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黃金時代
文/邊 麓
多年以前,蕭紅在給蕭軍的一封信里寫道:“這不正是我的黃金時代嗎?”
2月,在德國首都柏林正式拉開帷幕的柏林電影節里,也可以看到電影《黃金時代》的影子,其實早在2010年時,香港作家吳靄儀就在《明報》專欄中透露,許鞍華想拍蕭紅的一生,并找《姨媽的后現代生活》的編劇李檣寫了劇本,講述這個“才華與愛情糾結的女子,在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大時代里,像流星閃電那么耀眼而短促的一生”。
在電影里扮演蕭軍的馮紹峰曾感慨:“《黃金時代》是一個巨大磁鐵,吸引我們所有人身處其間,一起做一場漫長而美好的夢。”
相比去年上映的《蕭紅》,圈內外對《黃金時代》顯然更抱厚望。畢竟許鞍華是華語電影界最具功力的女導演之一。據說許鞍華在年輕時,就對《黃金時代》的主題動心,盡管時過境遷近40年,許鞍華在腿疾復發,可能封鏡的境況下,依然投入了“全部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蕭紅、許鞍華、湯唯,三個成長于不同時代的女性,在《黃金時代》里,融合成了一種氣象。
重點在于塑造當年那一群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還原一個充滿自由理想、海闊天空的時代,他們是民國歷史里不可能繞得開的群像:魯迅、蕭紅、蕭軍、胡風、丁玲、端木蕻良……這部電影別名《蕭紅傳》,展現了蕭紅短暫的一生,并且會描寫她先后與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四個男人的情感糾葛,但主旨并非是讓其他演員烘托蕭紅,而是和蕭紅一起,烘托上世紀30年代那個“黃金時代”的群像。
而最近上映的科幻電影《機械戰警》,延續1980年代舊版,講述的是21世紀20年代發生在底特律的故事。只是底特律已經宣告破產,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機械戰警》第一部上映的時代,才是那座城市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一群年輕人經歷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時光……蕭紅,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路流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經歷著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與人生。
蕭紅
1942年,病中的女作家蕭紅被困在了日軍炮火下的香港,年輕的東北作家駱賓基陪在她的身邊,蕭紅向駱賓基講述了她10年來顛沛流離的寫作生涯,以及她和作家蕭軍、端木蕻良之間的兩段不尋常的感情。充滿魅力的女作家深深打動了駱賓基,他陪伴她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
機械戰警
底特律,2028年。好警察墨菲將會被歹徒“殺死”,然后被進行軍火開發的機器人公司Omni Corp改造成半人半機器的“機械戰警”……
美國隊長2
美國隊長在現代社會的故事,是一部政治驚險片。由于美國隊長誕生的時代是一個黑白分明的時代,當他到了現代后,對于如此灰暗的世界感到非常迷茫……
千言萬語
蘇鳳、紹東和明寬,是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年輕人,蘇鳳從小生活在艇家,因為一次盜竊事件認識了紹東,繼而紹東愛上了蘇鳳;然而,蘇鳳愛的人,卻是進步青年明寬。明寬有著一腔政治抱負,并努力幫助油麻地群眾謀取利益,而蘇鳳則默默在他身邊協助其工作……十幾年來香港的政治運動已經化成歷史,就在這些小人物身上輕輕碾過,成了他們命運的一部分。
為出行而準備的熱身閱讀
文/ 黃淑鑾
作者去過印度十余次,相信他是熱愛印度的;作者是個文人,相信他會從人文的角度描繪印度。翻開《沿著恒河探險》,我念頭電閃。
書名中的“探險”,大抵是編輯為吸引眼球而故意命名?讀罷全書,幾乎沒有符合我認為“險”的事情,又或是意取任何的貪嗔癡慢疑皆是人生修行中的探險。
印度是佛陀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當時藍比尼屬于印度,現為尼泊爾領土)、開悟、講經傳法地,國內佛教的各種經典經書,多數以當年玄奘從印度取經返大唐,后翻譯流傳。雖然養育了佛陀,可目前印度的國教卻是印度教,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加上民間各種信仰,由偉大的印度哲學家商羯羅改造,終成印度最流行的宗教。
這個國度,總讓人捉摸不透。說它好的,夸得只應天上有,說不好的,更誓言再不涉足。算是旅行界的一個神奇之地。
佛陀貌似也沒太眷顧老家?種姓制度依然存在,貧民窟世界有名,交通設施極為落后……難道這卻是佛陀的良苦用心?促使子民修好持戒、忍辱波羅密,促其出離心、慈悲心的成長?假如真是這樣的話,印度人民是有智慧的,理解了佛陀的用心,它高速發展的IT業,與動植物和諧相處的誠心,安于千差萬別的生活狀態,修好這一輩子的從容淡定……無一不在闡釋宗教的力量。
同時,社會也不乏小偷小盜,修苦行的瑜伽師同樣面臨常人的生存問題,修法各顯神通。作者未曾評價,詳略描述,閱讀起來,非常有趣。
“印度是不能被評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體驗。”出生在中美洲一個印度移民家庭的英國作家奈保爾曾如是說。
對于一個對食物有要求的高級讀者來說,書中的食物描寫,無疑是比較成功的,色香味觸,不算吸引,卻相當有畫面感。“夏蜜烤肉是精選上等的印度黑山羊肉制成肉串,抹蜂蜜、咖喱粉和辣椒粉,再滴上番石榴汁和蘭姆酒……焦黃噴香……竟一連吃了二十串”。哈,這同樣是一個對食物有要求的作者!讀過此段,竟生出些熟悉和投緣來。
印度的神秘,還有相當部分是源自其濃郁的宗教色彩。除了印度教外,伊斯蘭、基督教、猶太教、錫克教等宗教也擁有相當數量的信徒。全民信教的國度,宗教在人民全部的生活點上,都產生了影響。假如深入了解印度教的教義,就不難理解,瓦拉納西恒河上游,每天都有逝者火化,而后灰撒恒河,下游同樣每天有信眾在沐浴圣河,甚至捧一口,喝進體內,以祈求神祇護佑。人們每天都親見生死離別,卻處之泰然。
作者淡定地探險,卻又每一次都有驚無險。十余次涉足印度,也難免遇見些小偷小盜,作者言之娓娓,倒是寫得饒有趣味。這,決不能成為旁人詬病印度旅行的借口吧?權當布施出去,一笑而過。或像李教授一般,把大筆資金藏于足下,亦為不可。小偷離去,再施施然取出大鈔,請客散心去。這即可成就一次美好的旅行體驗。
即便是被取消了酒店預訂,偶遇貧民窟,花豹深夜來襲等,全都是體驗的部分,無有好壞。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筆財富。人生該當以如此姿態,積累生命財富。
走過了我的眼,即完成了你的一生。每一次旅行,所經歷的人事風物,絕大部分都是如此。說不清是對人的尊重,對生命力的敬畏,還是其他。無數次的感動,只能說明心中充滿愛,充滿慈悲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體驗,思考,積累的過程。誰知道這個過程為了什么?無有來去,無有生死,無有起始,只是一場又一場的輪回。
沿著恒河探險——印度地理筆記
作者:丁煒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無知的游歷
作者:陳丹青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
作者:[波蘭]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