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振華
(河南化工職業(y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
校園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在學校象牙塔中的學生們除了單調的學習之外,無其他事情可做。同時這個寧靜的避風港又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和外面的世界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的苦悶、抑郁、歡樂、叛逆與網絡、影視劇、暢銷書等大眾傳媒交織在一起,創(chuàng)造和吸收了許多新的詞匯,形成校園特有的語言現象。
校園流行語,顧名思義是指在一定時期流行于校園中的一種言語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語的流變性和時效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在于它的幽默調侃性。在悠閑自在同時又單調乏味的生活中,學生們在無聊之時,會千方百計地“找樂子”,從而潤滑一下枯燥的生活。如把上廁所說成“上世界杯”、World cup各取開頭一個字母,組成WC;形容較胖的人叫卡門;如果有人對你說:“你真像孔雀!”別以為那是在贊美你,而是說你太自作多情了。還有極夸張的句子:“真有你的,連用腳指頭都能想明白的事情,你竟然也搞不明白!”
其次是獨特的知識性和技巧性。學生都很會玩文字游戲。他們通過改變詞性和常見的搭配來表現新奇的感官快樂。“十分感謝”說成“嚴重感謝”;“很難看”說成“奇難看”或“暴丑”;通過拆字,形容比較笨的人是“竹木一郎”;把教導處說成DOME—A。(南極冰層最高點,時刻有暴風雪發(fā)生,是一個極為可怕的地方)
漢語中詞及其以上的語言單位都能獨立運用,并能表達豐富的意義。這一特點使校園流行語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
1.單個詞或短語
酷:從英文“cool”音譯過來的,它的本意是“冷”。20世紀50年代,曲調柔和的“cool”爵士樂問世,一改20世紀30年代瘋狂搖擺樂的風格,以深沉、冷峻的格調贏得了當時美國青少年的青睞。“cool”初期指一種反主流的標新立異的思想和與眾不同的形象、行為,后來擴大為贊美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他這身裝扮真酷。”“說著就酷著一張臉走到前面去了。”
爆:指事情沒做好,砸了、完蛋了。“我這回考爆了。”
亂:“亂有趣”、“亂好玩”,指特別吸引人,常常用于剛上大學的學生口中。
牛:說大話,看起來底氣十足。“你牛什么牛。”“他真牛。”
爽:指痛快。“我真想去網吧里爽上一把。”
炫:炫目、耀眼,形容成就突出。“讓你們成為職業(yè)樂團,炫透整個中國。”
遜、菜:形容人笨、傻、呆。“餓菜了”“估計那司機早被她侃昏菜了。”“這人真是遜斃了。”
玩:表演、賣弄。“玩深沉”(故作有城府、有修養(yǎng)的樣子)。
給力:一般理解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剛才的小品給力嗎?”
變態(tài):言談舉止怪異,和一般人不一樣。“我脾氣暴躁,宿舍的人說我最近有點變態(tài)。”
搞定:也說“搞掂”,指事情成功落實。“這個電腦編程我已經搞定了。”
郁悶:心情煩悶時常這樣說。“今天太不順了,郁悶!”“于是此人郁悶不已,借酒澆愁。”
崩潰:受不了的另一種說法。“他怎么隨便拿人的東西?真崩潰!”
掛了:沒考及格的委婉說法。“我的數學很差勁,這次又掛了。”
秀斗:頭腦有問題。“喝了咱的酒啊,上吐下瀉就秀斗。”
烏鴉嘴:人說出不好的話成真了,這個人就被稱為“烏鴉嘴”。“比烏鴉更讓人討厭是烏鴉嘴。”
還有帥呆了、酷斃了……
流行語中大部分是詞或短語,因為它們的形式短小精悍,運用起來自由靈活,能更好地適應年輕人多變的思維和快速的交流。
2.句子
“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行的”“我愛你,不久,才一萬年”。
有對聯(lián)“吃了睡睡了吃吃吃睡睡,談了吹吹了談談談吹吹”,橫批“及格萬歲”。
有民謠形式的:“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簡單四句話就概括了大學四年的心態(tài)發(fā)展。
還有打油詩“某某大學,星光燦爛。走近一看,破破爛爛。十個老師,九個笨蛋。還有一個,神經錯亂。”中學生的消極反抗心理可見一斑。
有的句子則是從流行歌曲、廣告詞以、報刊小說、熱播影視劇及網絡中吸收進來的。如歌詞“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廣告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報刊小說:“你以為你是誰”,“我是某某,我怕誰”,“無知者無畏”,“痛并快樂著”……影視劇:有日本動漫《灌籃高手》中的經典臺詞“我們是最強的”;馮小剛《手機》中的“有一說一”,費老用方言說的“做人要厚道”;《大話西游》中的經典更是數不勝數。這些都被學生拿來取樂。對待你煩的人就說:“這家伙沒事就長篇大論。整天嘰嘰歪歪,就像一只蒼蠅,對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蒼蠅,飛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別人向你借東西,你可以這樣說:“你想要嗎?你想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清楚你想要,你真的想要嗎?難道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向愛人表白:“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一個期限,那就是一萬年。”;如去年流行的“神馬都是浮云”,就源于紅遍網絡的“小月月”事件。
3.字母詞或英漢夾雜。其中英文縮寫和漢語拼音縮寫兩種形式主要出現在網絡用語中,“幸福ing”目前只用于網絡中。
英語:Sorry OK Shit See you Yeah Bye
英文縮寫:DIY——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
IN In fashion,最時尚的,來源于In fashion
IF I faint,我暈
ICQ I seek you,我呼你
CU See you,再見
BBN Bye bye now,要走了
BIF Basis in fact,事實上
BRB be right back,我要走了,很快回來
BTW By the way,順便問一下
WB Welcome back,歡迎回來
OIC Oh,I see 哦,我明白了
BF Boy friend 男朋友
漢語拼音的縮寫:CBA——酷斃了 PMP——拍馬屁
GG——哥哥 MM——妹妹 PPMM——漂漂妹妹
英漢夾雜:有事call我,擺個pose,參加一個party,who怕who,I服了you,絕對OK,O科,世界No.1,No問題,幸福ing(正幸福著呢),快go,去shopping,演唱會的氣氛high到最高點
4.數字詞。 這里的數字詞已經不只是數字的含義,而是被賦予了諧音的漢字所表達的意思。數字詞高頻率地出現在網絡用語中。
如:520——我愛你 53——我想你 584——我發(fā)誓
1314——生一世 56一無聊 246——餓死了
837——別生氣 55646——我無聊死了
比較特殊一些的:B4——鄙視 F2F——Face to face,面對面
“凡是社會生活出現了新的東兩。不論是新制度,新體制,新思潮,新物質,新工具,新動作,總之,這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陳原《社會語言學》)流行語歸根到底來源于社會,它具體又分為幾個主要的方面:
1.來自方言,特別是粵語和港臺語。在學校有特色的方言和方言中有特色的詞,成為學生競相模仿的對象。比如東北方言“鬧心”,廣東話“埋單”“靚”“搞定”,“八卦”來自香港,湖南話“蠻”,北京話“有戲”“歇菜”,臺語“菜鳥”“哇噻”“放鴿子”等。
“菜鳥”源于臺灣,當地賽鴿風氣很盛,吃行或歸巢能力不足的鴿子,常常被淘汰作為菜肴,稱作“菜鳥”,因此“菜鳥”一語被用來形容能力不足的人,現在經常稱呼網絡初學者。
“放鴿子”又叫“放粉鴿”,臺灣地區(qū)平時訓練賽鴿常常將它們帶到遠方,任意于路邊放縱,然后回家等候鴿子回巢。于是此詞被拿來形容半途舍棄同行的朋友而自行返家的行為,近日逐漸擴大為形容一切失信的舉動。
“哇噻”臺語罵人的粗魯話“我使你娘”,相當于國語的“我操你媽”,兩者有時都只是表示驚嘆語氣,并無惡意;而國語又常在表示驚嘆時,縮讀為“我操”。嫌其不雅,所以便讀作臺語“我使”,卻又因臺灣普通話沒有元音,所以讀作“哇噻”。
再有一詞“秀斗”,源自英語“short”一詞,含“記憶力差的”“智力弱的”“電路短路”等義。傳入日語后被臺語吸收。又被讀作臺語“秀斗”,形容思路障礙。傳入大陸又有了“突然變得神經”的意思。
2.社會時事。 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2009月初,在百度貼吧里突然有人發(fā)了一張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圖片,圖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沒多久,便有網友相繼模仿此句式——“哥上的不是班,是寂寞。”“哥讀的不是書,是寂寞。”一時間,網絡上、生活里開始集體流行這種句式。2010年的網絡紅人“犀利哥”,犀利哥,源自蜂鳥網上傳的一組照片,后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論壇一篇帖子——《秒殺宇內究極華麗第一極品路人帥哥!帥到刺瞎你的狗眼!求親們人肉詳細資料》而迅速走紅,被網友譽為“極品乞丐”、“究極華麗第一極品路人帥哥”、“乞丐王子”等。之后,被網友廣為追捧。“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事不能說太細。”“偷菜去”、“今天買了什么車?”“人生就像是一個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悲劇)和餐具(慘劇)。”這些時事流行語在校園中流行一時,過去之后,有的就很少再用了。
3.校園生活。 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即將進入社會,有困惑和壓力,也有奮進拼搏。“考級”“考研”“考托”“應聘”“找工作”“找寄托”(考GRE和TOEFL),還有的找“槍手”。日常生活方面,洗許多衣服的日子是“大喜之日”,形容校園內閃電式的愛情為“半月談”,上自習叫“革命”,“疲軟”是指沒錢了,化妝被稱為“奮(粉)發(fā)圖(涂)強”,男生追女生叫“釣魚”,女生追男生叫“釣蝦”,早上鍛煉是“早戀”,下午鍛煉則是“黃昏戀”。
4.網絡及手機短信,是校園流行語的主要來源和使用渠道。 如:“sigh”意為一聲嘆息,也許因為人們心里的郁悶太多,“唉”一聲仍不能發(fā)泄,所以還要“sigh”一下。有網蟲發(fā)過這樣的帖子:“醬紫,一會再來打打鐵子,TMD,5可是非典型帥哥啊,7456,88!”這樣漢英、數字夾雜的話,全意是:“這樣子,一會再來發(fā)帖子,他媽的,我可不是一般的帥哥啊,氣死我了,拜拜!”如此五花八門的網絡流行語傳播在校園中,如果不是其中一分子,外人恐怕是很難看懂的。
校園流行語的來源還有如廣告語、股市語、影視劇、報刊小說等,它們都有很強的時效性,變化之快只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校園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匯和搭配方式由于使用太過頻繁,早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和形象的表現力。只有那些新奇的、具有強烈表現力的詞匯和搭配方式才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于是,他們就創(chuàng)造和吸收了一些不太符合傳統(tǒng)語法的新詞,其中常見的結構類型有:
1.舊詞賦新義。 很大一類是意義上的反用。若有人說你是他的偶像,你不要激動,“偶像”就是指嘔吐的對象。“天才”是天生蠢材,“神童”指神經病兒童,“可愛”是可憐沒人愛,“討人厭”指討人喜歡百看不厭。
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質,“恐龍”指網上姿色欠佳的女性,“青蛙”指上網的男性,“灌水”指在BBS上發(fā)表文章,“挖坑”指在BBS的公告欄上發(fā)文章給網友,“挖洞”指設陷阱,“沖浪”指從一個網站到另一個網站連續(xù)不斷地鏈接、瀏覽。
2.音譯新詞
show——秀 shopping——血拼 TOEFL——托福
pattern——拍拖 home-page——烘焙雞
E-mail——伊妹兒 cool——酷 pose——剖絲
卡瓦伊——可愛,日語音譯
撒油那拉——再見,日語音譯
3.諧音法。 利用某些詞語讀音相似的特點,進行有趣的替換。如:故意把“俊男”說成“菌男”,“美女”說成“霉女”;還有數字諧音:886——拜拜嘍 520——我愛你 530——我想你 56——無聊
4.簡省法。 In是In fashion的簡省,更簡短也更有力度。“面”是“面瓜”的簡省,形容人懦弱無能;“爽”是“爽快”“清爽”的省略,指舒服、暢快;“巴”指下里巴人,老土;“遜”指“遜色”,差勁,比不上;“閃”指閃開,躲閃,有離開之意。
“call我”用兩個音節(jié)代替了“給我打電話”的意思,省卻了三個音節(jié)。“DIY”代替了“do it yourself”;PMP代“拍馬屁”。這些詞或省略了筆畫或省了音節(jié),能有效提高交流的速度。
5.仿用法。 這種用法給人以特別的新鮮感。如把“眼瞎”說成“眼瘸”,“電線短路”本來是物理現象,用于“大腦短路”來指反應遲鈍。仿用原詞的結構,產生新詞。如“藍顏知己”“家庭婦男”。
6.詞性的活用。 “很+名詞”如:很淑女、很紳士、很西藏、很英雄、很現代,在這里,名詞帶有了形容詞的性質。比如“西藏”本義是中國的一個省份,然而在說“很西藏”的時候,卻是指和西藏有關的某種氣質或相貌,或某種裝飾,如此等等。
“嚴重+動詞”如:嚴重感謝、嚴重傷心、嚴重后悔,用“嚴重”代替“非常”,有一種具體化、形象化的效果。“嚴重”的形容詞性弱化,偏向了副詞。
“巨、狂、暴、奇、亂、惡”+動詞 / 形容詞。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有和另外一個語素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詞而獲得自由使用的資格。而青年人卻把它們變成了自由的程度副詞,這樣能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備了具體、生動、可感的外在形象,豐富了語言的表達能力。如《三重門》中有一段對話:
“我還看見你和她一起散步,靠得簡直是那——東北,你來說——”
“我說,是賊近啊!”
“惡近!”
“忒近!”
“巨近!”
校園流行語是青少年學生表達生活感受與自身需求的一種重要符號,它從語言的角度表達著他們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tài)的取向。
第一種是求新求異的心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青少年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漲。經過20多年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洗禮,當代青年的思維模式已經完全不同于父輩,他們以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個性為人生的主要目標。當今的學生敢于想象、勇于創(chuàng)新、不甘平庸,求新求異的心理在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突破傳統(tǒng)詞匯的局限,創(chuàng)造和吸收了大量“異類”的詞語。比如“原來如此”,許多人說成“原來如北”、“原來如比”;不說“東山再起”而說“咸魚翻身”。甚至“鯨魚翻身”。他們這樣做就是要人感覺他們不同尋常。
第二種是從眾模仿心理。生活在同一種環(huán)境下,學生對生活、學習及工作的壓力有著共同的認識,有著共同的話語。再加上網絡、影視等的推波助瀾,使這種新奇的言語形式迅速在校園傳播開來。
第三種是消極的心理在起作用。特別是大學生,社會的發(fā)展對他們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就業(yè)壓力、考研壓力增大,煩惱增多,為尋求心理平衡,通過語言來宣泄。如:郁悶、無聊、變態(tài)、去死吧、Shit、我靠……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精英,校園流行語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青年獨立意識的覺醒,也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我們應該發(fā)揚自我創(chuàng)新精神,抵制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增強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yǎng)健康成熟的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楊文全.流行語的界說與初步描寫[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2]楊文全.許艷輝.試論校園流行語的特點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沈杰.楊長征.“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評選與分析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2(5).
[4]陳思.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語狀況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2(5).
[5]臧汀生.臺灣地區(qū)國臺語融合詞匯淺談[C]//陳恩泉.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6]陳原.社會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2000.
[7]邢欣.都市語言研究新視角[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