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即心言性”與“盡性立命”
——唐君毅論孟子的性命觀

2014-03-12 16:52:46周浩翔呂巧英
宜賓學院學報 2014年7期
關鍵詞:孔子

周浩翔,呂巧英

(河北大學 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唐君毅先生認為,中文中此合“生”與“心”所成之“性”字,即象征中國思想自始即有一“即心靈與生命之一整體以言性”之大方向:“大率依中國思想之通義言,心靈雖初是自然生命的心靈,而心靈則又自有其精神的生命;‘生’以創造不息、自無出有為義,心以虛靈不昧、恒寂恒感為義。此乃一具普遍義究極義之生與心,而通于宇宙人生之全者;非生物學中限于生物現象之生,亦非經驗心理學中限于所經驗之心理現象之心也。”[1]由心靈與生命所成之“性”,心靈占主導地位,此所以孟子即心以言性。又此心虛靈不昧、恒感恒應、生生不息,是故孟子以心之生以言性。

此外,唐君毅先生以義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諸說,新意迭出,創發前人之所未發,于義命分立之說外開出一新的義理世界。基于哲學系統之建構,本于孔孟知命、立命諸說,唐先生以“盡性立命”通于其心靈九境說之第九境“天德流行”境,賦予孔孟性命說以新的意境。

一 孟子“即心言性”之理由——由“以生言性”到“即心言性”

在唐氏,告子所謂“生之謂性”之說,乃當時傳統言性之說。就以生言性而言,當時概有三說,即告子性無善惡之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之說,還有“有性善有性不善”之說。后世言性之說多不出此三種形態。此三種言性之說,皆就人性與人之仁義等理想之關系處著眼而立言。“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之說,即是就人之善惡可隨習變化而立說,故曰:“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告子上》)“有性善有性不善”之說,則就人之善惡不隨習而化,亦即就人生而有之善惡之個性以立說,故曰:“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告子上》)而告子則主性無善惡之說。“告子所謂人之性乃無先天之善不善,而可由后天之決定以使之善或不善,而涵具善不善之各種可能者。故人生在其過去今日與未來,其具有之不同之善或不善之存在狀態,亦皆同可說為人性之一表現。由此而凡生之所生,即性之所在,無無性之生,舍生亦無以見性。此告子主生之謂性之旨也。”[2]11告子之論不重人之隨習而化,即不重外在環境對人之影響,亦不重人之初之為善或不善,其論之核心重在人之能善或不善,由此以突出個人修養工夫之重要。告子之說能勝于另兩說,在于告子不執定人性為定常之物,而能從人性之“生生”處理解人性之實。是以告子有義外之說,亦能先孟子而不動心。

唐氏以為,告子生之謂性之涵義中包涵食色之性,而食色之性則根于生之謂性中所本有之求生之義。告子不于人之性上言善或不善,而其善不善只能就人之存在狀態與其他人之存在狀態之關系上說。人與人須處于一種合宜之存在狀態即人倫之關系中而始可言善,即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但告子以為此義只出于外在之關系者,而非出于人之內心,因此主義外之說。“此即在其謂義由外在客觀存在之生命等所決定云云,仍須以吾人之肯定承認外在客觀存在之生命,乃先行之條件。”[2]12如吾人之敬長,乃在以肯定此長為吾人之長,為其先行條件,此所以為義外之說。而孟子則主義內之說。在孟子,吾人之敬長乃在于吾人先有此敬長之心,即以“長之者”為義,而非以“長者”為義。義之出于人心即是集義,也即“由仁義行”;義之出于外即是義襲,也即“行仁義”。孟子、告子之義內義外之分始成兩者之最根本分歧,而其根由則在于兩家之對性的不同理解。“孟子之能言義內,與告子之只能言義外,其思想之根本分野,亦正在孟子之能即心以言人之自己之性,而告子則止于即生以言性。”[2]12孟子能即心言性,乃在孟子盡心知性、心性為一之旨;告子之只以生言性,則在告子之分心性為二之故,是以告子之說總有其不足處,而不如孟子之能合內外之道也。

在唐氏,孟子以即心言性代替傳統之以生言性蓋出于以下兩個理由:其一,孟子不以耳目口鼻之欲(即生)為性,則由其求之在外之故,而即心言性即是以仁義禮智之心為性,此則求之在我、求之在內也;其二,孟子所言心之大體可統攝耳目之官之小體或自然生命之欲,亦即“即心言性”可統攝“以生言性”,而其理由又可細分為如下四說:“一是自心之對自然生命之涵蓋義說,二是自心對自然生命之順承義說,三是自心對自然生命之踐履義說,四是自心對自然生命之超越義說。”[2]15

就心對自然生命之涵蓋義說,人心初不與自然生命之欲相對反,不但不相對反,自然生命之欲(如求生欲)反能激發人之仁心,使其有感而發用,知以此擴而充之,則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其用不可勝窮。由己對生命之重視,亦可推知他人對生命之重視,己有種種欲望,亦能推知他人亦有之。人心能于此感而通之,即希望人人能保全此生命,并期以達情遂欲,使人人之生命各得其適、各得其所,而不致此生命之枯槁。孟子即心言性亦是至誠之道,此中即統攝自然生命,此自然生命不單包括人及其所欲,亦包括天地萬物之化育。是故《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因此,在唐氏,“人誠能盡此仁心,則當于一切人之情欲,無不求遂之,即此而可見人之仁心之量之所涵蓋統攝者,即無量無限,而能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者。故舉此大體而小體皆攝,然舉小則不能攝大。故即心言性可攝以生言性之說也。”[2]16

所謂自心對自然生命之順承義而說“即心言性”之理由,乃謂人之仁義禮智之心源自人之愛親敬長之心而說。孟子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而孩童之愛親敬長乃自然之合理之愛。愛親敬長之心乃仁之發端處,而仁之謂生生之理即包涵自然生命之生生不息。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乃仁之發端處,而親親最直接的表現即是孝弟,即是對生命的順承。唐氏曾在《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一書中對“孝”專門作形上學的解析。就孝心而言,不但是返本,亦是成末。“不是要歸于遏絕自然生命之流行,而是要順展自然生命之流行。”[3]34是故,此孝心中即包涵對自然生命之順承,亦由此而成就人之孝心。唐君毅先生就此總結道:“人之本于孝心,以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與求嗣續以承宗祀;則又包涵對自己之養身之事,婚姻之事之肯定尊重。此中人依此心為主宰,以盡孝心,而人之承其先之自然生命,與啟后來之自然生命,以成此自然生命之向前向下之流行者,皆包涵備足。”[2]16

就心對自然生命之踐履義而言。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盡心上》)踐形,即是對自然生命的踐履。視聽言動皆形色之施為,孔子即就“克己復禮”對顏回指其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說文》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荀子·大略》曰:“禮者,人之所履也。”可見,“禮”最能體現心對自然生命之踐履義。漢黃石公《素書》曰:“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宋張商英注曰:“禮,履也。朝夕之所履踐而不失其序者,皆禮也。言、動、視、聽,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從何而生乎?”“禮”溝通人心(仁心)與自然生命,使自然生命趨向道德化或德性化。因此,盡心即踐形,而“禮”以通之。是故唐氏說:“人盡心必歸于成君子圣人,人成為君子圣人,人之自然生命皆化為德性之生命,而形色之軀體之性,乃莫非此心之性……故可舉心之性以攝自然生命之性。”[2]17

即就心對自然生命之超越義而言。這點可涉及孟子的義利之辨、大體小體之辨和天爵人爵之辨。關于義利之辨,孟子有如下名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告子上》)

孟子有取義之說,孔子有成仁之言。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成仁取義皆是就心對自然生命之超越而言。吾人之自然生命雖稟自父母,源自天然,不敢毀傷,以之為成德之具,然此身所承載之仁義有時不免以犧牲自身而成就此仁義,此亦可看作孟子“正命”的另一表現形式。此所以有孔孟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說。但這里須注意的是,此仁義一定要出自吾人之本心,而不能出自任何意識形態化的主義,否則便有義襲之過,足以戕害仁義本身。因此,一定是集義所致之,而非義襲而取之。另,此心對自然生命之超越,不單體現在心對自然生命存亡之主宰,亦體現在仁義對利欲、爵位之超越上。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又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告子上》)大體為貴,小體為賤,此體現仁義之本心對利欲之超越義。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天爵者,本心所發,求之在我;人爵者,外力所加,求之在他。在此,天爵為貴,人爵為賤,此體現仁義對外在爵位之超越義。

以上論“即心言性”統攝“以生言性”之理由。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孟子并非否定自然生命之實,其不以此自然生命為性而是即心言性,可說別有深意在焉。唯即心言性,始能確立人之為人之本,始能確立人之道德存在之實,也唯有如此,始能統攝自然生命之性,而成就人之身心一體,以此成己成物。

二 “即心言性”之內涵——“心之生”之謂性

上文述孟子即心言性及此說之理由,然孟子究竟是就心之何義上言性,則須更進一步說明之。在唐氏,孟子之即心言性,乃即此心之生而言性。此種意義上的性即是唐氏所總結的性之五大類中的第五類(生生之性)。而所謂即心之生以言性,乃直接就此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心之生處而言性,此與前文就心之直接感應言性之說相通。唐氏說:“心之感應,原即一心之呈現。此呈現,即現起,即生起。然此所謂心之生,則是此心之呈現中,同時有一‘使其自己更相續呈現、相續現起生起,而自生其自己’之一‘向性’上說。”[2]18又說:“一物生,則生自有所向,即有性。”“此所向之所在,即其生命之性之所在。”[2]6且此生非謂自然生命之生,而是生生不息之生。孟子講“盡心知性知天”,從心之自生自長、自我擴充即能見心之性。此心之性非現今心理學所論心之性質、性相。此種論法皆是外在觀照式的探究,而非主體自我之體證,因此不可能把握此心之自身。此性不但不能理解為性質、性相之性,亦不須解為心之內部之性理,而與心之見于外之情才相對者。此是程朱諸儒依概念的分解而生之論。

直就孟子之所言而論,心之性與情才,并無明顯之內外之別,而初是即心之情之生而俱見。如人有具惻隱不忍之情之心之生,見于對孺子之入井等,孟子即就此心之生,即可擴充為一切不忍人之心,而言人性之有不可勝用之仁。又可由人有具羞惡之情之心之生,見于不食嗟來之食等,孟子即就此心之生,可擴充為一切不屑不潔之心,而言人性有不可勝用之義。此中人之惻隱羞惡之情之心之生,而自向于其擴大充實者之所在,即仁義之性之所在,故即心之情而可見性;而其能如此自向于其擴充之“能”,即才也。[2]19

在唐氏,心之情、才皆是心之自我擴充、自我發用之謂,從心之情、才即可見性。不過,這里有一點須指出,“情”在孟子文本中凡四見,一般皆解為“情實”。因此,上述所謂惻隱之情、羞惡之情也應從惻隱、羞惡之心之情實方面去理解。

唐氏以為,單就即心以言性善,仍不能免于人們對人性善之已善、未善等之疑難。而吾人今就心之生以言性之善,則可免于此等疑難。如有人難曰,常人之惻隱羞惡之心乃至小而微,畢竟不同于圣人之仁義之心。若以圣人仁義之心為標準,則常人之性只能言未善。此等論調不足為難。對此,唐氏說:“自人之惻隱羞惡之心之生處說,此生即自向于擴大充實之義;則心之現有而表現之善,縱至小至微,而此心之生之所向或其性,則非小亦非微。”[2]20陳澧說:“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乎善也。”[4]35王夫之亦認為,“孟子亦止道‘性善’,卻不得以篤實、光輝、化、不可知全攝入初生之性中”[5]626-627。純乎善者為圣人,否則非圣人。然不論凡圣,皆有善性在焉,此孟子所謂性善也。不能以圣人為標準以論性善,而認一般人之性為未善。孟子論性善乃就心之端緒(四端)即心之萌動處而言,此所以即心之生而言性。另,難者之問有一前提,即心有微、全之異。而在孟子,心即是道德本心,此道德本心無所謂微、全。凡圣之間,只在能否操存擴充此本心而已,此所以孟子言盡心知性也。就此而言,難者之問難以成立。又有人難曰,既然人性善,何以有失其惻隱羞惡之心而歸于殘賊、無恥者。對此,唐氏說:“此心之喪失陷溺梏亡,即孟子所謂不善之原。然此由心之喪失而有不善,并不證此心之性之不善,而正反證此心之為善之原。”[2]20在孟子,人之喪失陷溺此心正是由于人不知心之思。不知心之思即是亞里士多德所謂“出于不知”。之所以能認定人陷溺此心后的某些行為以及“出于不知”而造成的某些后果是惡的,正本于人具有本心以及人有自由意志這一前提。①此所以謂“心之喪失而有不善,并不證此心之性之不善,而正反證此心之為善之原。”

總之,孟子以心之生論性,“心之生所以為心之性,非純自心之現實說,亦非純自心之可能說,而是就可能之化為現實之歷程或‘幾’說。在此歷程或‘幾’上看,不可言人性不善,亦不可言人性已善,而可言人性善,亦可言人性之可以更為善。”[2]20人之可為善、可為不善,只是從此心之表現上立說,若就心之生生處立論,則只可言人性善或人性之更為善。唐氏教人,若疑于此心之生之性,只須自操自存此心,便可當下認取。

三 “立命”與“盡性立命”——孟子“命”的詮釋

孟子立命之說,乃承孔子知命之說而來,是故欲知孟子之立命,須先對孔子之知命說有一梳理與詮解。孔子之知命說源于孔子對天命的新詮。在唐氏,孔子之天命思想實根于義命合一之旨,而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

由孔子之天命為人在其生命成學歷程中所遭遇,而對人有一命令呼召義,人亦必當有其知之、畏之、俟之,以為回應者,故吾人于此孔子所謂天命,不能先就其為存在上本然實然者而說,亦不宜只說其為吾人所知之“當然之義,或當然之性理之所以然”之形上的本原;而當直接連于吾人之對此天命之遭遇,感其對吾人有一動態的命令呼召義,而更對此命令有回應,而直接知其回應之為義所當然之回應說。而吾人亦當同時由吾人之自識其義所當然之處,求識得此所遭遇之天命。此即吾昔年論孔子之言天命乃即義見命之旨……其即義見命,即直接于人之知其義之所當然者之所在,見天之命令呼召之所在,故無義無命,而人對此天命之知之、畏之、俟之,即人對天命之直接的回應。此即成孔子之新說也。[6]31

在唐氏,孔子之天命非外在之限定義,亦非僅在于義之所當然之則,而是就人之際遇、遭遇上以見義之所在。“此所謂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明非天命為預定之義……唯是孔子先認定義之所在,為人之所當以自命,而天命斯在。”[7]332由此可知,孔子之天命思想實與《詩》《書》所謂天所命于人之當為之“則”與人之所當以自命之“義”諸觀念相合,但又非僅限于此。所謂“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也可說為“命之所在即義之所在”,從所遭際之命以見所當行之義。就“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而言,則是先認定義之所在,唯義而行,則不免有命在焉。因此,對于萬章所問“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斷然作了否定回答。因為“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萬章上》)行道固是義,亦是天之所命,然若為行道而枉尺直尋(如主癰疽與侍人瘠環),即是無義無命,即是不知命也。由此可知,行道是義,而道之不行,亦是天之所命,安于此天之所命而不怨天尤人、枉尺直尋,此亦是義之所在,此處可見義命合一之旨,此即是就“義之所在即命之所在”而言。而就“命之所在即義之所在”來說,可謂由其命以見其義,不同的際遇(命)造就不同的當行之義。是故唐氏說:“孔子之言義與命,皆恒與人于其所處之位、所在之時之遇合,相連而言。人在處不同之位,于不同之時,有其不同之遇合,而人之義所當然之回應不同,而其當下所見得之天命亦不同。”[6]31此所以孔子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無可無不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之言,孟子有“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之言。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此誠是知命之言。道之將行時,兼善天下;道之將廢時,獨善其身。此合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之旨,亦是知命之達義。唐君毅先生總結孔子之天命思想說:“吾人如知人求行道時所遭遇之一切艱難困厄之境,死生呼吸之事,皆是求行道者,義所當受,亦即天命之于行道者之所;則亦知依孔子之教,人而真欲為君子,欲為志士仁人,則其行義達道之事,與其所遇者,乃全幅是義,全幅是命。”[7]333此即《中庸》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是故,孔子之知天命即是知義命合一之旨。天命雖是就義與命兩者之合一而言,但其關鍵仍是于命之所在處而安于義,安于義即是安于仁,安于仁只是不違仁,是以孔子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

至于孟子之立命說,乃本于孔子知命之說而來,且又有新的發明,其說即集中體現在盡心章: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心上》)

唐氏謂“命”一觀念之建立乃從天人之分際上言,此命自天而言為天命,自人而言則為性命,天命內在于人而為人之性命,此所謂“天命之謂性”。而此性命亦必待人之本心而始能彰顯,由此而可說盡心知性知天。在唐氏,盡心知性知天即內涵立命之事,“故孟子謂盡心即知性知天也,盡心即盡此心之自命自令而行之,亦即就此心自命自令之時,所視為當然者而行之,此亦即盡此天之所命于我者,而立此命于我之生命存在之內也。”[8]510盡心知性以至存心養性皆內涵立命之事,然此是從正面立言,即從主觀積極面之行義達道上立言。而受命立命之事亦可從反面(即從其消極面)立言。當道之將行,環境處順勢時,我們當然應積極立身行道,但當道之不行,環境處逆勢時,我們亦不當枉道違義,此所以孟子有“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盡心上》)之言。但這里須知,此處所謂“反面”“消極”乃針對環境而言,而非針對人之立身行道而言。面對逆勢之環境,我們在某些方面當然要有所不為,此所以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孔子可謂深明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道,而能不可無不可,惟義所適。但面對逆勢之環境并非皆取消極不為的態度,因孔孟皆有成仁取義之說,此逆境中亦有所不得不為也。此所以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盡心上》)然不論處順境、逆境,不論有所為、有所不為,皆是以義為準,從義而行。因此,唐氏說:“故存心養性而行義達道之事,與受命立命之事,固為二義,一如純自內出,一如自外定;然此自外而定者,亦正是吾人之義所當然。”[7]339因此,不論自內言、自外說,皆歸于人之自身,歸于人之盡性立命:

天之所以命我,我之受天之命而立命,亦即于我自己之存養此心性,以夭壽不二之事上見。故命之正不正,全不須在外面說。自外面說,無命非正;正與不正,唯在我之所以順受之。我盡道而死,則命為正命;未盡道而立巖墻之下,桎梏其心性以死,則命非正命。我誠盡道,則夭壽、死生、窮通、得失,無一不正;而人所遇之一切莫之為而為者,莫之致而致者,皆是天,皆是命,皆是成就我之自盡其道者;因而亦皆是命我以正者,我善受之,便皆成正命,而皆為我當“修身以俟”“行法以俟”者。[7]337-338

對于《孟子》中的“性命對揚”一章,唐氏仍是從義命合一之旨上來立論的。他認為,從孟子所謂“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之言,可知孟子所謂“命”非僅就客觀之限制而言,而是亦可從其限制中以見其義之所當然者。此即是上所屢言之義命合一之旨。對“口之于味”一節,唐氏以“即命見義”來詮解。耳目口鼻之欲乃人之小體,其得與不得皆在外,有外在之限制存焉,由此限制以見人之義所當然者,此謂即命見義。由此以知人之小體之性非人之本性,而是另有所“命”在焉,此所以說“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對“仁義之于父子”一節,唐氏以“即義見命”來詮解。仁義禮智根于心,出自人之大體,求則得之,得之在我,此是即義見命。以仁當于父子,以義當于君臣,以禮當于賓主等,即是義之所在,亦是天之所命于我而內在于我之心性者。然在此行義達道之中,亦會有外在之限制,非我所能定,即此而可言即義見命。如舜之以瞽瞍為父,比干之以紂為君,亦是外在之限制,而在此限制中亦可見天啟之存在,恒命我應之以仁義禮智以自盡其道。《圣經》中的約伯屢遭苦難,但仍不懈怠于對上帝的虔誠,其對上帝的恒信亦是對自己良知的堅守,可見希伯來人之智慧亦有近于孔孟之古義者。然我之行仁義禮智亦正是存養擴充吾人之性,而非僅順承此外在之天啟之命,此所以說“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不管是“即命見義”還是“即義見命”,皆是孔子之義命合一之旨。可見,孔子之知命說影響孟子之立命說之深。 然孔孟之說其別究何在呢?在唐氏,“孔子之知命,在就人當其所遇之際說;而孟子之立命,則就吾人自身先期之修養上說。”[7]336“孟子所進于孔子之言者,則在能言立命之一段工夫,以通貫天命于人之盡心知性之教。”[7]337由孔子義命合一之旨發展為孟子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受命立命之一段工夫,其極即達于“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境。

結語

綜合義命合一、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及受命立命諸義以成唐氏心靈九境中之“盡性立命”境。此境界之建立即是本于孔子之知命說與孟子之立命說。此“盡性立命”境乃通于“天德流行”境,《中庸》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人能各正性命、盡性立命、成己成物,則合天地生生之象、元亨利貞之勢,以成“天德流行”之勝境。

注釋:

①耶穌為他的敵人作祈禱說:“父呵!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黑格爾就此說:“如果說,他們不曉得他們所作的事這一情況,賦予他們的行為以不是惡的這種性質,那就不需要赦免,從而祈禱是多余的。”亞里士多德把行為人區分為“由于無知”的和“出于不知”的。對于后者,亞氏說:“所有的惡人都不認識什么是應為和什么是不應為的,正是這一缺陷使人成為不公正的,一般是惡的。不知在善惡之間有所抉擇,并不使其行為成為非出于其自由意志(不能歸責于他),相反地,只意味著其行為是惡的。”具體請參見黑格爾所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47頁注①。

參考文獻:

[1] 唐君毅.自序[C]//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外一種)[M].北京:三聯書店,1998.

[5]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8]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學生天地(2020年18期)2020-08-25 09:29:34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第一区| 草逼视频国产|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91福利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视频大全| 就去色综合|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另类一区|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精品| 国产95在线 |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日日拍夜夜操|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天堂网|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在线国产|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导航在线|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激情在线网|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成年人福利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欧美高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1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 色综合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免费不卡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综合色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亚洲手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jizz在线免费播放|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