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國
問:喂藥前,要不要仔細看藥品說明書?
肯定要看!只聽別人說或道聽途說,是絕對不可以的!
藥物說明書是指導病人用藥的根據(jù)之一,具有法律效力。用藥前閱讀和理解說明書,是安全用藥的前提。規(guī)范的說明書應包括核準日期和修改日期、特殊藥品/外用藥品標識、說明書標題、警示語,以及藥品名稱、成分、性狀、功能主治/適應癥、規(guī)格、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老年用藥、藥物相互作用、臨床試驗、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貯藏、包裝、有效期、執(zhí)行標準、批準文號、生產企業(yè)等條目。
閱讀時特別要注意核對藥品名稱和有效期,弄清該藥對你的寶寶有沒有禁忌,以及服用劑量、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
問:讀懂了說明書還需要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嗎?
仍然需要!
說明書是普遍性的指導,而醫(yī)護人員則會根據(jù)你的寶寶做出個性化的指導。比如說明書規(guī)定2~3歲用量為多少毫克;而你的寶寶年齡已過2歲,但體重卻達不到標準,醫(yī)生就會告訴你適合你的寶寶的具體用量。還可能針對你孩子的遺傳因素、過敏體質、合并癥問題等,作出詳細的指導。
問:處方藥是從醫(yī)院買還是從藥店買?醫(yī)院的藥普遍比藥店的藥貴好多。
在醫(yī)院醫(yī)生看病開方,到可靠藥店拿藥,是最好的!
在西方,多數(shù)是按處方在藥店購買。西方的處方制度非常嚴格,沒有處方你是絕對買不到處方藥的。我國目前也實行醫(yī)藥分開制度,但有的藥店不要醫(yī)生處方,而是病人訴說癥狀,售藥店員臨時開的處方。這是違背原則的,應予避免。
問:口服藥如何掌握服藥時間,一定要遵守嗎?
應該遵守醫(yī)囑的服藥時間。
不同藥物的性質和作用,要求有不同的服藥時間。
飯前口服藥凡是要求藥物充分、快速吸收,無刺激性的藥物,均應在飯前服。如健胃制酸藥胃蛋白酶合劑、思密達、胃舒平、鈣鉍鎂、氫氧化鋁等;止瀉收斂藥如活性炭、次碳酸鉍、鞣酸蛋白等;驅蟲藥如驅蛔靈、甲咪唑等。
飯后口服藥如助消化藥乳酶生、媽咪愛等;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水楊酸鈉、硫酸亞鐵、三溴片、黃連素等;脂溶性在飯后吸收好的藥,如維生素A、D、E、K及灰黃霉素等。
睡前口服藥催眠藥如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緩瀉藥如酚酞、液狀石蠟、甘油等。
問:不同年齡的寶寶如何喂藥?
給不同年齡寶寶喂藥有不同的技巧。
半歲以內嬰兒應在饑餓時喂藥,先喂幾口奶,再喂點藥,反復如此,直至將藥喂完。若用奶瓶喂藥,每次加水量不可太多,喂完藥后再喂奶。切不可將藥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為可能會出現(xiàn)凝結現(xiàn)象或降低藥物療效。
1歲左右的孩子喂藥,應把丸、片劑研成粉狀,用水調成稀糊狀,把孩子抱在懷里,呈半仰臥狀,左手扶持小兒頭部,右手持藥匙取藥慢慢喂下,待孩子將藥吞咽后,再繼續(xù)喂。
2~3歲孩子拒絕服藥時,可通過一個軟管把藥注入頰與臼齒間,避免藥液與舌面上的味蕾接觸,也可冷卻藥液使藥味減輕。喂藥后,應繼續(xù)喂溫開水20~30毫升,以利于殘存在口腔與食管的藥物進入胃。
4~5歲的小兒宜服流體類藥物,也可將藥片研碎,溶于糖漿或某些食品中。
6歲孩子就可吞藥片,囑孩子將藥片放到舌根區(qū),并立即喝水,把藥吞咽下去。
問:孩子不吃苦味藥怎么辦,可以捏鼻子灌嗎?
絕對不可灌藥!
灌藥是有危險的,特別是捏鼻子灌藥更危險。你捏著寶寶的鼻子,可他還是要用口喘氣,藥水就容易被吸入氣管里,量少會引起嗆咳,嚴重時可引起窒息,或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另外,灌藥的恐怖操作會造成寶寶的心理損害,下次喂藥他會更緊張,更加拒絕。
問:有些藥水是渾濁的,有沉淀,怎么服用?
混懸劑一定要搖勻再服用!
一般水劑藥有溶液劑、混懸劑、乳劑三種劑型,溶液劑是把可溶性藥物溶解成供口服的液體制劑。口服溶液劑應為澄清的液體,放置后不應該出現(xiàn)沉淀物;乳劑是把指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經(jīng)乳化劑乳化后,形成供口服的油/水型乳濁液的液體制劑。口服乳劑應呈均勻的乳白色,無分層現(xiàn)象。這兩種制劑服藥時不必搖勻,直接口服即可。
口服混懸劑系指難溶性固體藥物的微粒分散在液體介質中形成的液體制劑,也包括口服干混懸劑,即難溶性固體藥物與適宜輔料制成的、臨用時加水振搖可形成口服混懸劑的粉末或顆粒??诜鞈覄┲械奈⒘稚⒕鶆?,不應很快下沉;下沉的微粒不應結塊,經(jīng)振搖仍能均勻分散。
口服混懸劑如果不搖勻,先喝的藥濃度低,劑量不足;后喝的藥濃度過高,劑量過大,甚至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