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532200 )
淺談高校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
鄭麗君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532200 )
中國畫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但是隨著改革開放與西方藝術思潮涌入的影響下,當代高等院校的中國畫教育普遍存在以寫實主義的素描、色彩為基礎訓練,并把這些觀念和技法照搬到中國畫的教學中,導致中國畫的傳統教學不夠重視,甚至有脫離我們中國畫本身文化、失去中國畫本身藝術精神的態勢,這樣狀況下的中國畫教育不得不讓人擔憂。本文結合中國畫的傳統技法、傳統文化、課程設置等方面,對高校中國畫課程教學如何改革進行探討。
中國畫;教學;文化
在當今中西文化交流的時代,文化信息、電子科技迅速更新交替的局面下,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比較注重素描、色彩寫實的西畫教學模式,并用西畫的教學模式運用到中國畫教學當中,導致忽視中國畫的傳統教學,使得中國畫教學不系統,不透徹或者模凌兩可,出現學生對中國畫的認識和觀念不清楚或混淆,甚至是對中國畫錯誤的認識,以及專業技能不扎實等諸多問題。因此,務必從中國畫自身的文化特點、藝術規律對中國畫教學進行改革,做到正本清源,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畫的教學水平、提高課程質量,才能讓中國畫這一傳統民族藝術更好地發展。
(一)臨摹課程的教學
臨摹傳統經典作品是為了讓學生能正確的認識中國畫的觀念、審美,學習中國畫的基本技法,這是學好中國畫不容忽視的第一步。
1.筆墨(色)訓練
早在南北朝時期謝赫中的“六法”就中提出“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也有云:“骨氣形似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然而筆和墨是不分家的,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清笪重光說“墨以筆為筋骨,筆以墨為精英”。可以說筆墨是中國畫的重要技法,往往是評價一幅畫高低好壞的重要標準。不管是寫意畫還是工筆畫,花鳥畫、山水畫還是人物畫,都要講究用筆用墨,即是通過用筆的勾皴擦點染,和用墨的焦濃重淡清的綜合運用來表現。
在中國畫筆墨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往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描,而缺少書寫性。因為中國畫不管寫意畫還是工筆畫,線條都是需要寫出來而不是描出來的,這是中國畫的重要特點。趙孟頫的題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因此,學畫的同時還需要注重書法練習,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和鍛煉筆墨技巧,掌握其中的法度。因為中國畫的用筆和書法的用筆是相通的,中國畫的線條只有通過書寫出來,才具有質感、力度和美感。學生學習掌握好筆墨技巧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觀念要正確并具備良好的技能,才能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和示范,樹立正確的觀念和作畫程序。
用色方面也和西方繪畫也有很大不同,由于高考前學生學習西方繪畫的色彩觀念根深蒂固,容易把西畫的色彩觀帶到中國畫當中,這也需要和學生講解清楚中國畫自身的色彩觀,以及中國畫自身的用色規律和方法。
2.造形訓練
眾所周知,西方繪畫的造型采用的是焦點透視,講究立體的、光影的,而中國畫則恰恰相反,不講焦點透視,不講立體、光影,而是講平面的,是通過筆墨來“以形寫神”,追求的是“似與不似”“天人合一”的意象造型。這是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觀念使然。一般學生剛開始學畫更多接觸的是寫實的西方繪畫,因此,教師務必給學生講清楚中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區別,并在課程設置上縮短一些素描、色彩課的課時,適當增加中國畫造型課程的課時,有意識的訓練學生摒棄西畫的明暗光影,純粹通過筆墨的概括提煉來進行塑造形象。
3.構圖訓練
謝赫“六法”中提出 “經營位置”,即是各種畫論中說到的“置陳布勢”“章法”“布局”,到近現代西方繪畫的引進,大家都約定俗成稱之為構圖。在西畫中的構圖規律常說的只有c形s形,而中國畫的構圖比西畫的構圖更為豐富:虛實、黑白、疏密、開合、主賓、起伏、輕重、呼應等等,中國畫的構圖體現辯證的宇宙觀和世界觀,是具有中國文化的圖式,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畫的構圖規律,并加強其綜合靈活的運用。
(二)寫生課程的教學
寫生課程很多高校都不夠重視,由于時間短促,出去寫生就僅僅出去轉一圈玩一下就算了,學生收獲不大甚至不知何為寫生。董其昌有云“畫家初以古人為師, 后以造化為師”,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寫生是我們從臨摹到創作過度的重要環節,這個環節課程應該受到重視,課時設置應該增加。因為通過寫生能讓學生親近大自然,了解生活,在大自然、生活當中發現美,產生藝術靈感。在寫生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用臨摹時掌握的筆墨技法,構圖規律等知識的綜合運用,又要避免刻板麻木的描摹自然物象,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喜好,甚至可以對物象進行夸張變形,將自己的主觀情緒情感和自然生活的客觀物象能很好的融合,這樣畫出的畫就不會死板、僵硬,而是活的,具有生氣的。
(三)創作課程的教學
經過前面臨摹課程的學習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以及寫生課程中發掘了藝術靈感和采集了素材,這為創作奠定了基礎。在創作課程當中,教師更要拓寬學生的思路思維,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更深一步的挖掘,將寫生得來的靈感、素材進行整合,將傳統技法和現代技法進行融合,鼓勵學生創作出新的面貌、新的樣式,并具有自己獨特情感、思想的高質量作品。
除了畫內功夫技法方面的學習,畫外功夫文化方面的學習也是需要兼顧的。因為中國畫包含詩、書、畫、印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學習中國畫不僅要學習傳統技法,同時也要學習書法和文化理論。
書畫不分家,很多學畫者只注重學習繪畫技法,往往忽視書法的練習,使得畫面中不敢自己題字,繪畫的線條出現軟、弱、綿、滯等缺點,因此需要加強書法的練習,而且應該把書法課程作為中國畫專業的必修課,并長期訓練,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提高書寫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筆墨表現力。
此外,還應多開設必修或選修的文化理論課程,如畫史、畫論、古代漢語、詩詞等課程,加強傳統文化理論的教育,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境界等綜合修為。只有畫內功夫和畫外功夫的綜合教學,才能讓學生更全面、更好地學好中國畫,而中國畫這一傳統民族藝術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
[1]鄭午昌撰,陳佩秋導讀《中國畫學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周積寅編著.《中國畫論輯要(增訂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4]齊白石著.《齊白石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5]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鄭麗君,女,1983年出生,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現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藝術系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