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隋 欣
我國音樂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幾點思考
★文/隋 欣
音樂文化產業走出去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本文擬從培養國外音樂文化市場、積累摸索走出去的經驗、擴大走出去的規模、加強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使音樂文化產業盡快發展為國家支柱型產業提出幾點有益的看法。
“走出去” 音樂文化產業 外向型文化產業
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分支,文化產業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作為一種綠色產業,其以零排放、低成本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的新興產業,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經濟支柱性產業進行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我國經濟騰飛的可靠保障。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音樂文化產業具有上述文化產業的所有良性特點,大力發展音樂文化產業可對整個文化產業實現有效支持,助力文化產業的整體騰飛。
工業革命二百多年以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與使用對地球生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造自然催生了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與整體自然環境的惡化這柄雙刃劍,能源的使用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其附屬排放也成為人類生活環境的負擔,因此在當今世界大環境下,大力發展綠色環保型經濟產業已經被各國廣泛關注,成為世界公認的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方向。
文化產業是一種智力型產業,其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十分有限,因此該產業可有效避免傳統工業、農業高排放、低附加值、勞動密集的缺陷,實現綠色的經濟增長。此外,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還具有低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持續發展前景良好的特點,其生產形式靈活,對資本依賴程度較低,適合作為全民型經濟大面積發展,成熟的文化市場環境不僅對國家經濟發展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亦會對全民整體文化素質產生廣泛的正面影響,在收獲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創造難以估值的精神財富。
綜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任何經濟門類都可分為內向型與外向型兩條線同時發展。對于走內向型發展道路的文化產業來說,其市場買方是國內受眾群體,也就是說其利潤來源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一部分,其盈收也歸屬于國內生產總值,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其實質是通過市場活動實現國內資本流通的一個環節,單從內向型文化產業本身來說,其對增加國家整體經濟規模貢獻不大,但其對市場流通的活躍程度則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文化產業的外向型發展分支面向的市場買方是國外受眾,以外匯為盈利對象,也就是說其利潤來源脫離了國內資本,其實質是通過對外經濟活動賺取外匯擴大國內整體經濟規模,對實現國家經濟增長具有更突出的貢獻。在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種外向型的文化產業經營模式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適合在現有經濟形態下發展。
發展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并非我國的特色,且我國也并非在此領域起步較早的國家,所以現有經驗十分有限,相對于搞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起步較早的對手來說,面對對方豐富的市場運營經驗與已經成熟的市場環境來說,我國尚未成形的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包括:來自于成熟市場規則的壓力;來自對方市場經驗的壓力;來自現有市場格局的壓力。
2.1 來自成熟市場規則的壓力
對于很多發達國家來講,長久的文化輸出已經使該市場形成了完善的市場游戲規則,而融入一個全新的規則體系勢必是對長久經營國內市場的音樂文化企業已有習慣的挑戰,而按照我方的主觀意愿改變已有的市場規則顯然是不恰當的,因此適應這些規則將是我國音樂文化企業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在這種條件下,“摸著石頭過河”是必然出現的情況,雖然這必然導致我國企業付出一定的代價,但從長遠的角度上來看,“交點學費”是值得的。
2.2 來自對方市場經驗的壓力
對于已經發展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多年的國外巨頭來說,其已經在產品開發、市場運營、風險控制等各個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作為“商業機密”一般是密不外傳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音樂文化企業難以獲得這些經驗。雖然這些經驗都隱藏在幕后,但對方的文化產品卻是可見的,對大量的成功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依然可以從各個角度獲取對方的運作思路,但照搬這些經驗也是不現實的,彼此文化、思想方式的差異必然使彼此成功的道路產生差別,也就是說完全按照對方的路去走,走到盡頭卻不一定也是成功,而發掘自身的思想、文化財富,有創造性地與對方現有成功經驗相結合卻不失為一條更有效的成功之路。
2.3 來自現有市場格局的壓力
由于文化輸出的經營理念已經存在,在全球各地的成熟對外音樂文化市場中幾乎都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若我國音樂文化輸出企業欲進軍某個市場,勢必會面臨對方市場份額的壓力,市場份額并非代表著資本,其背后更包含了市場所在地受眾的審美接受習慣、品牌接受習慣等等諸多復雜因素,因此若想在該市場中“站住腳”則必須搶占現有經營者的市場份額,且對方面對進入市場的“新手”時,也絕不會坐等自己的市場份額被蠶食,其必然會用反競爭對新的競爭對象進行打壓。因此,國內音樂文化企業進軍國際市場,使用集團化運營等風險分擔措施是必要的。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并穩定地守住這部分份額才有可能實現進一步的擴大經營。
2.4 強勢文化帶來的壓力與明確自身的優勢
這里談到的外向型音樂文化市場中的強勢文化是指在該市場中占有主要份額的文化商品內容。這種所謂強勢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強勢,只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中占有相對的市場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來源于長期市場培養帶來的受眾認同感與受眾消費習慣等諸多原因,而任何事物必然具有兩面性,任何強勢的事物必有其弱勢的一面,因此在競爭中找準對方的弱勢一面展開競爭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市場效果。
綜上,雖然決定進軍國際音樂文化市場,搞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會面臨諸多領域的壓力,但這些壓力并非不能破解,面對壓力不能選擇放棄,必須研究其優勢,進而找到其劣勢,以自身的優勢進行衡量,有針對性地展開競爭,以適應代替改變,以敏銳的市場嗅覺尋找稍縱即逝的機遇,各種壓力必將迎刃而解。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難度的,對于商業化運作來講,雖然黃金放在那里,但是否能拿到手卻是未知的,將黃金拿到手里的過程就是市場運作的過程。成功的市場運作可使用最少的成本贏得最大的價值,而如何真正成功則是一個必須著力思考的問題。真正開創音樂文化產業走出去的道路無疑是艱辛的,但實現走出去的成果卻是令人向往的,在這條道路上會面臨無數的挑戰與壓力,而應對挑戰與壓力的法寶唯有堅持與智慧,實現占領市場的第一步必先把握市場的動向,以敏銳的市場嗅覺尋找進入市場的時機與切入點,而這僅僅是實現音樂文化產業走出去的第一步,進入市場后必然會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阻力,市場中固有的經營者必然會以各種手段展開反競爭,在這一階段,守住已有的市場份額則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實現擴大發展的前提是必須擁有現有的份額可供擴大。只有每一步都縝密思考,細致分析,并且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揚長避短,才有機會將音樂文化產業走出去落在實處。
外向型音樂文化產業最大的優點就是可賺取外匯,對于國家整體經濟來說,賺取外匯有諸多不可替代的優點,如擴大國家經濟總量、縮小貿易逆差,甚至實現貿易順差,對國民經濟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且音樂文化產業具有第三產業的所有優點,是適合當今時代著力發展的綠色產業門類,高附加值、低勞動密度、環保節能等諸多因素使該產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國家也應從一定層面上出臺相關政策對該產業進行扶植,使該產業實現快速增長,盡快積累經驗,提高產業競爭力,總結可復制性經驗,真正實現音樂文化產業規模化、高質量、高速度增長,使其盡早成為能夠“走得出去”的國家經濟支柱產業。
隋欣(1987—)女,沈陽音樂學院藝術經營與管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