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曉東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213000)
審視我國近年來工業設計專業的教育與實踐,其教育規模擴大化、研究方向多樣化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專業就業對口率卻常年不高形成了鮮明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與教育部對于工業設計專業最初的要求與期望相差甚遠。雖然近年來我國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群體逐年增多,多地政府對于工業設計行業的資金投入穩步上升,但是真正從事工業設計行業的人員數量卻始終偏低。這之間的問題形成有諸多原因,作為工業設計專業培訓機構的主導者,高校應當承擔主要的責任,高校對于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也直接影響著整個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就當前國內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效果來看,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中極少有人可以直接勝任企業的產品設計崗位,多數畢業生需要至少兩年的企業設計實踐經歷的培養,方可獨立完成產品設計項目。分析其原因,核心問題在于高校工業設計專業課培養與社會市場需求的嚴重脫節,首先是課程設置的重復性較高,其次是虛擬課題過多缺乏實際項目訓練,然后是缺乏系統統一的培養方案,最后缺乏跨學科的課程合作。
工業設計專業課中的核心課程就是產品設計類課程,作為模擬實際設計項目或是準實際設計項目課程,產品設計類課程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前的重要訓練過程,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或與團隊配合完成設計項目的能力,但往往效果差強人意,對于產品設計類課程不同教師有著不同的培養方案與要求,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完成產品設計類課程后水平良莠不齊。
模塊化教學法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發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嚴格的現場教學流程,整合教學資源,將教學過程模塊化,以統一高效的模塊化教學要求為指導,培養真正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具有實際操作與執行能力的專業人才。
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計劃與安排是緊密相連的,每個模塊化又是組成各個教學環節的中的元素,例如課程的開始環節就包含了多個模塊化教學元素。每個教學模塊需要與所在教學環節緊密相連,并且作為額外信息資源補充進本教學環節,意識形態上可以以教師主觀價值觀為參照,與學生互動加深學習效果。設立一個教學模塊首先需要考慮此教學模塊的目的是什么,其次是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度,然后考慮教學模塊相對于教學環節的意義何在,最后考慮的是教學模塊對于整個課程的價值。
產品設計類課程中建設系統統一的教學流程環節,并且制定一致的課程設計要求,確保專業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從學習成果的形成、教學方法確定以及評估指標選擇都有詳細統一的規章條例,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有效的保障教學環節的一致依賴于三個方面:首先,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預知課程培養的結果和要求,給學生信心與鼓勵;其次,根據課程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效率;最后,準確合理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包括課程設計方案的全部內容,綜合打分給予學生客觀實際的評價標準。教學環節一致的要求在于明確闡述教學目的,明確執行教學環節,明確評估教學成果,做到各個環節都有統一明確的規則。
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需要經過疑(好奇)、聞(知道)、思(思考)、修(習作)、造(執行)、業(成績)六個環節,模塊化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從對于設計目標的明確到嘗試捕捉創意的方法最終演化出設計結果的能力,使得學生明確設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單純的結果。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模塊化教學設計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流程:
(1)明確設計任務。教師需要根據產品設計類課程的不同方向預先設置好課程設計的要求,在課程開始階段以書面形式準確明了的告知學生。闡明課程任務要求之后,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在明確課程作用意義與未來就業工作的關系。
(2)合理劃分小組。產品設計類課程推薦以設計小組為位單位完成課程設計,組合形式以學生自愿為主,教師靈活調整為輔,目的是平衡各組的設計實力,每組人數以3~7人為宜,自由推選組長。教師在最終確定設計小組劃分時,需要參考學生的以往課程成績、知識能力水平、思想道德表現、家庭出身背景、興趣特長愛好、性格特征表現等諸多因素,靈活進行再調整,以小組成員間互補原則為主,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在組員各自發揮其優勢的情況下,相互促進完成任務,達到“相互強化”的目的;增進集體榮譽感,激發設計小組間的有益競爭,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設計有序展開。教師在產品設計類課程中扮演著主持人和引導者的角色,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兩條主線:一是需要完成的已有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二是要始終以課程設計為中心展開課程。教學過程中,從課程設計任務中體現教學目標,以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結合實踐做到教、學、用三者的緊密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其學習興趣。產品設計類課程設計的展開一般包括兩個階段:設計調研階段與設計實施階段,前者需要學生具備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產品系統設計等基礎學科的知識理論;后者需要學生具備產品三維建模、人機工程學、色彩心理學等課程的知識技能。課程設計展開環節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三組目標目標融入設計實踐中,突出課程重點與難點,解決實踐中的疑點。教師要時刻把握課程進度項目進度,提出階段設計要求并嚴格檢查,可以以小組匯報形式展開,促進小組之間的設計交流與信息資源共享。教師是此環節的組織者、實施者與調控者。
(4)設計成果評價。作為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最后環節,在教學目標與設計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展示并點評各組的設計作品,全班進行討論、總結、評比,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各組組長要代表全組做設計匯報總結,包括設計過程的工作量、設計方案的完善情況、設計作品綜述及自我評價。教師徐根據各組的實際設計成果給予客觀詳實的點評,評價包括設計作品體現的小組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作品的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以及各組的團隊設計表現等,以鼓勵評語為主分享各組設計作品中的閃光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設計興趣共同進步。
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模塊化課堂模式培訓模式有助于工業設計專業實干型人才培養。一方面,制定明確的課程要求與計劃,將課堂教學模塊化,以實際課題或模擬實際課題為設計訓練手段,小組畫設計,項目制管理,培養學生務實的設計觀念與設計意識;另一方面,模塊化課堂培訓模式統一了教師的教學內容與評價要求,使得學生的培養效果可預測課調控,有助于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1]商曉東 劉偉.城鄉公交車的人性化設計[J].裝備制造技術,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