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3月1日,三元股份(600429)公布40億定增方案,引入復星系資本,開始發力奶粉市場。而光明乳業(600597)一個月前引入私募RRJ作為戰略投資者,也有傳聞稱光明乳業的控股方光明集團將以140億元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商品生產商Tunva的控股權。千年老二”蒙牛則早在2013年即以89億元的價格收購雅士利國際75.3%的股權,在近期的定向增發時又引入達能。顯然,巨頭們已經按捺不住,在工信部主導的奶粉行業整合方案尚未出臺以前,戰火已經點燃。未來,隨著行業龍頭公司集政策優惠、資金優勢與規模優勢帶來的疊加效應,有望強者恒強。
奶粉行業整合大幕已拉開
201 3年以來,在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下,政府針對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4月份,工信部在《2013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中指出,要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5月底,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按照嚴格的藥品管理辦法監管嬰幼兒奶粉質量”。6月初,工信部先是召集國內127家奶粉企業開會,要求對嬰幼兒乳粉參照藥品管理,并鼓勵乳粉企業兼并重組,提升嬰幼兒乳粉質量、提振消費者信心,之后又制定了《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被業界稱為“雙提”方案,要求參照藥品管理方法對嬰幼兒奶粉進行管理。9月份,工信部欽點伊利、蒙牛、飛鶴、完達山與高源之寶組成奶粉“國家隊”。據悉,“五虎將”有望獲得中央財政專項基金、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省級財政配套資金、兼并企業實施稅收優惠等一攬子扶持政策。
按照工信部的布署,兩年后將行業集中度提高至70%以上。可以預計,一批小型乳業難以避免被兼并的命運。據悉,推遲數月的工信部奶粉行業整合方案有望在近期出臺。但各路諸侯早就開始動手了,蒙牛、光明、三元紛紛出手,目前還按兵不動的伊利據說也會在2014年至2015年大打出手,大魚吃小魚可能會蔚然成風。
三巨頭統領市場
據研究機構預測,2013年度伊利銷售額可達到510億元,蒙牛可達到430億元,光明可達到155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約為17.6%,16%,10.9%,三大乳企銷售規模已經超過千億。事實上,由這三大巨頭雄踞行業前列已有近10年的時間。從產品結構來看,各乳業巨頭都抓住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契機,高端奶成了各自手中的王牌武器。伊利有金典牛奶、營養舒化奶,2013年,高端白奶占液體乳收入比重可接近40%;蒙牛有特侖蘇:位居第三的光明有莫斯利安;三元有極致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三巨頭之間近年來也有明顯分化,比如,伊利與蒙牛、光明的差距有漸漸拉開的趨勢(參見圖1)。
從上圖可以看到,伊利連續四年保持穩定增長,2010年時收入規模較蒙牛尚差6億,而至2013年,則比蒙牛高出了80億,光明則增長極為緩慢,與老大、老二的差距越拉越大。據機構預計,未來四巨頭的分化態勢有可能表現得更明顯。
龍頭企業伊利股份最值得關注
過去的一年,伊利股份(600887)業績高增長,2014年1月23日發布的臨時公告披露,預計2013年全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80%左右,剔除行權帶來的所得稅費用減少影響,實際增長可能接近50%。但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股價自從10月份高點開始向下調整了4個多月,調整幅度超過30%。個中原因則是原奶價格的上升,據了解,截止2月底,國內原奶價格已經連漲38周,市場擔心會吞噬公司的凈利潤,所以,部分機構投資開始拋出,甚至包括久負盛名的QFII也在四季度進行了較大手筆的減持。
進入2月份以來,市場發現原奶價格開始下降,上漲趨勢有可能從此終結。中國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近期生鮮乳的價格趨穩并開始小幅下降。自2月第二周開始,中國的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為4.27元/公斤,這是自2013年5月最后一周生鮮乳價格開漲38周以來,首次出現周環比零增長;而到了2月第三周,這一數字為4.2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0.5名。中投證券及海通證券均表示,原奶再大幅上漲的動力不復存在,公司今年在成本端壓力會減少,而在收入端,隨著消費結構升級,高端奶保持高增長的情況下,今年的業績依然有望保持高增長。
從產品結構來看,平安證券估計2013年伊利的高端白奶占液體乳收入比重可接近40%,其中金典收入增長60-70%,預計2014-15年液體乳的高端產品收入可繼續快速增長。奶粉業務在國家“單獨二胎”政策的的驅動下,市場容量會增加。目前,伊利的金領冠、珍護也是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主力軍之一,有望迎來恢復性增長。
按公司的業績預估,2013年凈利潤增長80%左右,對應的凈利潤為30.9億元,對應的EPS為1.51元,當前股價相對2013年的業績不到25倍市盈率,比照2014年的業績,市盈率可能在20倍左右,考慮行業的景氣度,以及龍頭地位,存在明顯的安全邊際,中長線投資價值十分突出。從盤面勢來看,似乎也有一批嗅覺靈敏的投資者開始介入。
對伊利股份來說,最大的風險可能就是行業性食品安全事故,如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對公司的沖擊一樣。特別的是,今年又是本屆政府抓食品安全的開局之年,也值得投資者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