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虎鈺
(四川大學 文新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李光庭的《鄉(xiāng)言解頤》乃作者晚年“追憶七十年間故鄉(xiāng)之謠諺歌誦,耳熟能詳者”之作。作者深感“農(nóng)諺、童謠、村歌、輿誦,散見于史傳者,不可勝計”,且“高下長短之音節(jié),亦成自然之天籟”,并念“生于鄉(xiāng)而不知鄉(xiāng)之俗,昧矣。知鄉(xiāng)之俗而不聞鄉(xiāng)之言,聾矣”,于是歷經(jīng)數(shù)年,遍訪古籍,“念之于口而筆之于書,其言散而無紀,部之以天、地、人、物,名曰鄉(xiāng)言解頤”。作者世居寶坻林亭口,距離北京不遠,風俗與北京有許多相似之處。
《鄉(xiāng)言解頤》記錄大量民間俗諺俗語,作者廣涉文獻,探究語源,再加上方言佐證、詩歌闡釋、典故編排,內(nèi)容極其豐富,對漢語研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本文試從俗諺俗語方面對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的相關問題隨手做了記錄,整理成文,以求大方指教。
1.燋麥遇霧則多獲:麥子成熟時遇到大霧天氣會增加小麥產(chǎn)量。《鄉(xiāng)言解頤·卷一·霧》:“燋麥遇霧則多獲,未解其理。”
按:《說文解字》:“燋,所以然持火也。”《字匯·火部》:“燋,與焦同。”燋通焦,有干枯、干燥的意思,唐代詩人儲光義《同王十三維偶然作》詩之一:“仲夏日中時,草木看欲燋。”是指仲夏正午草木干燥欲燃的樣子。河南方言中有“燋麥炸豆”一詞,河南地處華北平原,小麥于五月底到六月成熟,大豆九月份成熟,屆時華北平原天氣炎熱干燥,作物極易在太陽暴曬下,自行脫落秸稈,人們必須抓緊時間收割。但在收獲時巧逢大霧,增加作物濕度,使作物果實不易脫落,便于收割,損失更少,就會大大增加作物產(chǎn)量。“燋麥遇霧則多獲”便是對這一生產(chǎn)現(xiàn)象的詳細描述。“燋麥炸豆”也用以形容時間緊迫。
2.給頂帶:賜予官銜,此處應指榮譽頭銜。《鄉(xiāng)言解頤·卷三·笆工》:“嘉慶元年,年已八旬,老民例給頂帶,伊頗艷心,而衙門不能無費。向老妻索取素蓄,其妻恚曰:‘辛苦了一輩子,留作棺材本,為此用去,你是瘋了是傻了!’某正色曰:‘婦人家曉得什么,我花了這幾兩銀子,你就是夫人了。’傳以為笑。”
按:《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頂戴,清代用以區(qū)別官員等級的帽飾,又叫頂帶、頂子。”雍正年間,皇帝為鼓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推出“老農(nóng)”政策,規(guī)定各州縣每年保舉老農(nóng)一名,授予頂帶,享受八品官榮譽頭銜。《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耆老義民,量其捐谷多寡,或給匾額,或給頂帶榮身。”《新清史卷十·本紀十》:“甲子,令州縣歲舉老農(nóng),給頂帶,以示鼓勵。”但隨著老農(nóng)地位的提高,各地出現(xiàn)了弄虛作假的情況,保舉老農(nóng)和授頂帶權為胥吏操縱,導致賄賂成風。《鄉(xiāng)言解頤》中記錄的正是這一歷史現(xiàn)象。“給頂帶”也是皇帝賞賜有功之人的極佳方式。《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著廣厚查明此項兵內(nèi),若有實在奮勇出力之人,即行奏明,賞給頂帶,以示鼓勵。”
3.老拉瓜:最小的兒子。吹鼓手:小孩子。《鄉(xiāng)言解頤·卷三·樂工》:“女子二七而天癸行,婦人七七而天癸絕。村嫗常言曰:彀不彀(彀通夠),四十六,四十七八養(yǎng)個老拉瓜,四十八九還養(yǎng)一個吹鼓手。不知作何解。”
按:《俗語詞典》:“夠不夠,四十六,指婦女四十六歲停止生育。”[1]拉瓜,一種蔬菜,在北方(例:河南方言)倭瓜又叫拉瓜,長條形,顏色多為墨綠色,又分春拉瓜和秋拉瓜,春拉瓜在八月份基本不再結果,秋拉瓜一直持續(xù)到下霜。四十七八養(yǎng)個老拉瓜,是說婦女在四十七八歲還能生孩子。《方言大詞典》:“老拉瓜,最小的兒子,北京官話,冀魯官話(天津)。”《漢語大字典》:“老,小,排行最末的。”《西游記》第十八回:“我那太公有個老女兒,年方二十歲。”河南話里,老拉瓜指一直持續(xù)到下霜的秋拉瓜,個頭小,口感也不好,俗稱小倭瓜頭。因此,此處的老拉瓜指最小的孩子。可證。
各類俗語字典里未見“四十八九還養(yǎng)一個吹鼓手”的記錄,只有《俗語詞典》:“四十八還生個叫喳喳(哇哇),叫喳喳指小孩子。”用小孩子愛哭叫這一典型特征代指小孩子。同理,吹鼓手也能制造出大量聲音,與“叫喳喳”有異曲同工之妙。蓋民間俗語大都口耳相傳,時間久了,流傳在民間的版本就會多樣化,實指同一現(xiàn)象。另外民間俗語都講究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八、渣,迭韻;九、手,迭韻。其意義是相同的,都指小孩子。
4.請大夫:請醫(yī)生看病。《鄉(xiāng)言解頤·卷三·醫(yī)》:“俗謂醫(yī)曰郎中,延醫(yī)曰請大夫,不解何義。”
按:《漢語大字典》:“郎,古廊字,指宮殿廷廊,置侍衛(wèi)人員所在。”因此“郎”最初是侍從一類的官,秦漢以后不少官職以郎命名,如侍郎、郎中、郎中令、議郎等。宋代稱醫(yī)生或賣藥兼治病的人為“郎中”。洪邁《夷堅支甲志·杜郎中驢》:“杜涇,郎中,河府滎河縣上原村人也。世為醫(yī),貲業(yè)稍給。”后代多沿用,《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jiān)生疾終正寢》:“自此嚴監(jiān)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五個侄子穿梭地過來,陪郎中弄藥。”大夫,古官職,先秦諸侯國,國君下設有卿、大夫、士三級,后世沿用,明清廢除。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yī)官中別置“大夫”。洪邁《容齋三筆·醫(yī)職冗濫》:“及宣和中,自和安大夫至翰林醫(yī)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至祗候,凡九百七十九人,冗濫如此。三年五月始詔大夫以二十員,郎以三十員,醫(yī)效至祗候,以三百人為額。”宋朝醫(yī)官設官階,有大夫、郎、直局、醫(yī)效、祗候等。大夫由最初的古代官職演變?yōu)橹柑t(yī)院的醫(yī)生,有官階。后來為表示尊敬,民間一般醫(yī)生也叫大夫,就有“請大夫”之說。雖然大夫、郎中都是從官職演變?yōu)橹羔t(yī)生,但大夫的等級較高,常用于尊稱;郎中地位較低,有“江湖郎中”一說。故請醫(yī)生的時候為表示對醫(yī)生的尊敬,要用尊稱“請大夫”。
5.不拘宜掃不宜掃:可以打掃廚房,不再拘于禮法。《鄉(xiāng)言解頤·卷四·掃舍》:“未掃先禱告曰:‘土地奶奶躲躲兒,掃了房子供果兒。’或曰祀灶之后,不拘宜掃不宜掃,不知何義。”
按:祀竃是中國傳統(tǒng)習俗,就是祭祀灶神。“灶神最初是作為飲食之神加以崇拜的,飲食是人們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如《禮記·禮器》注云:‘祭灶神,言其有功于人,人得飲食,故祭報之。’”[2]“大概漢代開始,灶神就被看作是在人間司察小過的神了。”[3]如《禮記·祭法》:“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鄭玄注:“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尓。”因而葛洪《抱樸子·微旨》篇說:“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可見灶神不僅關乎人的飲食,還司察人的小過,減奪人的壽命,但如果依照禮法,按時祭祀,便可消災得福,因此民間對祭灶尤其重視。但祭灶并不是時時皆可,只能在灶神每年返歸天宮之后進行,因為人們相信打掃灶臺時揚起的灰塵容易沖撞灶神,褻瀆神靈。《酉陽雜俎》:“(灶神)常以己丑日,日出卯時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民間習俗農(nóng)歷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即小年。人們便在這一天用各種祭品“賄賂”灶神,送灶神返回天宮,為自己多說好話,以期來年多財多福。祭祀之后,可以打掃整理廚房,不再拘于禮法。
[1]許慎.說文解字
[2]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M].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3]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