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 茜
論音樂院校中鋼琴藝術指導的職業素養
文/汪 茜
優秀的鋼琴伴奏能夠對獨奏者或獨唱者的表演起到極其重要的藝術作用和效果,本文主要通過四個方面,即鋼琴伴奏要具有嫻熟和較高的彈奏技術和水準,要具有極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曲目量、深厚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較高的人文素養、文化知識素養與教學素質。
音樂院校 鋼琴伴奏 職業素養
準確到位、恰如其分的鋼琴伴奏能夠對獨奏者或獨唱者的表演起到極其重要的藝術作用和效果。鋼琴伴奏與獨奏和獨唱的完美配合能夠極大地提升音樂表演的藝術感染力,使音樂的表現與闡釋更加具體和完整。鋼琴伴奏在音樂表演中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國當前各個音樂院校當中,鋼琴伴奏還有另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稱謂——伴奏。因此,在各個音樂表演類專業的日常教學和實踐表演過程也就賦予了鋼琴伴奏更加寬泛的意義。它要求鋼琴伴奏教師不但要具有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與實踐能力,更加全面的音樂素質和文化底蘊,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極強的協調和配合的能力。
鋼琴伴奏與鋼琴獨奏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共通性,嫻熟和高超的鋼琴彈奏技術是成為一個優秀鋼琴伴奏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沒有這個技術作為基礎,一切更加具體的要求也就無從談起。但同時鋼琴伴奏與演奏之間存在著非常不同的藝術要求與標準,除了基本的技術要求相同外,鋼琴伴奏在作品的藝術處理方式方法、觸鍵的力度、音色的控制與把握及踏板的使用等方面都有著特有的藝術要求與審美理念。比如,對于音色和力度的把握是鋼琴演奏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處理得好壞,某種程度上能夠最直接地體現出彈奏者的音樂造詣和水準,同時也會直接影響演奏的效果。對于一名優秀的鋼琴伴奏者來說,不但要處理好自己的音響色彩和力度,同時還要讓自己的處理符合獨奏者的具體要求和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和諧、統一的音樂效果。
音樂院校的鋼琴伴奏平時要為自己積累大量的、風格各異的曲目。這些曲目積累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曲目本身,在積累曲目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會極大地提高自己的視奏能力,還會逐漸地發現、理解和掌握各種風格、各種類型作品的內在音樂進行規律,從而增強自己的短期、臨場時的靈活應變的實踐能力。這樣,即便遇到臨時的伴奏工作和任務時,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去理解和掌握作品風格,更好地配合獨奏或者獨唱者。同時,任何音樂表演都是一種即時的現場表演,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產生很多難以預料的臨時狀況。這就要求鋼琴伴奏一定要做到在對方做出意料之外的音樂表現和處理時馬上調整,配合其變化,推動其情緒走向,這樣才能使對方不產生“掣肘”的感覺,影響臨場的表現和發揮。在對方出現錯誤時也一定不要“堅持正確”,一定要“隨彎就勢”,盡自己最大可能彌補對方的錯誤,將音樂盡量自然地進行下去,這樣才能將失誤對音樂表演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值。由此可見,大量豐富的曲目、靈活應變的實踐能力是鋼琴伴奏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之一。
與專業的獨唱和獨奏不同的是,鋼琴伴奏不僅僅要對自己彈奏部分的音樂作品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同時也要對獨奏者所演奏曲目的音樂風格和類型了然于心,包括所伴奏曲目的曲式結構、和聲編配特點、音樂走向等等方面,都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認知。這就要求鋼琴伴奏要對音樂史、音樂美學、曲式和聲學等等基礎音樂學科不能僅僅局限于鋼琴方面,要有更深、更寬泛的掌握。以民族器樂的鋼琴伴奏為例,首先鋼琴伴奏要了解每件民族樂器的特性,在依托每種樂器特性、風格及審美特點的基礎上進行伴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幾乎每個民族器樂的鋼琴伴奏每天都要面對諸多風格迥異的民族器樂作品,鋼琴伴奏者只有在了解了所伴奏的民族音樂作品內在的音樂特點、審美風格、結構類型等方面,才能真正地融入其民族音樂情境之中,從而保持原本的藝術效果與藝術魅力。
另外,在我們日常的教學研究當中,鋼琴伴奏應該更具有音樂大局觀。所以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同時注重音樂史、音樂美學方面的研究。了解總體音樂風格,這樣就為自己的音樂二度創作確立了一定的規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曲式和聲等譜面分析上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表現音樂,與獨奏或獨唱者達到完美統一的藝術效果,給觀眾帶來高質量和高水準的音樂表演。
任何音樂表演與實踐活動都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藝術形象的展示,每個外在的表演都是演奏或演唱者內在人文思想與情感活動的外化形式。音樂演奏的過程是一種文化的展示過程,無論任何音樂表演都體現著表演者的思想層次、審美水平和人文素質。可以說,全面的文化素質是每個音樂人必備的基本條件和藝術表現與創造的精神源泉,這對于鋼琴伴奏來說又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在此之外,文化素質還有更深的兩個層面的特殊意義和內涵。
其一,藝術院校中的鋼琴伴奏更大程度上承擔著對獨奏者或獨唱者在音樂與藝術處理方面的指導和把握的工作。這也就對鋼琴伴奏提出了更加高的標準與要求,伴奏在對音樂作品乃至專業上的理解一定要比獨奏者更加深入,在二度創作的手法上也要更加豐富和高超,鋼琴伴奏對于音樂、藝術乃至文化上的理解也要更加深入和透徹。良好的理解能力只能是來自于良好的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
其二,隨著我國專業音樂教學的不斷發展,鋼琴藝術伴奏在專業教學中越來越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成為專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之一。在專業性較高的音樂院校的音樂課堂中,事實上專業教師往往只負責學生演奏或演唱技術層面的傳授和總體音樂質量的把關和糾正,而基本的音樂處理和磨練的過程則基本是由鋼琴伴奏來負責的。這也就要求鋼琴伴奏要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部分承擔著專業教學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鋼琴伴奏還要具有完備的教育理論知識和教師的素養,才能掌握更多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自己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更加順暢,更好地提高專業教學的水準和質量。
另外,鋼琴伴奏還應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與藝術創新能力。一名稱職的鋼琴藝術伴奏者除了需要全心全意地來配合自己對口的專業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計劃外,還要據此來開展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但需要強調的是,配合雖然是鋼琴伴奏的“本分”,但我們更不應該忘掉自己的“本質”,那就是我們同時還是一名音樂實踐和音樂表演者,也就是說,我們的工作本質上更加需要我們具有超凡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科研活動中更加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拓展自己的藝術思維與教學思路,大力創新,敢為人先。這與“配合”的宗旨其實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配合專業教學,提高專業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的音樂教學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提高。新的形勢也對我們的鋼琴伴奏提出了更高、更具體也更加深入的要求。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伴奏教師,并向鋼琴藝術指導邁進,可謂是任重道遠,不但要熟練掌握專業技能,還要具有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全面的文化素質、獨擋一面的教學水平,同時還要具有科研創新的能力。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藝術創新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稱職的、真正專業的鋼琴伴奏教師,才能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1] 李嘉祿.《鋼琴表演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232頁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出版,156頁
[3] (美)約瑟夫·班諾維茨著,朱雅芬譯.《鋼琴踏板法指導》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132頁
[4](前蘇聯)沃倫斯基著,陸敏譯.《格什溫傳:世界文化名人傳記譯叢》[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245頁
[5]羅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國現代鋼琴音樂》[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145頁
[6]邁克爾·肯尼迪,喬伊斯·布爾恩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四版,212頁
[7]蔡良玉.《美國音樂文論集》[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出版,56頁
[8]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美國黑人音樂文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出版,111頁
[9]約瑟夫·韋克斯貝格.《西方音樂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135頁
(責任編輯 霍 閩)
汪茜(1981—)女,沈陽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