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美娟
(福建永泰二中,福建 福州 350703)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閱讀教學,把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當成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
但是,筆者在多年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發現,近年來,由于受到考試、升學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只注重閱讀“技能”的訓練,再加上學校身處農村,圖書館藏書不多的緣故,缺乏濃厚的閱讀氛圍,導致學生對閱讀缺乏足夠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普遍不強,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在試卷閱讀題中經常丟分,且丟分嚴重。
如何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與潛能,實現閱讀轉變為“悅”讀,使他們自覺養成廣泛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三點看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創設情境導入、并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快樂的事,從而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為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可以首先創設這樣一個語境:問學生:“福州永泰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呢?你們喜歡嗎?”學生回答:“不喜歡,天氣很冷”、“草木干枯,給人蕭條的感覺”……這時,老師緊接著問:“濟南的冬天會是什么樣呢?你們說說看。”學生回答:“濟南在北方,應該比我們更冷。”“濟南應該會下雪了,我喜歡雪。”……老師緊接著問:“你們想去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老師說:“想去濟南,我們先來看看濟南的冬天是怎么樣的吧?”
這時,學生的急于探究課文的興趣被大大激發起來,筆者適時采用多媒體播放《濟南的冬天》朗誦音和濟南的冬天的秀山、綠水畫面視頻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老舍筆下的“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以及聽到那聲情并茂的朗誦聲時,學生都紛紛感嘆,“濟南的冬天好美啊”。他們還不等老師布置閱讀,就自覺地朗誦了起來。
在教《濟南的冬天》這課時,筆者還跟前一課《春》聯系起來,讓學生思考:“永泰的春天和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濟南的春天會是什么樣子的呢?”“《春》這節課描寫的場景一樣嗎?……通過系列發問、思考,學生積極性開始被調動起來,懂得聯想、思考,在學習好新課時的同時,還鞏固了舊知識。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學生就會產生極強的閱讀動力,這樣,語文閱讀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多朗讀、會質疑,懂得思考、探討,真正參與到閱讀分析中來。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的本質就是“讀”,學生通過朗讀,就能夠懂得其“義”。在此期間,教師要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并幫助引導他們堅持閱讀,并懂得思考,讀要有所思、讀要有所悟。尤其是詩歌、散文類的課文更要堅持閱讀,才能夠更好理解文章的主旨。比如在教學《詩兩首》中的《金色花》一文時,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通過朗讀,學生就從文章中深深感受母子之情是那么的親昵,那么的無私。通過朗讀,也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感受到媽媽平時對自己默默的關愛,更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更應該懂得孝敬媽媽。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經說過,“學源于思,思源于疑”。這就是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通過“生疑——質疑——釋疑”,慢慢引導學生自行解決問題。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級(下)《土地的誓言》一文時,我就針對初一學生有豐富敏感的情感,但由于年齡和時代的不同,對故土淪喪、四處漂泊沒有親歷過等特點,教學時加強朗讀、點撥、研討等手段,能調動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并針對“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等個別字句重點品讀,談理解、說體會,并深情的朗讀,在懷念中領悟到那憂傷、愛國的情懷。
通過閱讀,有的學生還不禁發問,“日本人如此可恨,為什么我們還要與他們建立友好關系呢?”我非常驚喜,在課堂上及時表揚他:懂得思考。我先讓學生自己發表看法,最后我再引導學生要正確看待歷史,要不忘歷史,展望未來,學生的認識能力增強了、思想境界提高的同時,愛國情懷也得到了升華。這都是語文閱讀的“功勞”。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閱讀的主體,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注重合作探究,從而真切感受美的情感的熏陶,獲取愉悅的審美體驗,養成“樂閱”的良好習慣。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口技》一課時,我要求學生朗讀通篇文章,并自選其中的一種聲音種類進行體驗,然后再邀請幾個同學分別朗讀一段,并讓學生口述文中出現的幾個場景,都描寫了哪些聲音。同時,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一起探討,交流這些場景的聲音變化有什么特點?又有什么好處?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本課上完之后,還要求學生回家觀看現在口技表演電影或者電視劇,并寫一個片段口技表,注意刻畫劇中人物的言行舉止,聲音的描摹等。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細致。……通過系列步驟,讓學生在掌握合作探究方法的同時,也讓學生對《口技》中人和事從“抽象”轉變為“具體”,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受,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無窮的魅力。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閱讀探究不應僅限在課堂上,還可以延伸到課外,經常引導、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參加各類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各種競賽等活動,課內課外互動,相互促進,這樣的探究既激發了興趣,發散了思維,也鞏固了知識,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養成“樂閱”的好習慣。
總之,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語文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強烈興趣。與此同時,授之以漁,傳授學生閱讀的“絕招”,以不同的形式,多多閱讀,同時加以合作探究,懂得思考,敢于質疑。在這種強烈“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生對閱讀中所遇到的困難就能夠迎刃而解,從閱讀轉變為“悅”讀,并主動閱讀,把閱讀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彭躍旗.淺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學法指導[J].教育教學論壇,2012(7).
[2]劉海東.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的再思考[J].中學語文,2011(18).
[3]袁新軍.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有效設計[J].學苑教育,2011(20).
[4]鄧經才.學得充分 教得合適——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先學后教”有效進行[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