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摘 要】在大力提倡“科教興國”戰略的今天,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知識日益更新,科學技術的研究已愈來愈被國人重視,對人的創新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重視對人的實踐能力的培養。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以科學的知識、精神、態度與方法為主要內容,對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它獨特的優勢。
【關鍵詞】科學活動;幼兒園;多元能力
一、培養幼兒探索能力。
1.以興趣為核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興趣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動力,而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是求知欲望的生長點,因此讓幼兒研究什么是老師必須關注的。
孩子的好奇、好問,都是從身邊的事物開始,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電,下至花草樹木,魚蟲鳥獸。幼兒都抱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培養幼兒不怕說錯,做錯,沒有顧忌的開展思維活動,我總喜歡和孩子一起談天說地:“天上為什么會下雪?”“為什么太陽白天出來,月亮晚上出來?”等等。孩子們在寬松的環境和氣氛中慢慢的養成了敢說、敢問的好習慣。
為了使幼兒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萌發幼兒的創新精神,我們在活動室內設計了“小實驗區”張貼直觀的科技掛圖各種塑料用具,如:剪刀,刨刀等等。讓幼兒動手嘗試用各種工具進行實驗。時時處于觀察探索的環境中。
2.以支持為手段,保持幼兒的探索欲望。
(1)深入了解幼兒的想法,避免傷害幼兒。
我們班的自然角養了一只小烏龜,有一天,我看到我們班有幾個小朋友趴在烏龜的周圍,小聲的議論著什么,我原想上前批評一下,可當我走進聽到他們的談話時,才知道孩子們發現小烏龜很久沒有吃東西了,并且產生了爭議“小烏龜是不是生病了?”“小烏龜是不是在絕食啊?”等等。聽到他們的議論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孩子有的回去詢問爸媽,有的去圖書上找答案,很快孩子們就知道原來小烏龜正在冬眠呢!所以在日常活動中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不應急于批評和制止,而要真誠的詢問,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世界。
(2)允許幼兒出錯,多給幼兒激發性的評價。
許多成人總喜歡以自己的標準判斷幼兒的對與錯,對符合自己的思想的幼兒常以“真棒”“真能干”等語言進行鼓勵,而對于比較“調皮好動,隨意胡來”的孩子則會用“不能那樣,應該那樣”的話一票否決,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作為教師,要善于接納和尊重幼兒的不同觀點,才能更好的接觸到幼兒的真實水平。對于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不應立刻進行評價,而是表揚他們有想法、有創意。
幼兒正是通過不斷地探索活動,去了解和認識世界的,今后,我們將力求探索活動成為幼兒的自身所必須的,引導幼兒注意身邊的科學現象,在活動中多觀察,多發現,多質疑。讓每個幼兒都成為探索者。
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讓幼兒親自操作、體驗,解決問題。
在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準備材料,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教師在活動中應明確、簡潔、恰當地進行提問,或讓幼兒就所研究的問題自己提問,以使幼兒有的放矢地活動。只有幼兒有了疑問并產生了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索才進入真正的準備階段。通過操作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使他們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會使他們專注做一件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做他們認為開心的事。例如在探究“摩擦起電”時,幼兒提出了不同的五種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設計思路及實驗的可操作性進行引導,幼兒在親身實驗中發現了教師準備的實驗材料的用途,通過小組探究,極大地激發了探究的熱情,當他們獲得成功時,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探究的興趣越來越濃,探究的方法越來越多。如果不親身參與探究,幼兒就無法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無法知道科學家怎樣通過一次一次的嘗試來解決問題。
2.在活動中積極鼓勵,支持幼兒主動探究。
積極的行為總是由于動力的驅使而產生。若教師能及時地發現并加以正確的引導,同時對他們的活動起到支持作用,幼兒就會很有興趣地探索下去。教師在幼兒探索的情況下給幼兒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讓幼兒在一種寬松、自主、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感到教師是他們最有力的支持者,這樣可以促進幼兒自由地表現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動。例如:“春風中的玩具”,幼兒從初次玩風中的玩具——自己能做的玩具——哪種紙做風車最好,他們學會了自己動腦,去思考、去篩選材料,遇到問題自己解決。為幼兒獨立做提供時間和空間,要相信幼兒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發現、研究和動手能力。雖然幼兒從成人那里直接獲得的東西不多,但通過做,孩子內心可以不斷地“悟”出更多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是他們自己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這正是讓幼兒學習知識的連接點。
三、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在最初的合作學習中,幼兒是為了共同完成一項活動而分工合作,我做了這個,你就不要再做了。幼兒在活動中只從事某一方面的活動,如果教師能設置一些問題,增加難度,讓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能參與每一個環節,更好地合作學習,對幼兒的創新能力將有更大的發展。比如在《制作汽車》的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在制作輪子時,結果發現四個輪子不一樣大,于是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呢?經過討論,大家決定統一用最大圓紙盤做車輪,大家都照樣子再重新做,這樣車輪粘在車身子上,車子也就平穩了,小朋友可高興了。活動中,我還聽見小林對悠悠說:“你的車門沒涂勻,不好看。”“好吧,我再涂涂。”由于共同制作汽車,共同的愿望孩子們很自然的相互提醒,以免重復了什么,漏掉了什么,他們都希望自己做的汽車漂亮,好看。在合作學習、與他人比較中,突出與眾不同,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必然。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姜堰區實驗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