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寧
【摘 要】隴東民歌根深葉茂,豐富多彩,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在綠樹成蔭的子午嶺畔,還是在那悠悠不斷的涇河兩岸,整個隴東大地到處都可以聽到那宏厚而又濃郁的黃土氣息的歌聲。
【關鍵詞】音樂鑒賞;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三大隴東民歌
音樂鑒賞課的目的是通過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健康向上的審美觀;開闊視野,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民歌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結晶;是古老而新穎的民間演唱藝術;是人民的智慧經過千錘百煉,不斷修飾加工而成的一種音樂體裁。它在內容上有鮮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樂,無一不反映在浩如煙海的民歌之中。作為高中生,應該對自己的家鄉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民歌也不例外。在民歌鑒賞教學中,盡量把本地區的民歌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豐富多彩的民歌是隴東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隴東地處黃土高原,早在十多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著。歷史發展到今天,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有豐富的物質基礎,而且還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隴東民歌便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不論是在綠樹成蔭的子午嶺畔,還是在那悠悠不斷的涇河兩岸,整個隴東大地到處都可以聽到那宏厚而又濃郁的黃土氣息的歌聲。隴東人民用它抒發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倘若遠離家鄉的隴東人聽到這歌聲,對家鄉的思戀便會油然而生,他們會像撲入母親懷抱的嬰兒,吮吸著她那甘甜的乳汁,沉醉在無限的回味之中。
豐富多彩的民歌是這塊古老的黃土地上的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如在那苦難的歲月里,貧窮迫使人們背井離鄉。為了一線生的希望,年輕的小伙子不得不告別新婚的妻子而北上,這樣便產生了《走寧夏》、《走西口》等歌。
教學中可選擇一些代表性強的歌曲重點鑒賞。如《趕腳調》“北風吹來大雪天,趕上毛驢把鹽馱,數九寒天冰凍三尺三,為什么我趕腳的人兒這樣可憐。”讓學生體會腳夫們生活的艱辛,通過鑒賞掌握信天游高亢、悲苦、凄涼的風格特征。
二、新隴東民歌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隴東又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民間歌曲,這一時期以來的民歌可稱為新民歌。新民歌有些是由舊民歌發展來的,有些則是給原民歌填上了新詞,新民歌是隴東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斗爭史。
在那黑暗的舊社會里,三座大山壓迫下的中國婦女災難是深重的,她們心頭都郁結著悲苦和憤怒,她們要傾吐、要爆發。聽聽她們的吼聲———“男女都一樣,為什么不平等?”她們終于覺醒了,“恨爹怨娘不頂用,封建制度是禍根”。那么男人呢?還是聽聽一位老長工的獨白吧。“正月里來正月正,騰開身子拉長工,上房丟下了老母親,下房又丟我情人……三月里來三月中,腸子餓得擰成繩,提樓下籽我一人,活活地累死老長工……”
1932年初,中國工農紅軍陜甘寧游擊隊在正寧縣三嘉塬成立,以后又在合水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隨后,劉志丹率領紅軍進攻南梁,隴東人民終于拿起了武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民歌《紅軍隊伍到南梁》便產生于這一時期,歌中唱到“一桿桿紅旗一桿桿槍,劉志丹隊伍到南梁,婆姨女子腳放開,長頭發剪成了短帽蓋,男當紅軍女宣傳,干革命勢力大無邊。”
在鑒賞中讓學生在民歌中了解隴東的歷史,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隴東民歌。
三、三大隴東民歌
1942年,在國內外敵人的封鎖下,解放區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在黨的號召下,解放區廣泛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當時陜甘寧邊區一批歌唱大生產運動的優秀民歌也隨之唱開了。其中一首流傳很廣的歌曲就是由作曲家張寒暉根據隴東民歌《推炒面》(也叫《隴東小調》)填詞的《解放區十唱》(也叫做《軍民大生產》)。歌曲保留了原民歌的襯詞“呼兒嗨,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羅羅羅呔,”并用一領眾合的演唱形式,曲調雄壯豪邁,節奏鏗鏘有力,使勞動號子的特色更加突出。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演唱《軍民大生產》,讓學生分析討論,總結民歌的創作方法以及勞動號子的特點。
“高樓萬丈平地起,盤龍臥虎高山頂,邊區的太陽紅又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這首《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它是我市環縣農民詩人孫萬福根據隴東民歌填詞的,歌曲感情真摯,曲調優美動聽。因為歌曲唱出了億萬人民對領袖的愛戴之情,所以被視為中國民歌之珍品。鑒賞時可在聆聽歌曲的同時隨錄音學唱。讓學生交談欣賞后的感受,引導學生總結這首民歌旋律高亢有力,結構嚴謹的音樂特征。
根據隴東民間小調《繡荷包》填詞而來的《繡金匾》,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流行于陜甘寧邊區,隨著全國的解放,又很快傳遍全國各地。歌曲以親切細膩的音調,抒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毛主席、朱總司令和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誼。在鑒賞中讓學生談談對領袖們的敬仰之情,并總結這首小調歌曲優美抒情的風格特征。
隴東民歌根深葉茂,豐富多彩,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首首民歌好像一朵朵閃光的浪花,匯集成了隴東民歌的海洋。尤其是《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三首民歌在中國革命民歌中的影響極為突出。隴東這片沃土上還會產生更多膾炙人口的贊美家鄉歌頌黨和人民的新民歌來,它將和勤勞勇敢的隴東人民一道載入史冊流傳千古。我們要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其藝術魅力發揚光大。教育學生熱愛家鄉,努力學習,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慶陽地區民間歌曲選》甘肅省慶陽地區群眾藝術館編印。
[2]《甘肅歷史》甘肅教育出版社。
[3]《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
注:作者系甘肅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寧縣四中音樂教師。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