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惠真
(福建省漳浦縣城關中心學校馬坑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作文教學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雖取得較好的進展,但長此以往,作文“難” 現狀的問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依然困惑著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習作。這是當前語文教師亟須要探究的重要課題。對此,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借鑒他人優秀作文教學觀點與方法,聯系素質教育時代作文教學嶄新觀點,芻議小學作文教學的方略。
1.生活是習作的第一源泉。生活空間無邊無際,這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習作素材。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缺乏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重要性,經常是熟視無睹,束之高閣。針對此,教師在平時教學時要有意識對學生施以影響,帶領他們去熱愛關心生活,學會生活,使他們從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和活力,挖掘出人與生俱來攜帶本能性和下意識兩個特征,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變化,擷取出習作素材。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給以正確導向,揚長避短,誘發學生認識與駕馭生活,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讓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學生習作提供服務。
2.教材是作文的第二源泉。教材是學生獲得思想、知識和提高素養的依托,是學生習作現成的最佳范本,也可以說教材是學生習作的“向導”。因為教材里面蘊含著淵博知識,深厚思想根基,兼有精妙寫作技巧。但這一切都必須必通過“教”與“學”互動才能生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血肉。只要使教情、學情與書中情三者自然化一,則讓學生學有所得,從借鑒他人寫作技巧,走上自我創作之路。因而,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資源,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不僅要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
習作主題是學生,習作對象是學生生活著、學習過的具體事物、人物、景物等,習作過程是化學生內部語言為外部語言。這就要求學生能將存在于思維之外的東西,通過內部思維正確、有條理,并且清楚明白的反應到口頭或書面語言上來,再現生活、超越生活。
其中的一來一往,互為轉換,其功能全在于思維。思維的優劣高下決定著學生習作能力的差異,所以思維訓練成了必然的重要環節,而作文內部特征倚重思維的形象性及邏輯性。習作則要由此入手,對學生加強訓練。
所謂形象思維,即思維要形象、具體鮮明,經過形象思維脫穎而出的文字語言,會讓聽者和讀者感到清楚、明白,并受其感染,達到聞其聲感其情,讓人身臨其境,與之共鳴。
所謂邏輯訓練,即思維具有概括性、條理性、準確性。反映到作文上來,則要求說寫能力達到能概括歸納,抓住重點;過程要有條不紊、層次分明;敘述對象切中要突出,而不是平均分配和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末倒置或喧賓奪主,使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收到簡約明快、條理準確的效果,讓他人為之感慨、誠服。
如一年級開始就有看圖說話、寫話,中年級進入片段訓練,高年級又有了口語交際的重點訓練項目。與此同時,教師要依據教材特點,設計有詞語歸類、整理亂句、仿段描寫、特寫鏡頭、想象作文等等訓練,來強化學生形象與邏輯思維,加之于聯想、想象的參與,久而久之,練而達之,引發思維觸角,展開想象翅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擴展而去。
習作基于客觀存在,源于生活實際,學生要完成從生活到習作全過程——認識與表達。這是兩次飛躍。
首先是認識階段,學生除了自身處于生活實踐中所獲的認知外,主要是依賴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其次是學習積累知識,尤其是素質教育深入的今天,學生的學習環境條件大為改觀,學生的認識水平因之不斷提高。學生對外界事物所賦予的知識、信息注入較快地完成了第一飛躍,即認識過程。
當習作的第二飛躍到來之時,則是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即實踐階段——表達。表達是習作的流程。其中的規律與技巧是師生共同研究的課題。打個比方說,習作的表達階段有如工廠制作一般,把第一飛躍所得“原材料”變成產品。加工制作講究工藝技術,習作表達同樣要講究寫作技巧。運用習作心理機制和習作技巧表情達意,完成習作第二飛躍,值得一提的是認知與表達雖具有階段性,但往往是兼而有之,拉鋸式前進。
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寫作技巧和方法,使之熟能生巧,教師要多開展創造性練筆活動。比如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續寫、日記、看圖作文、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等等,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強化訓練,讓學生入門于習作中。
辦事情要定計劃,做文章也要審題、布局謀篇計劃。這就涉及思路問題,文章最重要思路。古人說,文形成于思。沒有思路或思路不清,則語無倫次,不成其文。葉圣陶先生一再強調:“想清楚然后寫”。這里所說的“想清楚”,便是思路。思路清楚了,才能寫出好文章。為練就思路這項基本功,葉老一個精辟又詳盡的譬喻說:“思路,是個比喻的說法,把一番話、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條路,思想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練就思路基本功,將終身受用。
提綱與思路猶如孿生子,思路就像打腹稿,提綱正像建筑中的打框架。學生有養成先擬提綱后作文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個“訣竅”。葉老對此指出:“教學生練習作文,要他們先寫提綱,就是要他們想清楚然后寫,不要隨便一想就算,以有點朦朧的印象為滿足。先寫提綱的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而且受用不僅在寫作方面。”
古人云:“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與我們平時所說“觸景生情”。其實同樣都講作文心理過程的問題。有位詩人曾即興詩云:“有詩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詩成恰逢天又雪,與詩并作一佳境。”姑且不論詩人作詩之意,但品詩中韻味,豈不悟出寫意與人的心理需要大有相關嗎?
然而,我們陳舊作文教學模式幾乎少講或不講學生的作文心理需要,以至于人為地背離了作文自身的規律,這無不說是教學的盲點。對此,教師應對學生的作文心理學加以探討,走出一條創新的路子,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
實踐證明,寫作需要情感的沖動、濃烈的興趣、準備的動機、堅強的意志力、難以名狀的靈感……這必須具備培養出學生習作的心理素質,才能讓學生變“厭作”為“樂作”,“要我作文”成“我要作文”的心理轉變。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作文心理素質的培養,教會學生運用寫作技巧、方法,才能達到寫作教學的目的。
寫作方法是靈活多變的,作為教師必須明確不同文體有不同寫法:一般地講,記人敘事側重敘述、描寫、刻畫;狀物寫景注重描繪、抒情;說明文重于介紹、說明……有的文章容納多種寫法。活靈活現反映文章主題,讓人百讀不厭:有的文章嫻熟某種寫法,一氣呵成,給人不盡的享受。不管何法入文,只要得法,恰到好處,就是一篇好作。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鍥而不舍去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心理素質,落實在閱讀與作文的每個環節上,才能收到不斷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