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玉萍
(牙克石林業第一中學,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
最早的教育家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他所說的“材”是指性格迥異、天賦不同的學生,從不同學生的不同特性出發,設定不同的教學方式,但如今整齊劃一的課堂上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是何等艱難,因此我對這一主張又有新的理解:因材施教的“材”,也可指不同類型的文體或文章,也就是說“深挖課文的特點,教出課文的個性”,根據不同的文體文章特點,來找到更能挖掘到文本價值的教學方法,力爭使所有學生有所收獲。小說、詩歌、散文、雜文、文言因其文體不同,故教學方法必然也大相徑庭,就是其中一種文體,因其內容傾向不同,也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異彩紛呈。這里就以散文為例,探討“散文的個性化教學方法”。
散文以優美的意境、精練的語言、深邃的哲理散發著文學的魅力。然而正是因為它文隨意動、感情豐沛、構思綿密、手法多變,所以既是教師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極難駕馭的文體。教學忌諱千篇一律,學生厭煩枯燥乏味,如何能讓靈動的散文開啟學生熱愛文學的靈智,重點還要在教學的方法上大做文章,實現個性化教學。
筆者會依據散文內容本身的特點,只選擇一個或兩個教學重點當作學習目標,讓學生有明晰感,不會因學習要點繁雜而失去了對散文的整體審美感受。每一節散文閱讀課都有不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體會,帶給學生活力與激情,寓教于樂,學有所得。
散文最重要的審美屬性是情感性。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設置能喚起學生生活體驗的教學情境,而聽、讀是學生進入文本的橋梁。聽讀可以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葉圣陶語),又能把課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現出來,躍然紙上,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感染。
1.音樂渲染創情境。通過音樂渲染帶學生先進入忘我意境繼而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2.摯情朗讀引共鳴。朗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1)首先老師深情泛讀開頭部分,起到拋到引玉的作用。(2)學生代表泛讀。選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能起到感染作用。(3)學生靜讀。靜讀便于運用想象與聯想再現文本情景,調動學生情緒。
3.獨特感悟重表達。摯情朗讀過后,往往能與作者產生共鳴,喚醒學生個體的情感與獨特感悟,我會組織學生自由發言闡釋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或是個人經歷。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散文里的經典篇目,情感深沉動人肺腑,加上它篇幅較長,所以采用深情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聽讀中利用想象身臨其境,喚起自己的切身感受,水到渠成自然也會有表達個人體驗的想法。當學生聽到讀到“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么決意不喊她——這也許是出于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引發了他們聯想,情感獲得共鳴,不由得爭先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經歷,而且每一段往事與感悟無不讓所有學生動容落淚。由此這篇文章的情感屬性得以大大升華。
文質兼美的散文,特色主要體現在語言上。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作者情感的媒介。學習語言,能說善寫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如果一篇散文讀過之后給你美的享受或發人深省的哲思,那么這篇散文一定有不俗的語言,值得我們認真鑒賞學習。而仿寫句子實現積累、反饋學習效果的極好途徑。
1.賞鑒佳句。(1)尋章摘句。讓學生隨意去找自己喜歡的句子劃出來。(2)解析手法。優美華麗的語言大多來自變化多端的修辭手法。學生會發現大多優美有哲思的句子都是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生去解析不同手法的語言都各有什么特色。(3)領悟內涵。為避免學生解析句子不得其法,我會先選一兩句有難度的佳句,示范性地講解“我為什么喜歡它”,然后讓學生去表達喜歡它的理由,進而總結每個句子隱藏的深意。
2.仿句訓練。
(1)選擇例句。一般會選擇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或是簡短而又有哲理的句子,來讓學生模仿。既可積累好句子,又能培養發散思維,同時鍛煉寫作能力。(2)仿寫前或仿寫后,大家一起品讀,評選出優秀的加以贊揚,要讓學生得到信心嘗到甜頭。(3)最后還要與學生一起分析例句里的修辭手法、側重點或規律性的東西。這樣就有針對性地提示了高考題中語言運用題的答題方法。
有些散文重描寫敘事,言語有魅力,感情尚在其次的,這樣的散文就不妨用賞析佳勉勵的方式來講。講讀葦岸《大地上的事情》、路遙《早上從中午開始》,就主要采用了賞析佳句、仿寫訓練的教學方法。
有時單純學習一篇孤立的散文,很難很快抓住它的神韻與顯著特點。通過對比閱讀,可以對相似或不同事物有更準確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觸類旁通、拓寬視野與思維。
1.同題篇目求異閱讀。講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時,找出了肖復興的“胡同舊憶”,都是懷念胡同的文章,但表達的感情卻不盡相同,另外還能全方位、立體地了解到胡同的特點。還有遲子建《暮色中的炊煙》與趙豐的《炊煙》、馬德《走散的炊煙》三者的對比,同寫炊煙,遲子建卻是借物懷人,后兩位卻是借炊煙寫鄉土情結;遲子建與馬德的“炊煙”描寫,在語言上又都略勝一籌,其中不乏耐人尋味的好句,所以在對比中還可以挖掘關于情感、語言、文體特征等方面的異同。
2.不同題材異中求同。北師大版的語文教材編排其實就是“不同題材異中求同”的很好體現。比如把《回憶魯迅先生》與《金岳霖先生》放在“多彩人生”單元里,其實二者都是寫人記事回憶類的散文,所以講析時可以放在一起研討這類文章的相同寫法。
又如馮至《一個消逝的山村》與葦岸《大地上的事情》,還有伊瓦什凱維奇的《草莓》這三篇散文,內容雖迥異,但其實文章里都是借助描寫自然界的景物或事物來表達對人類生活的某些感悟,放在一起對比閱讀,能讓學生對自然、對歷史、對人類、對生命都有一個整體性全方位的認識。對比閱讀對寫作也有一定指導作用。
優秀的文本是作者智慧的結晶,生活體悟和思想的礦藏。所以如果教育學生帶著美與發現的眼睛到生活中去尋找素材,帶著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的點滴,也許就會發現寫作并不是難事。有些散文會清晰地看出作者在生活與自然中獲得的啟示,不妨讓學生仿寫一下。
馮至的《一個消逝的山村》,我的教學重點是兩個:一個是課上的文本分析,解讀內容抓住主旨;另一個是課下寫作訓練,即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從生活中找素材寫體驗與感悟寫習作。(一)首先仔細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概括文中描述的重點:山村里的小溪、鼠麯草、菌子、加利樹、野狗的嗥叫和麂子的嘶聲,(二)挖掘探討這些自然事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悟。學生在文本中可輕易找到有效的信息,作者想表達的“清冽的小溪代表了生命的聲息相通”“謙虛的鼠麯草代表了生命的堅強”“美麗的菌子代表生命的多彩”等,由上可知作者是用自然中的不同風物與深遠的人類生活相連,表達生命的可貴。(三)仿照本文的寫作方法觀察自然寫個人感悟,寫一篇《自然之思》或《大自然的啟示》。因作者描寫的自然事物都是生活在林區的學生從小就能接觸到的,所以我啟發學生,生活在最靠近自然的地方,是不是對自然有更深的了解和體會呢,自然里的花草蟲魚、風雷電雨曾經有沒有給過你一點什么生活的啟示。
我的個性化教學理念是: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精益求精。散文特點本就“形散”,所以常規講法盡量避免在教學上的“散講”。“因材施教”“量身訂制”的教學目標可以迅速切入主題,自由靈活的講解,循循善誘,系統訓練,從而實現輕松學習,學以致用,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