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曉 (湖南科技學院 411100)
《園林景觀設計》是環境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具有地域性特色,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等特點。我校的《園林景觀設計》課程開設于2000年,經過十四年的發展,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但與開設該課程多年的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校《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教學與市場脫節。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迅速發展,市場和社會對學生的工作經驗、知識掌握能力、計算機繪圖軟件的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園林景觀設計》教學目標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教學內容與市場脫節。
2.課程設置存在問題。(1)課程目標定位不清晰,配套基礎課程少,開課時間不合理。《園林景觀設計》是建筑和風景園林設計的課程,內容包括植物、氣候、美學、工程學和藝術設計等。現將其開設在環境藝術領域,削弱了景觀設計專業方向性,且相關的基礎課程開設較少。我校景觀設計是在大三下期開設的,臨近大四畢業,不利于學生專業實踐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2)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我校《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即理論部分、實踐部分和設計部分。六周共90課時,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理論為主,忽略了實踐和設計環節。(3)教學模式單一,課堂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沒有有效利用學校優勢資源。(4)考核機制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教學效果不突出。
3.學生素養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學能力不強,團隊協作欠佳,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植物景觀設計水平較低。
《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改革應注重理論、實踐、設計緊密結合,保證教學的前瞻性,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總體目標。
1.園林景觀設計人才的培養應以市場為契機,采取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實際項目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對Auto CAD,3ds max,Sketch,photoshop等軟件的運用和手繪的提升,重視設計思維的深入和表現,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設計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學生能力培養目標要通過課程與教學方式來實現,課程設置必須貼近實際、形式多樣、注重實效。(1)明確課程目標,增強開設基礎課程力度,加強師資建設。首先,我系應將《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安排在大二,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其次,積極開設與該課程相關的基礎課程,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儲備量;再次,建議環境藝術教研室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探索實用性強、知識量豐富的現代化教學之路,為學生就業和縮短與社會的差距打基礎;最后,我校也應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高素質景觀設計專業人才,支持和鼓勵本校教師提高學歷,攻讀景觀設計專業的碩士或博士。(2)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在《園林景觀設計》課程的學習中,理論課程涉及的相關知識多而廣,需有針對性地精簡理論知識,以騰出足夠時間讓學生完成實踐和設計任務。教學中,理論課安排約30學時,實踐課程約40學時,包括案例分析、植物見習、考察調研等專題,設計部分約20學時,包括設計測量、數據分析和設計。(3)豐富教學方法。①注重教學中“教”與“學”的轉換,從授魚到授漁。課程中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淡化傳統教學中“教”的概念,強化課堂中“學”的理念。課堂上通過師生交流、討論,營造學生主動求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張師生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肯定個體運用思維去考量課題的學習,設計教學中肯定學生個性的追求,倡導發散思維與綜合能力的訓練與培養。②“開放性”教學。《園林景觀設計》課程重在通過不同的專題學習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設計能力,不同的專題內容充滿著不同的選擇及可能,消除以往學到許多孤立的知識卻沒有工程意識的弊端;③以“賽”促“學”的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參加權威部門組織的設計競賽及省級、校級選拔賽或發表論文等方式來完成任務,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鼓勵學生可參加教師的設計項目,將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設計能力和見識。④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借用多媒體設備實施圖文并茂、動態視頻教學;借用實踐教學成果展進行作品評價、展覽與教學分析。⑤利用學校優勢資源及教學網絡平臺。我校是“園林式單位”,有喬木、灌木等植物近千種,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資源,拓展學生對植物的認知。此外,我校“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建設項目”和“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設項目”的藝術創新能力培養實踐中心”為設計實踐教學提供了保障。(4)完善考核機制。打破以往作業考試的考核方法,考試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考題不限于作業考試,學生可以自主選題,可以在各類正式刊物上發表論文來結課,可以進行市場調研,可以參與實際項目設計,可以完成設計任務書后參加權威部門組織的競賽活動及省級、校級選拔賽來完成設計,可以團隊協作完成設計任務書;改變以任課教師作為唯一評價主體的考核模式,采取學生互評、師生共評和設計競賽獎勵加分等開放式評價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3.創建教學網絡平臺,將課程資訊通過學校教學網站實行網絡共享,拓寬學生的知識儲蓄量和視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增強課程網站的教學功能,加強課程知識資源的建設力度,將教學日歷、課程介紹、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重難點、習題、參考文獻等上傳,同時選登學生優秀作品,并在網站增加具體案例圖紙、網絡收集的相關素材,實現網絡共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使教學網站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渠道;(2)在網絡平臺上建立教學相長的專題討論區、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教學過程管理機制,以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約束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科學道德觀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改革注重理論、實踐、設計緊密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賽”促“學”“互動式教學”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應變能力增強,綜合能力提升;網絡教學平臺的設置,不但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能約束學生,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考核機制的改革,注重興趣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動腦能力、應變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通過《園林景觀設計》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確立三個基點,即基礎理論教育、能力教育和創新教育,突出三個轉變,即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課程教學向能力教育轉變、模仿實踐向創新實踐轉變。
[1]李文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美術教育研究,2012(11).
[2]賈忠峰 李傳剛. 關于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探索[J]. 繼續教育研究,2012(8).
[3]黃蕾. 高職高專《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 青年文學家,2010(2).
[4]王翼豫.對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報,2010(7).
[5]向瀟瀟.環境藝術專業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