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梁 (曲靖師范學院 655011)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樂理與視唱》課程改革芻議
劉學梁 (曲靖師范學院 655011)
《樂理與視唱》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音樂基礎理論課,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幫助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系統地掌握音樂基本理論與常識,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辨別音樂中的各種要素,發展內心節奏與聽覺。通過接觸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從而使學生能夠準確、系統地掌握從事幼兒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與視唱知識,也為其進一步學習其他音樂課程,如聲樂、鋼琴、舞蹈等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筆者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這門課程存在問題與不足。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仍然延續了上個世紀50年代斯波索賓、李重光的教學體系,理論性較強,缺乏學前教育專業的特色;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仍然延續了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方法陳舊單一,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再次,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資源在音樂學習中的完全缺失;最后,在評價體系上以筆試和口試為主,形式較為單一,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和優化《樂理與視唱》課程的教學,推進學前教育教學的改革,本人擬定以下改革方案。
在當今世界教育改革進程中,“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調動個體的主動性,激發個體的創造性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教學理念與宗旨。在這一基本指導思想之下,我們就要改變原有教師的角色與地位,使之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在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條不紊地組織學生的學習,而且能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另外,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201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文中明確地提出了要重視傳統文化,加強學校教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1.在教學內容上要系統有序、重點突出,使其更加符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色。目前我們用的教材是由林鴻平主編的《樂理視唱練耳》,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教程分為樂理、視唱和練耳三個部分。樂理部分安排“音與音高”“音的長短與記譜法”“節拍與節奏”等九個章節,完全繼承了上個世紀50年代斯波索賓、李重光的教學體系。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這種教學體系的優越性,它也為我國培養眾多的專業音樂教育工作者,但這種教學體系并不適合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來大多數沒有音樂基礎,在一開始就講授理論性較強的樂理,學生不但不易掌握,也不感興趣。因此,我認為在教學內容上要重點突出、從簡單到復雜。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剛開始接觸音樂時強化節奏的訓練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節奏相對與音高、和弦以及調式來講較為簡單,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同時,節奏在音樂學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它就像一個人的脈搏和心跳一樣,無論是以后學習鋼琴還是舞蹈,節奏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世界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很多國際上優秀的幼兒教學方法進行節奏訓練,如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對于加強節奏的訓練,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音樂感具有很大的益處。
2.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與時俱進,創設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來。由于擔任這門課的老師都畢業于專業音樂院校,在教學方法上仍然延續了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模式,方法陳舊單一,理論性太強,學生很難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之中,逐漸失去對《樂理與視唱》課興趣。因此,我認為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不斷學習幼兒音樂教育的相關理論與知識,把《樂理與視唱》的知識融入到節奏律動、做游戲、講故事和情景表演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樂理與視唱的理論知識。例如在講解音的時值、節奏、節拍以及節奏與節拍的區別時,我們可以借鑒奧爾夫關于節奏的訓練方法,通過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和諺語來教大家理解和辨認節奏和節拍。這種教學方法既簡單又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因此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也符合幼兒音樂教育的特點。
3.逐漸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引到學前音樂教育中來。在當代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視本民族文化傳承已成為各個國家、各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尤其是2011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頒布,更加明確地指出了要重視傳統文化,加強學校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文中指出:“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云南,音樂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然而我們卻發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在學校教育體制中并沒有得到有效地傳承和發展,尤其是在學前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作為培養幼兒師資的搖籃,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和緊迫的。因此,我認為首先要進一步整理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文化資源,建立一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庫;其次要建立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樂理與視唱》教材;最后,要把少數民族文化的學習融合在音樂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學習之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熱愛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4.建立多元化的學生成績評價模式,采取口試、現場表演以及音樂創編等形式。以往我們的評價體系都是以筆試和口試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并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親身體驗音樂的快樂。在體態律動、現場表演中鍛煉每個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同樣也是符合幼兒教育規律的。
在國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今天,要不斷地提高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加快學前音樂教育的研究勢。以上僅是筆者一些粗淺和不成熟的想法和見解,還請各位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