿易對象進行資信評估,根據其資信情況、財務狀況等為其核定出信用額度。若進口商資信狀況差或沒有按合同履約的能力,保理商是不會接受此項業務的。同樣,保理商也會對出口商進行資信調查與評估。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就我國目前來說,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完善,與企業商業信用有關的信息較少且公信力也有待提高。尤其是眾多的中小型企業,其整體資信水平普遍不高,相當一部分甚至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信息。
在國際保理業務中,保理商更注重出口企業應收賬款的質量而不是企業的整體資信水平,有意無意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中小型企業資信問題。
在應收賬款管理與催收、銷售分戶賬管理等方面,在保理業務中,出口企業只要與保理商簽訂了保理協議,保理商都會通過專業人員建立買賣雙方帳戶,進行分戶賬管理、應收賬款催收、向買賣雙方發送財務報告等等。商務部明確的商業保理公司功能將其強化和規范化了。
綜上所述,國際保理業務對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出口企業在對外貿易中有諸多優勢。國際保理業務解決了非信用證業務下出口貿易中包括信用風險、貿易融資等諸多問題,適應了新形勢的要求,代表了貿易融資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國際保理并非十全十美,從宏觀到微觀、從法律層面到實際運用都存在許多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國與國際保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方面欠缺和滯后,現行法律法規中沒有《保理法》,也沒有針對國際保理業務的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在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法律和規則,并不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不能直接指導和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6]。國際保理業務涉及到國內外若干個行業部門,卻沒有相關的法規來指導與規范,一旦在國際保理業務中遇到業務糾紛,保理企業容易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況,很難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開拓和創新。因此,我國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很重要的一點是,制定針對保理業務、保理行業監管、涵蓋國內各方面、與國際接軌的相關法律法規。
國際保理業務跨度大,綜合性強:兼具貿易融資、國際結算、客戶資信調查與評估、信用風險擔保等多種功能;涉及范圍廣:銀行、國際貿易、進出口企業,需運用貿易、金融、外語、計算機、法律等多種專業知識。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還要有較豐富的國際金融知識、貿易知識、法律知識。缺乏具有高素質和綜合業務水平的人才,在技術上限制了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因此,應大力培養、培訓從業人員,提高國際保理業務專業人才的水平。
2011年以前,在國內國際保理業務基本上都是銀行的業務范疇,這是含有國家信譽的銀行信用,毋庸置疑。截至2013年8月20日,全國經批準成立的商業保理公司共137家[7],非銀行的專業商業保理公司迅速發展,給保理業帶來了競爭和活力、帶來了大發展的契機,同時,保理商自身的信用風險也在加大。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把好商業保理公司的資質關,加強商業保理公司的自身建設和監管。
從以往情況看,由于種種原因,國內保理商把保理業務的目標客戶群設定在資信狀況良好的優質大中型企業,而最需要國際保理業務是眾多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保理業務在我國出現時間較短、宣傳力度不夠,保理業務由銀行“兼職”是“副業”等等。保理費用一般由出口商承擔,如果加上對支付的預付款收取利息,則明顯超過出口商使用信用證業務的費用。較高的手續費限制了保理業務的大范圍開展。商業保理企業大量出現后,合法規范的競爭能促使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些出口企業對保理業務在認知上存在一定偏差。比如對國際保理業務所能帶來的權利比較清楚,但是對自己需要在國際保理中應盡的義務認知不夠,只希望享受國際保理所帶來的服務與結算安全,而忽略了對自身產品的質量保證。國際保理公約規定:因出口商責任而引起的貨物糾紛,保理商不承擔壞賬擔保責任。也就是說,如果貨物的質量與合同不符,保理商不承擔對出口商應收賬款的擔保,由出口商自己承擔由此產生的風險。
對此,要做好全面的宣傳工作,特別是在具體操作中,一定要向出口商全面介紹權利與義務。任何情況下,做好自身產品的質量工作都是最基本的。
在國際貿易中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賒銷貿易結算成為競爭的有效手段,國際保理業務解決了非信用證業務下出口的諸多問題。商務部推出商業保理試點和明確商業保理公司功能,為我國的國際保理業務規范高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機遇。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業應綜合分析自身特點,理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結算方式,有效控制風險,開拓市場,從而使企業利潤最大化,在新形勢下得到更快更好發展,以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1]國際保理商聯合會.http://www.fci.nl/about-fci/statistics/current-factoring-turnover-by-country.
[2]商 資 函[2012]419號[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f/201207/20120708212890.html.
[3]商務部商辦秩函[2013]718號[EB/OL].http://file.mofcom.gov.cn/article/gkml/201308/20130800274399.shtml.
[4]商務部關于商業保理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商資函[2012]419號)[EB/OL].http://file.mofcom.gov.cn/article/gkml/201308/20130800274399.shtml.
[5]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簡稱UCP600)[M].2007.
[6]王杰,喬香蘭.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現狀與對策[J].商業時代,2013(3).
[7]張春梅.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保理業務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原因[J].中國市場,2012(22).
[8]商務部.商務部進一步加強商業保理行業管理[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309/2013090 0278950.shtml.
F752
A
1005-5800(2014)04(a)-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