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萍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650000)
聲樂教學與其他教學同屬教育的范疇,與一般教學的不同的是,聲樂教學主張以個別形式進行授課。聲樂教學的授課形式表明了聲樂學科的特性,給聲樂教育者提出了最為基本的要求: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模式和毫無差別的教學內容去對待學生,否則就會出現千人一面的情景,甚至引發學生的各種嗓音疾病。作為聲樂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材施教很大程度導向了實際的教學效果,而能因人而異、為學生量體裁衣也是衡量聲樂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質的主要標準。“不同的人的喉壁(即——聲帶)的厚度、長度和緊張度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當然可以推斷出,嗓音也有各種不同的類型。”首先,根據聲帶的長度、厚度及綜合的嗓音條件,男女大致可分成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由于每個學生的音樂天賦、嗓音條件、音樂基礎、文化素養、心理素質、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藝術興趣、性格愛好、學習態度的不同,教學應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每一個學生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出總的教學計劃。”其次,在聲樂教學中,對于男女聲部的界定是聲樂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和訓練方法,而教學方法適合學生,才有可能能實現教學的目的。
因此,聲樂教師在第一堂課,就應該了解學生的嗓音條件及發聲情況,包括聲帶閉合情況、音域、呼吸方式及發聲存在的顯著問題,并根據學生的綜合情況對聲部進行界定,然后再制定初步的科學發聲方法及適合學生個體的聲樂練習曲及作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聽覺、視覺、等對學生的發聲狀況進行客觀分析,利用示范教學、講解等來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在發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實踐找到正確發聲時的機體感覺,并能根據具體方法在練習曲及聲樂作品中再現。聲樂教學中,聲帶、呼吸肌肉群及共鳴腔體等發聲共鳴器官,我們都是看不見的,只有在醫學器材的幫助下,才能了解它們的具體運動。因此,聲樂教學中的大部分發聲運動感覺都具有瞬時性,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從生活中找例子,運用生動形象且易理解的語言讓學生理解,并付出實踐,直至找到正確的發聲記憶。在每一個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計劃和訓練方法應根據學生實際發聲情況進行調整,并不是、也不能一成不變。
本節課使用的教材是西南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聲樂1》(聲樂作品集),進行聲音的發聲訓練及作品演唱。學生對象為某學校音樂教育專業12級本科班的學生。授課方式是一對四,學生性別為男生。時長為45分鐘。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1.掌握歌唱的呼吸技巧;2.通過母音與音階的級進訓練學生的發聲及音域;3.能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作品,并能初步完成二度創作。
教學過程如下:
1.氣息練習。首先,教師口述發聲基本要求:口鼻同時吸氣,吸氣擴展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等。發聲母音為lv ,盡量拖長,力度呈漸強式,音高走向為向上式。然后,教師示范,學生集體發聲。教師偶爾先示范,讓學生模仿自己,再讓學生集體發聲。時長約2分鐘。
2.母音訓練。訓練1:首先, 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打開穩定,吸氣擴張肺部, 腰部緊張,口腔打開等。然后教師在鋼琴上彈出音階,五度下行式,教師示范母音為mi ma后,彈奏音階,學生集體開始唱。練習曲呈級進式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a2,下至A.約6分鐘。
訓練2:首先, 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穩定,吸氣擴張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腰部緊張,口腔打開等。提示學生找打哈欠的感覺。然后教師在鋼琴上彈出音階,大調音階級進式練習,教師示范母音mi ma后,學生齊唱,級進上行后,下行, 音域上至B2左右,下至A.。中間,教師偶有停頓,讓學生模仿自己,并提示學生注意發聲要求,并比喻,如發聲像給聲帶按摩等等。時長約8分鐘。
訓練3:首先,教師口述發聲要求:喉穩定,吸氣擴張肺部;吸入氣息后發聲繼續保持吸氣狀態,小腹支撐發聲等。此過程中, 腰部緊張,口腔打開,提示學生找打哈欠的感覺,并告訴學生這是條跳音練習,要求氣息斷開。教師彈奏練習曲旋律,為大三和弦式級進式練習曲。教師示范母音mi ma后,彈奏提示音,學生齊唱,中間偶有提頓,提示學生注意發聲要求,音域上至b2,下至A.。時長約5分鐘。
3.聲樂作品演唱。教師講解作品風格,讓學生齊唱聲樂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教師伴奏時利用伴奏推進學生情緒和音量。學生齊唱時,遇到個別句子,教師停下示范。時長約15分鐘。
1.優點:首先,教師在發聲訓練開始前講解學生基本發聲理念,讓學生的發聲實踐有規可循;其次,教師在訓練過程有基本示范,讓學生的實踐有聽覺基礎;再次,教師在作品演唱時,對作品進行講解及示范,讓學生對作品有初步感悟,學生演唱時,教師能充分利用鋼琴帶動學生的情緒。
2.缺點:首先,練聲區母音的選擇過于單一,幾乎都采用母音“mi ma”沒有照顧到個別學生的發音問題,喪失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如有些學生邊音鼻音不分,有些學生發聲閉合狀態差;其次,教師只是一味讓學生集體發聲,沒有關照個別學生的發聲情況,如,練聲區2中,有學生在起音時聲帶閉合嚴重漏氣,聲音發虛,急需單獨解決并量身定制練聲曲;再次,教師在練習曲的音域選擇上未顧及學生的能力,高音區延伸過高,疑似揠苗助長,讓學生滋生出擠喉、跑喉及身體僵硬使勁,甚至聲帶閉合變形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科學發聲系統的建立;最后,在作品的選擇上,教師并未給每個選擇合適自己的曲目,而是統一演唱一首曲目,未顧及每個學生的音色,音域,及聲音表達能力等問題。
通過了解,此校的聲樂課程設置為一對四,大三主修后才進行一對一的教學,根據此校的基本情況,改進建議如下:
首先,對本班學生的聲音條件進行了解后,根據音色及發聲問題等進行分組,類似的四名同學上同一節課,如,將閉合漏氣的同學安排在一塊,初學者放在一塊,發聲技能較好的學生分到一組等。這樣,不僅可以使練習曲的母音、音域的選擇能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在教學中,讓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相互聽辨,發現問題、在練習母音的選擇上,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四條練聲區里體現,不能籠統選擇一樣的母音一唱到底。其次,在練聲過程中,教師應該給每個學生單獨發聲的機會,這樣既有助于了解個體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可以檢驗母音是否有利于解決學生的發聲問題,以便于及時調整。再次,教師的示范應該根據學生情況做到及時、夠量,并充分利用同組問題類似的情況讓學生相互聽辨,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問題。在發聲訓練中,教師應該做正反兩種示范,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初步聽覺印象,在一些只能憑肌肉感覺記憶的訓練中,應該讓不懂的學生來感觸自己的腔體運動。聲帶、橫膈膜,肺部等歌唱中運用到的器官,一般情況下,我們都看不到,那么相應的聲帶閉合,橫膈膜升降運動及肺部擴張等運動,我們只能靠感覺或腔體外部表象來獲得認知。教師應該在相關的發聲訓練中做正反面示范,讓學生去聽去感觸,幫助學生區分正誤,學生獲得的初步聽覺或觸感映象后將對自己的實踐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別,進行示范。最后,在聲樂作品選擇上,教師不能因為一對四的上課方式可能導致時間不夠用而輕易讓學生同唱一首歌。除特殊情況,教師應該根據每個人的音色、發聲技能等選擇合適學生個體的曲目,時間不夠,可以每次上課只唱一段。且在唱歌之前,應該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既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咬字吐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總之,聲樂教師應該讓因材施教貫徹于聲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才能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發聲系統,進一步實現對作品的二度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