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向華
食品安全與民生密切相關,關系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當前社會的穩定,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影響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關鍵問題。開展食品安全保障機制研究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需要,是保障國民健康需要,是樹立良好國家形象、促進對外貿易的需要。目前,許多國家都將保障食品安全作為重大民生問題,不斷探索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建設的新途徑。
一、我國食品安全保障現狀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食品安全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2010年,通過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和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10年各類食用農產品、食品安全水平穩中有升,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監測合格率分別達到96.8%、99.6%和96.7%,全國庫存糧食質量達標率97.3%。全年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和食品安全事件。可以說,當前全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并保持向好趨勢。但是,在這種“總體趨好”的背景下,“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和其它濫用非法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破壞了“總體趨好”的和諧,接二連三的挑戰著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影響著我國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刺激著我國消費者的脆弱心靈,甚至導致我國出現“食品安全恐懼癥”的現象——在一份調查中顯示有82%的受訪者表示:食品安全事件“肯定會”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
由此可見,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局勢仍然不容樂觀。目前已形成了全國上下重視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并取得了許多階段性成果。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
1.食品安全監管乏力。由于相關部門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操作監管不力,使得我國食品行業嚴重違規、違法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的現象屢禁不止。中國的食品監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各職能部門之間不是出現爭著監管、重復執法的現象,就是 出現爭著不管、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
2.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中存在著諸多弊端和問題,為不少問題食品的產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中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條文規定的過于籠統,難以操作,并且這些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嚴重滯后,現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標準水平規定偏低,許多指標遠遠低于國際標準,許多重要的標準至今還尚未制定出來,這就為那些不法廠商、企業違法生產超低標準、不合標準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3.媒體引導出現偏差。在出現食品安全事件時,很多消費者大都借助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來了解事件的進展,尤其是利用自媒體進行快速的不負責任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媒體“煽風點火”,不加以澄清,反而為達到“眼球經濟”對事件進行大肆渲染,嚴重影響了公眾的認知,造成了民眾的不安和恐慌情緒,甚至于引發嚴重的后果。
4.食品行業相關標準缺失或者滯后。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標準偏低缺乏先進性,部分標準之間存在交叉、重復甚至矛盾,一些重要食品的安全標準短缺,使得食品安全監管“無標可依”,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國應加速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的接軌,也可借此推動我國食品的出口貿易。
5.消費者缺乏食品安全常識,食品安全宣傳力度較小。消費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識,也可能會引起食物安全問題的產生。首先,消費者缺乏購買安全食品的常識。中國眾多的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加上缺乏相應的常識,所以在購買食品時安全意識淡漠,往往只圖便宜,不顧及食品的質量、衛生問題。還有一些消費者在購買便宜食品、特價食品、無質量保證食品時,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大家都在買,并且別人過去多年吃這些便宜食品也沒吃出什么問題,現在再吃也不會有事,在消費者這種心理的支持下,就為問題食品的銷售打開了門路。其次,很多消費者缺乏科學食用食物的常識,由此可能會引發一些疾病的產生,甚至導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三、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1.正確解決新技術帶來的新隱患。隨著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大量食品新資源、添加劑新品種、新型包裝材料、新工藝以及現代生物技術、酶制劑等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引發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這種日益增多的直接應用于食品及間接與食品接觸的化學物質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成為亟待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2.加強食品供應鏈全鏈條檢驗檢測能力建設。要真正保證食品的安全性,不僅要對市場源頭進行追溯檢測,更要建立全社會的檢測體系,即在生產、物流乃至終端等中大型超市、農貿市場設置檢測儀器、提供檢測方法,隨時對有關食品主要質量參數進行檢測,從食物生產、加工、出售的產業鏈來說,食品安全的保障必須在各環節設置檢測流程。按照“提高現有能力水平、按責按需、填平補齊、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的原則,統籌各級食品安全檢驗能力,特別是最急需、最薄弱環節以及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食品安全檢驗能力建設。
3.逐步發展和完善食品類標準。為切實保障人民健康與食品安全,近年來我國制定了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涉及糧油、果蔬、乳、肉、禽、蛋、水產品、嬰幼兒食品等的百余項食品安全相關標準,著力推動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行之有效的標準監管體系,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健全并完善食品安全監測保障體系。然而,標準不能有效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要加強食品安全、衛生方面通用型標準的制定,只有多管齊下才能確保中國的食品安全。
4.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加大處罰力度。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治理食品安全的必由路徑。面對現實中復雜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律保護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另外,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其次要通過立法加重經濟處罰和行政處罰手段,提高違法的成本。
5.建立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梢越梃b美國保障食品安全以預防性監控為主和美國的食品安全警察制度,加強我國的食品安全監控管理。具體來講,可以建立和完善食品與營養監測系統,堅持重點監控與系統監控結合,監測不同地區、不同品種食品生產、消費、貿易狀況。加強食品信息建設,建立我國食品安全預警系統,保障全民食品消費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預警系統,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食品生產、食品供給、食品分配和食品貿易等環節安全動態。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變化、重大自然災害對食品供給帶來的影響,提前作好各種應對準備,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我國食品安全。
6.合理引導、利用和發揮媒體的作用。在我國,大多數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媒體先發現,甚至是在媒體的大幅曝光下才得以有效解決的。這導致了真正的監管部門被人們所詬病從而“失信于民”。在2011年4月份舉行的“2011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胡小松先生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后有60%以上的受訪者選擇相信媒體而不是政府。這樣的調查結果是無奈的更是可悲的。媒體只能盡傳播和監督之責,而絕不能也沒有能力來替代公權部門來治理社會?!懊街巍辈荒艹蔀橹卫硎称钒踩珕栴}的主要手段,過分依賴媒體已經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新問題”。因此,在未來的食品安全保障過程中應該合理引導、利用和發揮媒體的作用。
7.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為引導消費者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必須強化其食品安全意識,優化其食品科學消費知識結構,教會其辨識對食品安全的不實宣傳,引導其正確行使監督權。因此,國家應該逐步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知識,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政府食品安全綜合監管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發布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有關部門依法及時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各級食品藥品監管局應廣泛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拓展網絡宣傳渠道,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宣傳單等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的有關知識,接受群眾咨詢和投訴,培養消費者好的“安全意識”。
綜上所述,可借助于加強政府引導、建設先進科學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完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加強對食品供應鏈全程的控制、建立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財政支持和經費投入、培養經營者誠信意識、提升企業食品安全自我保障的能力、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研究、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加強消費者維權意識等措施來引導和保障食品安全。[課題項目: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食品安全輿情引導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013-QN-14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