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亮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譯作交易費用)的思想最早是由時任倫敦經濟學院助理講師、后來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羅納德·科斯(R.H.Coase)在《企業的性質》(1937)中提出來的,他分析了“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認為“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1]。阿羅(K.J.Arrow)是第一個提出交易成本術語的經濟學家,他指出:“市場失靈并不是絕對的,最好能考慮一個更廣泛的范疇——交易成本范疇,交易成本通常妨礙——在特殊情況下則阻止——市場的形成”;這種成本就是“利用經濟制度的成本”[2](P4)。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是交易成本理論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市場與科層》(1975)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1985)兩本著作中對交易、交易成本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將交易成本分為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違約成本。可見,交易成本的概念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作為為促成交易而發生的成本,在不同的交易中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成本。因此,對交易成本的內涵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一般認為,廣義的交易成本是指生產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是企業內的管理成本和企業外的交易成本;而狹義的交易成本是指存在于企業外部的,包括信息的搜尋、發布、討價還價、談判、簽約、監督、合約執行和違約帶來的一切成本。通常學界更多關注狹義的交易成本概念。
奧利弗·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的存在源于人類兩大天性: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因此,在選擇和設計制度安排的時候,交易者面臨“有限理性困境”和“機會主義威脅”兩者之間的持久沖突。他認為,影響交易成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方面:(1)交易頻率。交易的頻率越高,相對的管理成本與議價成本也升高。交易頻率的升高使得企業會將該交易的經濟活動內部化以節省成本。(2)交易的不確定性。它是指交易過程中各種風險的發生機率。人類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人們面對未來的情況時,無法完全事先預測;再加上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間信息不對稱問題,促使交易雙方通過契約來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確定性的升高會伴隨著監督成本、議價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3)資產專用性。當某些投資一旦形成,某種資產就很難再作重新配置使用,除非它們在轉移配置中遭受重大的經濟價值損失[3]( P13~15)。
農業價值鏈融資是指農業價值鏈內部的各參與者之間以及各參與者與農業價值鏈外部的金融機構或其他主體之間基于商品交易等關系所發生的資金融通。農業價值鏈融資將信用活動嵌入到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一系列價值鏈增值過程中,基于上下游之間的真實經濟交易,以其所生產或經營的產品作為保障,從而能識別風險并能較好地控制風險,降低成本。根據金融服務提供者所處的價值鏈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價值鏈外部融資。即基于農業價值鏈從生產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的附加值提升的特征,金融機構對價值鏈上的各參與者提供金融支持。其供給主體有商業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小微型金融機構、非正規金融機構。二是價值鏈內部融資。即價值鏈參與者成為重要的金融服務提供者。農業價值鏈內部融資是指農業價值鏈上的參與者之間所發生的賒銷、預付訂金、租賃等資金融通活動。價值鏈參與者作為資金供給主體替代外部金融機構進行融資,但通常要以出售或收購農產品的方式償還貸款。他們依托供應商、貿易商、生產者團體和生產者自己之間互相關聯交易程度高(如賒欠銷售投入品和產品的后期購買)的特性,將參與者的金融服務的供應和需求與之銜接。另外,價值鏈外的非金融機構因其與價值鏈參與者的密切經濟關系也可以為價值鏈參與者提供資金融通;鑒于分析問題的便捷性,此類機構不再單獨分析。農業價值鏈融資的主要金融產品類型有:除了常規的存款、貸款、保險等產品外,依托價值鏈參與者的預付款、賒銷、倉單抵押融資、貿易信貸、商品融資等短期流動貸款,以及設備租賃融資等中/長期貸款。
眾所周知,現代農業的發展催生了農業價值鏈,農業價值鏈的出現又促進了現代農業的一體化發展。農業價值鏈直接面對終端市場,并以終端市場的需求為起點,也就是說,價值鏈參與者在充分調研和研究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數量、價格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進行逆向傳遞,直至農戶等小微農業企業。這樣,小微農業企業就可以按照這些信息組織農產品生產,保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價值鏈的下游環節,并最終能夠很好地滿足消費需求。由于小微農業企業被納入到農業價值鏈體系,其生產經營活動與沒有加入到農業價值鏈時大為不同。小微農業企業與農業價值鏈緊密聯系在一起,其行為就必須按照價值鏈的要求來做。種子、肥料、生產設備等的供應以及播種、施肥、澆灌、除草、收割、包裝、初加工等活動都會有統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來提供。這就保證了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和農產品的質量,為價值鏈下游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合格的原材料,并能夠保證價值增值。在此過程中,小微農業企業分享價值增值,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后,按照同樣的邏輯,小微農業企業進入新一輪的農產品生產中。顯然,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農業價值鏈的存在保證了小微農業企業能夠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并經過加工、營銷等環節滿足消費者需求,小微農業企業直接面對大市場時存在的巨大交易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并使價值鏈下游或者上游環節能夠實現更多價值增值,更好實現上、下游環節之間的價值合理分配和增值同享,最終達到整個鏈條價值的更大化,實現各參與者整體利益最大化。
一般來說,正規金融機構主要有各類大中型金融機構,它們難以直接面對單一的、獨立的小微農業企業發放貸款。非正規金融主要有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信用社、親朋好友的借貸以及各類非金融機構的借貸。由于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信用社不夠發達,其在農戶借貸資金來源中并不占優勢地位。這主要是因為小微農業企業融資受到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合適的抵押品缺失、農業生產經營微利等的制約。而農業價值鏈融資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使得作為價值鏈主體的小微農業企業可以更容易地獲得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的借貸。與此同時,作為非金融機構的價值鏈參與者也成為提供資金的重要主體,一方面,它們可以直接利用自有資金向小微農業企業提供賒銷、預付款項等資金借貸;另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獲得的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以賒銷、預付款項等形式借貸給小微農業企業,而小微農業企業在農產品銷售后可以將借貸本息償還給價值鏈參與者。需要注意的是,農業價值鏈參與者為小微農業企業提供資金融通,要求小微農業企業在指定的銀行開設專門的賬戶,而且價值鏈參與者、銀行、小微農業企業之間要簽訂相應的協議,以保證小微農業企業的收入優先用于償還貸款本息,由此避免借貸風險。需要指出的是,農業價值鏈上的資金提供者面臨的是數量較多的小微農業企業,正是由于眾多的小微農業企業的存在才能保證農業價值鏈融資的正常運作。
顯然,從農業價值鏈的角度來研究小微農業企業融資問題,突破了傳統思路和視角下對小微農業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辦法,即僅僅著眼于小微農業企業本身,主要關注小微農業企業的資產、經營狀況等方面,而忽視了小微農業企業自身的信用、還款能力等問題。而農業價值鏈融資則是將小微農業企業放在農業價值鏈網絡體系中來考察其還款能力、信用等。事實上,正是因為農業價值鏈的存在,保證了小微農業企業的持續經營和獲利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按期償還貸款。因此,必須從農業價值鏈視角來認識和研判小微農業企業的融資能力,才能真正發現小微農業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和獲利能力,才能掌控其還款能力。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將資金提供者對小微農業企業融資的交易成本用公式表述為: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簽約成本+監督成本+保險成本。簽約成本可忽略不計,因為其在交易成本中所占份量不大。
1.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是指在資金借貸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等所引發的成本。從資金提供者的信息成本來看,在信貸交易發生之前,資金提供者要對資金需求者的資信狀況如經營者素質、資本實力、經營規模、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現金流量、盈利能力、發展前景、信用記錄以及資產流動性等信息進行搜集,這些信息來源很多,有資金提供者實地調查的第一手信息,也有過去交易的統計數據匯總、各種媒體公布的數據信息,甚至還有專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受委托提供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有助于防止逆向選擇,即盡量避免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信息優勢的資金需求者總是試圖做出盡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資金提供者的選擇。這就需要由專門的人員進行搜集、整理、加工處理、研究,從而引發一定的成本。
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防止逆向選擇行為的發生,這主要是因為作為農業價值鏈節點組織的小微農業企業參與到價值鏈中,其生產經營行為受到了嚴格的約束,并統一納入到整個價值鏈中。其經營者素質、資本實力、經營規模、財務狀況等以及資金利用效率的高低、經營活動的盈利程度、產品市場需求及價格等信息都能夠更方便地收集,不再需要更多的實地調查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獲取信息,從而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特別是持續穩定的交易進一步減少了信息成本,更加有利于信貸交易的進行。
2.監督成本
監督成本是指資金提供者為了防范資金需求者的機會主義傾向引發的道德風險,確保貸款的完整性而主動實施對貸款使用、償還等的監督而引發的成本。資金提供者關注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如資金使用的計劃是否執行、產品銷售及其資金回籠情況等,這些監督活動引發了大量的成本。監督成本的支付有助于消除道德風險,即資金需求者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享有自己行為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資金提供者,從而可能造成資金提供者的利益損失。顯然,資金提供者有必要采取相關監督措施來保證資金的用途以及貸款本息及時收回,尤其是我國法治、信用環境還很不完善,這無疑加大了資金提供者實施監督的成本。
農業價值鏈融資將信貸交易活動與商品交易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信貸交易與商品交易不再是互不相關地獨立完成,信貸交易的發生是基于未來的商品交易,而商品交易的發生又為信貸交易的最終完成提供資金保證。在此過程中,農業價值鏈融資的運行機制使得小微農業企業的道德風險幾乎不可能發生,這樣資金提供者面臨的監督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小微農業企業與資金提供者因為被納入到價值鏈體系中,兩者的利益一致性、相關性增加,一方利益受損,另一方利益也將同樣受損。顯然,雙方利益的一致性使農業價值鏈內在的約束機制得以發揮作用,保證了監督成本的降低。
3.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是指資金提供者為預防和控制風險而支付的成本,以免資金需求者到期不能按時向資金提供者還本付息造成利益損失。它主要由兩類成本組成:一是信用風險成本,即資金需求者故意違約所引發的成本;二是市場風險成本,即資金需求者經營不善的風險所引發的成本。前者可能由于資金需求者有償付能力但有意不按時償還、或將回籠資金挪作他用而難以收回貸款:一旦小微農業企業違約,資金提供者盡管可以向法院申請對質押物、抵押物進行處理來減少損失,但仍然可能出現“贏官司、輸了錢” 這一常見現象。后者可能由于資金需求者經營不善導致長期虧損而無法償還所有到期債務;農業的高風險、低收益特征決定了一旦遭遇各種自然災害,往往造成小微農業企業輕則減產減收、重則顆粒無收,從而使資金提供者承擔相應的成本。
農業價值鏈融資的運行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或消除信用風險成本和市場風險成本。就信用風險成本而言,農業價值鏈融資的通常做法是,資金提供者要求小微農業企業在指定銀行開設專門賬戶,其下游的價值鏈參與者與其進行商品交易后的資金結算直接通過銀行進行,并將貨款收入轉入專門賬戶,優先用于償還貸款本息;這一圍繞農業價值鏈展開的信貸交易與商品交易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降低了信用風險成本。就市場風險成本而言,農業價值鏈上的小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已超越傳統小農的自然經濟,走向專業化的市場經濟,為防止自然風險引起的損失,事先要參加農業保險,因此,即使遭遇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小微農業企業也不至于損失慘重,進而使資金提供者的貸款本金不保;可見,農業價值鏈融資的運行機制降低了風險成本。
總之,整個農業價值鏈內部形成了一個信息網絡系統,這些信息不僅在內部流動,而且也能夠從整體上與外部的金融組織等進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使分散的農戶等小微生產者的零星化、碎片化信息能夠被匯總;尤其是將信貸交易與商品交易結合在一起,不僅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緩解了抵押品缺乏的問題。總之,農業價值鏈融資的信息成本、監督成本、風險成本等交易成本得到了較大的降低,從而使小微農業企業的資金需求能夠得到較好滿足。
下面來分析農業價值鏈融資是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的:
1.交易頻率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頻率是指交易發生的次數。通常情況下,如果交易雙方初次進行交易,雙方對自己的交易對象都不太了解,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為了減少交易風險,雙方都需要支付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才能發生。如果交易雙方經常進行交易,那么,隨著交易次數的增加,雙方就有更多的機會加強了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就能夠得到緩解,雙方就會逐漸建立一個治理結構保證交易的進行,由此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在重復性交易中,交易成本隨交易頻率的增加而遞減。相反,如果雙方的交易是很少發生的,那么,就很難建立這樣的治理結構,其交易的成本就要高得多。
從交易發生的頻率來看,農業價值鏈融資將資金需求者與資金提供者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價值鏈提供一攬子金融解決方案,在資金需求者與資金供給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長期的、重復的、穩定的交易關系。這種交易必然會促使交易雙方加強溝通、交流,進而增加信任,逐漸建立起降低交易成本的良好運行機制。事實上,一旦小微農業企業與資金提供者建立起最初的信貸交易關系之后,他們之間的信貸交易將會持續進行,重復的交易將會不斷發生。一般來說,交易頻率越高,總交易成本越高。就單筆信貸的交易成本而言,農業價值鏈融資下單筆信貸的交易成本遠遠低于傳統信貸下單筆信貸的交易成本。總之,在農業價值鏈融資中,交易發生的頻率越高,小微農業企業在信貸交易中面臨的總交易成本也越高,但是小微農業企業每筆信貸交易的交易成本則大大降低。
2.交易的不確定性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的不確定性是指交易過程中各種風險的發生機率。人類沒有先知先覺的本能,其所有生產經營活動都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這主要是由人類的有限理性的限制所導致的。面對未來的、潛在的交易,交易雙方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十分明顯,人們無法完全事先預測到交易發生后的未來結果。交易的雙方都要盡可能在交易發生之前、之后搜集更多信息,以便把信息不對稱減少到一定程度;或是通過契約來保障自身的利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但是,這些活動必然伴隨著信息成本、監督成本等的提升,最終導致交易成本增加。
從交易的不確定性來看,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大大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這是因為處在農業價值鏈上的小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被納入到價值鏈體系中,與其他主體之間形成了相互協作的“共生”機制,為了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農業價值鏈的所有參與者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市場競爭,并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力,這大大降低了交易的不確定性及交易成本。同時,由于小微農業企業與資金提供者之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雙方很容易更多地掌握對方的詳細信息及交易情況,由此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另外,在價值鏈融資中,資金提供者在提供信貸支持后可以方便地監控資金的流向,保證了借貸資金能夠及時償還,這大大降低了事后監督成本,有助于防范交易中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了交易成本。
3.資產專用性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資產專用性是指某些投資一旦形成某種專門用途的資產,就難以改變為其他用途,或者即使必須轉作他用,投入到資產上的成本將難以回收,必定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一般認為,當一項投資所形成的資產專用性很強,轉作他用的損失很大時,就形成了專用性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契約的一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提早終止契約,所投入的資產將難以被轉作他用,由此造成相當大的損失,形成沉沒成本。因此,對于資產專用性強的投資而言,契約關系的連續性尤為重要。
從資產專用性來看,小微農業企業作為農業價值鏈上的參與者愿意主動進行某些專用性資產的投資,以期望能夠加入農業價值鏈,并與價值鏈上其他參與者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這些投資一旦形成專用性資產,就會進一步密切小微農業企業與價值鏈其他參與者的關系,這將有助于克服因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產生的不良后果,減少交易不確定性所可能引發的風險成本。一旦投入變成專用性資產,小微農業企業脫離農業價值鏈就會造成經濟損失,而且這些資產的專用性越高,小微農業企業脫離價值鏈的成本越高,因此,雙方會加強合作與依賴關系。同時,資金提供者為小微農業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也需要對農業價值鏈、小微農業企業、市場需求、貸款使用與回收等進行研究,投入一定的專用性資產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專用性資產將有助于加強資金提供者與小微農業企業的關系,強化業務上的緊密聯系,形成長期合作關系。這將降低資金提供者的資產專用性風險。
總之,農業價值鏈融資在解決小微農業企業融資難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其主要優勢是,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彌補抵押品缺失,提高盈利能力。而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合適的抵押品缺失、農業生產經營微利等恰恰是制約小微農業企業融資難的幾大難題。事實上,農業價值鏈融資在解決小微農業企業融資難方面實現了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結合、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的結合、外源融資與內源融資的結合、現金交易與信用交易的結合,拓展了農業融資的思路和做法。可見,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成為解決小微農業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