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已有13年“癌齡”的福州乳腺癌患者高女士,每天都會抽空上網,與網絡上的癌友一道交流、互慰。從癌友們的介紹中,高女士接觸到各種各樣抗癌偏方,心動、想要一試的心緒頻頻蕩起一層層漣漪,可是,這些“虛擬世界”中的癌友之言可信嗎?如何捕捉抗癌的理性信息?哪些意見能聽,哪些不能聽?就此,筆者采訪了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我院歐陽學農主任醫師。
抱團取暖心理幫扶
網上的癌友們互不相識,沒有嫌惡、沒有懼怕、沒有哀憐,通過交流病情和護理、養病心得,在心理上有所依靠。我國的癌癥患者,許多人沒有喪生于治療期,而是在結束常規治療以后的康復期。因此,在漫長康復治療過程中的癌癥患者,癌友間貼心、知心,抗癌成功者的親身經歷,就像雪中送炭,減輕了恐懼心態;即使病情稍有波動或反復,也能及時調整,與癌魔斗爭一點不孤獨。
癌癥患者也可以在網上發表一些樂觀、積極的見解,講述親身經歷的事情。在發布這些信息時,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腦海遠離“生命倒計時”,心情也會舒暢很多。
言傳身教的鼓舞最有力量。患者最好能夠尋找自己的抗癌榜樣,如加一些抗癌明星的微博、微信,經常上網看看他們的抗癌經驗,從病情到用藥治療、護理,到家庭生活,到養病,所有身體上和思想上的變化,汲取他們樂觀積極的精神,樹立自己的信心。
癌友抱團抗癌的“秘訣”很簡單,就是一起聊天和深呼吸。特別是手機上網的普及,癌友間可以隨時暢談抗癌運動、心理治詢、科學用藥、飲食生活、康復綜合等各種話題。但切記不能聽“一面之詞”,應更多側重在規范科學治療基礎上的心理幫扶。而且這種“抱團取暖”的網絡群體抗癌模式,最好有專業醫生的參與。有醫生在背后鼓勁加油,會有更好的效果,也能提升科學治癌的層次。
偏方非神方用需擦亮眼
在全民重視養生的時代,網絡流傳著許許多多養生或治病的偏方、土方、秘方,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確實有一定效果,但不能絕對而論。
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同樣的腫瘤,用同樣的偏方治療,并不能重復出相同的療效。患者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癌友的抗癌方式,而應該汲取榜樣們樂觀積極的精神,才更有意義。在治療上,患者仍應以正規治療為主,綜合方案為好,在專業臨床醫生指導下,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抗癌方式,中途不要改變,堅持治療。如果想嘗試癌友提供的"偏方",應請教腫瘤專科醫生后再斟酌服用。
網上交友也是雙刃劍。如果遇到任何吹噓“神醫”、“神藥”能夠創造“奇跡”,或列舉出一大堆吃了該藥品起死回生的病例,絕對都是欺騙。許多不法分子在網上,往往通過推銷藥品、介紹新療法騙取錢財,患者一定要高度警惕。endprint