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渭塘第二中學 寧雪紅
“口而誦,心而惟。”朗讀古文,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訓練語感的一次再創作活動。初中生閱讀古文,往往覺得句子佶屈聱牙,內容晦澀難懂。許多語文教師對此也感到無從著手,望而卻步。筆者有幸觀摩了“相城區——常熟市”初中語文同題異構教學交流活動。《記承天寺夜游》的兩位執教者添“醋”漏“油”,趣讀古文的方法,博得了聽課教師們的高度贊賞。下面,筆者以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為例,從添讀、漏讀、配讀三方面來談妙趣橫生讀古文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添讀,是在古文適當處,添加一些能充分表露作者內心情感的嘆詞、語氣詞等,使其含蓄蘊藉的心境得以酣暢表達。常熟新莊中學殷春蘭老師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中,通過添讀式的朗讀,來引導學生領悟一種達觀人生。老師要求學生在課文末段,自由添加一些嘆詞,來切身感受蘇軾的曠達心境。有的學生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前,加一個“呵呵”,讀出了蘇軾的閑情逸致,愜意自得。有的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前,添了個“哈哈”,讀出了蘇軾的閑適豁達,自豪滿足。也有的學生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前,加了一個“哎”,品出了蘇軾的落寞感傷。
臺下的學生凝神細聽,沉浸在添讀的趣味朗誦中,有些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紛紛舉手,要求自己也來讀一讀,感受一下當年蘇軾的達觀生活態度。
再看,相城實驗中學的陳雁老師執教《記承天寺夜游》,也別有味道。陳老師要求學生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中,添加一個嘆詞,讀出了蘇軾庭中賞月的心情。有的學生在“庭下如積水空明”前加一個嘆詞“咦”,讀出了一種驚喜、愉悅、悠閑;有的在“蓋竹柏影也”前加一個嘆詞“哦”,讀出了恍然大悟的感受。這聲情并茂的朗誦,博得了同學們如雷的掌聲。
兩位老師添讀的方法,可謂別具匠心,異曲同工,均能注重學生的個性朗讀與自主表達。《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注重個性化閱讀,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在饒有興致地添讀、揣摩、感悟中,輕松自在地漫游到了作者閑適豁達的心靈深處。
漏讀,是讀者故意刪減一些值得含英咀華的關鍵詞進行朗誦,以此引起學生對文本的關注與思索。筆者執教《記承天寺夜游》,范讀課文中,故意漏讀了一個“閑”字。讀畢,一雙雙手高高舉起。
一個孩子臉上露出竊喜的表情,說道:“寧老師,您剛剛漏讀了一個‘閑’字哦!”我說:“你聽得很仔細,謝謝你大膽地指出老師讀錯的地方。”然后,我將“閑”字用特大號字體,書寫在黑板中央,以此為文脈,來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蘇軾遭遇貶謫后的閑情、閑適。
再看,某教師在賞讀“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時,先要求學生去掉“蓋” 字讀,再加上“蓋”字,把“蓋”字讀得夸張一些。該生故意將“蓋”字讀音拉長,似有余音繚繞的感覺,臺下的同學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課堂氣氛融洽且活躍。
師問:讀出了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答:去掉后沒有朦朧美,加上“蓋”字,蘇軾有恍然大悟之感,似如夢初醒。
明代王守仁認為誦讀時要“口誦心惟,要反復推敲,虛心體會”。這位教師先后運用了漏讀法與添讀法,讓學生在朗誦比較中,體會文本精髓,走進作者心靈深處。可見,漏讀,運用得當,也是一把開啟古文教學之門的神奇鑰匙。
配讀,是根據古文內容所描繪的具體情境畫面,配上音樂、動作、表情等輔助形式,來趣讀古文。
古文,是一種朗誦起來抑揚頓挫,猶如珠玉落盤的文體。適合配以古箏、揚琴等樂器演奏的舒緩典雅樂曲,營造情境,愉悅身心,達到一種雅致的美感。張志公先生也說過:“一篇文章,讀出聲音來,讀出抑揚頓挫來,讀出語調神情來,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得要透徹得多,從中受到的感染要強得多。”
筆者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時,配以與課文內容相協調的古箏曲《水月空禪心》,請同學們配上適當的動作、表情朗讀。隨后,請一位同學來示范朗讀。在輕柔舒緩的配樂中,似沐浴著清朗的月光,學生左手執卷,搖頭晃腦,嘴角微翹,表情愜意,當朗誦到“蓋竹柏影也”,他將持有書的左手繞至后腰,右手捋下巴,俯視地面,眉頭舒展,露出豁然開朗的神情,儼然當年的才子蘇軾閑庭賞月的情景。原本生澀無味的古文,在這位同學深情并茂的演繹下,立刻鮮活生動了起來。他妙趣橫生的配讀贏得了聽課老師與同學們的嘖嘖稱贊。
課上,一位平時善于發言、性格活潑的孩子,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想為這位同學出色的朗誦點個贊。他的朗誦富有創意,表情豐富,語調抑揚頓挫,語速適中,非常有感染力,就像一個優秀的演員。”
別開生面、凸顯學生個性的配讀有利于學生慢慢進入角色,與文中景、文中情、文中人溝通,達到文意、文情、文境相和諧的境界,亦可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感受到古典文學不可抵擋的魅力。如此古文吟于口,其樂不必言。當然,配讀也要適度,不可過于花哨,喧賓奪主。有時可根據文本內容與描繪的意境,輔以一至兩種配讀手段即可。
朱熹在《學規類編》中指出:“讀書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吟詠,為有功耳。”吟詠古文,不免乏味枯燥,如能添“醋”漏“油”,沿波討源,趣讀古文,則雖幽必顯,讓我們的古文課堂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